鄧優勝
(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中醫醫院,512700)
創面感染是臨床各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近年來,筆者運用自擬斂瘡散換藥治療感染創面3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本組30例均為2008年1月~2011年6月我院住院及門診病人,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68歲,平均52.6歲;褥瘡15例,燙傷感染5例,挫裂傷感染10例;創面部位:上肢6例,下肢9例,腰背部15例。臨床表現:創面暗紅、疼痛、腫脹,創面深達皮膚全層,表面有膿性分泌物,質稠或質稀,肉芽組織水腫,蒼白。所有患者體溫均在正常范圍。
藥物組成及制法:斂瘡散采用雙料喉風散1支、百炎凈片3片、維生素B2片5片、土霉素3片。所有片劑均經研磨后與雙料喉風散充分混合備用。用法:首次換藥可先用1‰新潔爾滅擦洗掉膿性分泌物及壞死組織,若傷口較深可用雙氧水反復沖洗,其后用自擬斂瘡散外噴創面,用醫用棉壓實。每天清創換藥1次,直至膿性分泌物消失,肉芽組織新鮮,創面逐漸縮小直至愈合。7天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1~2個療程。
療效標準:療效評定標準參照文獻[1]中相關標準擬定。優:創面結痂愈合或創面全部生長肉芽,肉芽新鮮,無膿性分泌物,局部無疼痛,腫脹完全消退。良:創面縮小,肉芽生長超過創面50%,肉芽淡紅,有少量膿性分泌物,局部無疼痛,腫脹明顯消退或患處周徑較健側多1cm以內。可:創面縮小,肉芽生長超過創面30%,肉芽色淡,有較多膿性分泌物,腫脹消退或患處周徑較健側多2cm以內。差:未達到上述標準者。
治療結果:本組30例病例中優24例,良3例,可1例,差2例,優良率90.0%,總有效率93.3%。本組患者治療時間為1~2個療程,平均11.5天。隨訪6個月~1年,所有優良的患者創面均愈合良好,未見復發。
患者,男,53歲,2008年5月1日就診。因中風后1周入院,住院治療24天,中風病情得到控制,但出現骶尾部皮膚破損、滲液、瘡面皮膚潮紅。中醫診斷:中風,褥瘡。褥瘡治療首次即予1‰新潔爾滅清創、擦洗分泌物及壞死組織。其后用自配斂瘡散外噴瘡面,用醫用棉壓實,每天堅持清創換藥1次。經治療10天后瘡面結痂,無滲液。再治療4天后瘡面痊愈。
中醫學認為,皮膚潰損處理不當,邪毒乘虛而入,蘊結于肌膚之間,郁而化熱,邪熱熾盛,熱盛肉腐,則出現創面感染等諸多癥狀。邪熱入里,毒入氣分血分,內攻臟腑,則產生寒戰高熱、口渴喜飲、頭痛脈數等“走黃”或“內陷”變證。熱毒積于肌膚,則局部氣血運行受阻而腫痛潮紅,肉腐流膿。潰膿日久,為濕邪所乘,濕邪重著,黏膩纏綿,則潰口經久不愈。中醫治療本病多以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為法。
自擬斂瘡散中的雙料喉風散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消腫防腐及收斂生肌功用。配以百炎凈、土霉素預防和治療皮膚創面組織繼發感染;維生素B2片內含核黃素,是對熱穩定的生長促進因子,同時參與體內的氧化還原反應,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筆者采用自擬斂瘡散治療感染瘡面,結果發現該藥治療后創面愈合較快,肉芽新鮮,生長活躍。斂瘡散取材方便,制作簡便,技術要求不高,價格低廉,使用安全方便,療效確切,適宜臨床推廣。
[1]楊吉恒.榴黃洗方為主治療四肢創面感染臨床觀察.廣西中醫藥,2008,31(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