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迎 王 歡 孫巧平
1.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鎮江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66000 2.山東省青島市骨傷科醫院
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一種以長期疲勞為突出表現,同時伴有低熱、頭痛、肌肉關節痛、失眠和多種精神癥狀的癥候群,體檢和常規實驗室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1]。其主癥是原因不明的持續或反復出現的疲勞,且疲勞程度較重,持續時間不少于6個月,疲勞感經充分休息后仍無法緩解。次要癥狀是健忘或(和)注意力不易集中、咽喉炎等,部分患者可見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觸痛及肌肉痛,或多發性非關節炎性關節痛。大部分患者皆伴有頭痛和不同程度的失眠。筆者采用中藥藥浴結合耳穴壓豆法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35例,獲得較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35例均系我院門診病人,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56歲;病程最短者6個月,最長者3年。有明顯誘因者31例,無明顯誘因者4例。伴有失眠、健忘、頭痛、全身或局部肌肉痛等。本組35例體格檢查和常規實驗室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大部分病例在我院就診前均接受過中藥內服、推拿、針灸等治療未愈。
1.中藥藥浴療法:方藥組成:佩蘭、雞血藤、夜交藤、炙黃芪、合歡皮、丹參各50g。
用法:水煎取液,全身浸浴(除頭部),每日1次,每次30min,15天為1個療程。
2.耳穴壓豆法:取穴:心、脾、神門、三陰交、交感、內分泌。操作方法:首先用探棒在上述穴位區域尋找每個穴位最敏感的壓痛點,然后常規消毒,將王不留行籽貼附在0.6cm×0.6cm大小的醫用膠布中央,用鑷子夾住貼在上述穴位上,每穴按壓3~5min左右,手法由輕至重,以酸麻脹痛感為佳,每日按壓3~5次,每晚睡前必按1次,2~3天更換王不留行籽1次,兩耳交替進行,15天為1個療程。
療效評定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顯效:主要癥狀消失,次要癥狀明顯緩解;有效:臨床主要癥狀緩解,但仍存在1~2個無法緩解的次要癥狀;無效: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差異。
結果:本組35例,經4個療程治療后,痊愈17例,顯效14例,有效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29%。
慢性疲勞綜合征屬中醫“虛勞”、“虛損”等范疇。臨床較常見,病程較長,病位可涉及多個臟腑,日久病深,常規療法恐難奏效。《不居集·上集·卷十》載:“虛勞日久,諸藥不效。”故筆者突破常規,采用中藥藥浴結合耳穴壓豆的方法,其中藥浴方中用佩蘭以醒脾化濕;炙黃芪益氣補中升陽;雞血藤行血補血;夜交藤養心安神、祛風通絡;合歡皮安神解郁;丹參活血安神。全方共奏補益氣血、活血通絡、化濕健脾、養心安神之功。藥浴中的全身浴,其特點是洗浴范圍較大,浸洗時間較長,可影響全身毛竅及腠理,藥物吸收面積大,效果顯著,治療后全身可有舒適感[1]。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耳和全身的經絡臟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靈樞·口問》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按壓耳穴的心、脾、神門、三陰交、交感、內分泌等穴可調整全身氣血陰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同時耳穴治病有廣、廉、簡、驗、無副作用等特點。故筆者以藥浴起沉疴痼疾,以耳穴壓豆法調周身之氣血陰陽,二者結合相輔相成。
[1]陳以國 .社區中醫適宜技術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30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