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春芝 翟文江
(山西省陽泉煤業集團總醫院,045000)
筆者2005年3月~2010年10月采用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178例,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本組178例,男性113例,女性65例。年齡4~78歲。左側109例,右側69例。均為閉合性移位骨折。受傷原因:高處墜落傷15例,跌傷163例。外展型125例,內收型53例。其中有前成角畸形者78例,最早就診時間傷后15min,最晚就診時間傷后7天。
患者取坐位,屈肘,前臂中立位,一助手用布帶繞過患者腋窩向上提,另一助手握其肘部沿肱骨干縱軸方向肩外展(外展型)或內收(內收型)順勢牽引3~5min,以矯正重疊移位。如為外展型骨折,施術者雙手握骨折部,兩拇指頂按于骨折近端的外側向內推按,其余各指環抱骨折遠端的內側向外按。同時,助手在牽引下內收其上臂即可復位。如為內收型,施術者雙手握其骨折部,兩拇指按于骨折部的外側向內推,其余各指使骨折遠端外展。助手在牽引下將上臂外展,使內外方向的側方移位得到復位。如有前成角,則采取上臂過伸復位法,即第一助手在牽引下逐步上舉患肢,施術者用拇指推擠成角處使前成角得以矯正。所有移位復位后,在成角處墊紙壓墊,用四塊超肩夾板常規固定。外展型蘑菇頭向上,內收型蘑菇頭向下。將患肢放回自然下垂位,用三角巾懸吊于胸前。對不穩定的內收型外科頸骨折可使用肩關節外展架將肢體固定于外展位。攝取肩關節正位、穿胸位片,復查骨折對位對線滿意后,隨時調整夾板松緊度。保持固定6周后拆除夾板,進行肩關節功能鍛煉,直至功能恢復。
178例除3例自行過早拆除夾板,造成再錯位畸形而切開復位手術外,其余患者效果良好。經0.5~5年隨診者71例,肩關節外形與健側對比無畸形,功能活動良好,與健側無差異。
1.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肱骨外科頸骨折的病例選擇。本組患者是選擇早期單純的肱骨外科頸移位骨折,對無移位的患者夾板直接固定即可。對合并肩關節脫位或骨折斷端夾有軟組織,或有大血管及神經損傷的患者或為開放性損傷的患者均應采取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2.超肩小夾板固定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較為可靠,關鍵在于固定后的管理——早期復位后即囑患者握拳練功。每日根據骨折肢體腫脹度,相應調節夾板固定帶松緊度。對殘留錯位或成角,靠紙壓墊作用,一般7天左右均可逐漸糾正。
老年患者應早期合理練功預防肩凝癥的發生。老年患者常因年齡大,容易發生外傷后肩周炎。本組患者骨折復位固定后即指導患者握拳練功。7天后開始逐漸活動肩關節,但要避免過度活動。6周夾板解除后逐漸增加活動范圍。同時可以采取中藥熏洗或理療蠟療,使僵硬的肩關節軟化,解除肩關節粘連,是預防和治療肩凝癥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