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君
(山西省原平市中醫醫院,034100)
局部注射配合小針刀治療復發性肱骨外上髁炎38例
任艷君
(山西省原平市中醫醫院,034100)
肱骨外上髁炎屬中醫學“肘痹”范疇,是臨床常見的肘部疾病,其治療方法各異,療效不一,癥狀頑固,其復發率較高。我們采用局部封閉配合小針刀療法治療復發性肱骨外上髁炎38例,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38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15例,女23例。年齡20~72歲,平均50.5歲。左側13例,右側22例,雙側3例。病程6~47個月,平均21.5個月。既往封閉治療15例,小針刀治療9例,針灸治療8例,理療、外敷藥物治療6例。
臨床表現:伸腕無力,肱骨外上髁有明顯壓痛,部分病人上臂、前臂有酸脹疼痛,用力握拳、擰毛巾或提重物時疼痛加重及前臂伸肌群緊張試驗(Mill征:讓患者將肘伸直、腕部屈曲,同時將前臂旋前,如果肱骨外上髁部感到疼痛即為陽性),伸肌群抗阻試驗陽性(Cozen征:讓患者屈腕、屈指,檢查者將手壓于各指的背側作對抗,再囑患者抗阻力伸指及伸腕關節,如出現肱骨外上髁疼痛即為陽性),肘關節活動及手部感覺運動正常,但旋轉活動受限。肘關節X線片多無改變,重者出現肱骨外上髁骨質增生、韌帶鈣化。
患者取坐位,屈肘成90°,在肘外側肱骨外上髁部壓痛點(阿是穴)做標記并常規消毒后,垂直刺入阿是穴,回抽無血時注入混合液(醋酸確炎舒松A注射液5~10mg,加1%利多卡因3ml,維生素B120.5mg)0.5ml,再向四周上下左右分別注入混合液0.5ml。注射完畢,術者左手拇指緊壓肱骨外上髁部,右手以小針刀緊貼拇指邊緣,順肌肉走向平行刺入,針身與皮膚成90°,當小針刀接觸骨面或病灶區域時,患者有酸脹感,不能有麻木感或觸電感(麻木感或觸電感說明觸及神經,定位不準)。此時先縱行切割數刀,然后再橫向剝離幾下,后疏通伸腕肌、伸指總肌、旋后肌腱,出針,壓迫針孔片刻,同時取患側天宗穴及周圍明顯壓痛處或結節處,常規消毒后小針刀垂直刺入,接觸骨面后先縱行切割,然后再橫向剝離幾刀,創可貼覆蓋針孔,術畢。若1次不愈,10天后再作1次。
療效標準[1]:治愈:肘外側疼痛壓痛消失,持物無疼痛,關節功能活動恢復正常。好轉:局部疼痛減輕,壓痛不明顯,肘部功能改善,伸肌群抗阻試驗陽性。無效:癥狀無改善。
治療結果:本組38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31例,占81.6%;好轉7例,占18.4%。一次治愈24例,好轉3例;兩次治愈5例,好轉3例;三次治愈2例,好轉1例。
患者,男,44歲,2010年5月16日就診。肱骨外上髁處疼痛23個月,曾行局部封閉、針灸及外敷止痛膏等治療,勞累后復發。診查見肱骨外上髁處壓痛,其中心點呈銳痛,肘關節伸屈活動正常,Mill征、Cozen征陽性,前臂旋前、握拳局部疼痛可加重,診斷為肱骨外上髁炎。按上法治療1次后疼痛消失,肘關節活動自如,隨訪半年未再復發。
肱骨外上髁炎又稱網球肘,好發于青壯年及經常作旋轉前臂、伸屈肘關節工作或運動的患者。主要表現為肘關節肱骨外上髁局部疼痛,并影響到伸腕和前臂旋轉功能。中醫學認為,肱骨外上髁炎主要是由于前伸肌群處于長期反復、強烈的收縮、牽拉狀態,導致前臂伸肌群在肱骨外上髁周圍附著處發生不同程度的急、慢性損傷,肌纖維撕裂出血,機化粘連,最后形成無菌性炎癥而發?。?]。該病的主要病理基礎是,疤痕粘連阻礙了該處的血液循環,擠壓了血管神經束,從而妨礙了肘關節活動?,F代研究認為,小針刀對肱骨外上髁病灶的鏟剝解除了因疤痕粘連造成的對局部神經血管的壓迫,可使小血管擴張,微循環加快,從而加強局部病變組織的營養供應。而且機械性刺激可通過神經組織末梢,使局部組織器官活動能力增強,淋巴循環加快,提高患處的新陳代謝能力,改善內部環境,緩解疼痛。鎮痛液中醋酸確炎舒松A注射液有較強的抗炎鎮痛作用,能減輕機體對各種刺激性損傷引起的病理反應,減少炎性滲出,抑制結締組織的增生、粘連,促進癥狀緩解,對無菌性炎癥起著重要的治療作用。加用維生素B12不僅能改善神經功能且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復發性肱骨外上髁炎多在天宗穴有明顯的壓痛或結節,天宗穴為手太陽小腸經腧穴,用針刀松解此穴具有舒筋活血止痛之功。本法是根據生物力學觀點,集針刺與手術的優點,對軟組織損傷、無菌性炎癥進行一次閉合性手術,操作簡單,小巧靈活,不需縫合,具有創口小、損傷小、無瘢痕、愈合時間短、療效顯著等優點。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9-190.
[2]程建高,張守亮,張建軍,等.鉤針治療肱骨外上髁炎48例.頸腰痛雜志,1998,19(2):125.
201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