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平
(長沙師范學校醫務室,湖南 長沙410100)
隨著疾病譜的變化,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現代人健康的“第一殺手”。冠心病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密切相關,其發病率高,臨床治愈率低,易發生猝死等嚴重后果。中醫藥防治冠心病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在辨證論治理論的指導下探尋更有效的中藥方劑仍任重道遠。筆者2009年9月~2011年9月運用著名中醫秦伯未先生創立的胸痹方治療氣虛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77例病例均來自于心腦血管內科門診或病房住院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治療組39例,女17例,男22例;年齡46~65歲,平均55.33±7.61歲;病程8.76±5.15年;其中合并高血壓者20例,腦血管疾病者23例,高血脂者21例,糖尿病者9例。對照組38例,女18例,男20例;年齡47~66歲,平均57.41±7.72歲;病程8.83±4.77年;其中合并高血壓者18例,腦血管疾病者22例,高血脂者19例,糖尿病者11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和兼有病癥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所有患者的西醫診斷均按《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1]進行診斷。
辨證標準: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胸痹(冠心病心絞痛)氣虛血瘀證的辨證標準進行辨證。
納入標準:符合冠心病心絞痛診斷標準;12導聯靜息心電圖檢查有明顯心肌缺血證據:兩個肢體導聯或相鄰胸導聯ST段壓低>0.05mV或T波倒置,或平板運動試驗陽性,或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符合中醫胸痹(氣虛血瘀)診斷標準;年齡40~70歲;14天內無應用冠心病心絞痛治療藥物史;患者同意參加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經檢查證實為急性心肌梗死或有其他心臟疾病、重度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癥候群、甲亢、頸椎病、膽心綜合征、胃及食管反流等所致胸痛者;合并重度高血壓,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振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及多種藥物過敏者;14天內曾應用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藥物,且有效者;依從性差或重要資料不全者。
對照組給予魯南制藥公司生產的單硝酸異山梨醇酯,每次20mg,每日2次;拜耳公司所產腸溶阿司匹林,每次100mg,每日1次,晚餐后服;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所產美托洛爾25~50mg,每日2次。伴有高血壓者,給予諾華公司所產貝那普利10mg,每日1次,心絞痛發作時給予山東新華制藥有限公司所產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化。
治療組在如上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秦氏胸痹方[3]加味:黨參30g,丹參30g,生地黃15g,麥門冬15g,桂枝30g,阿膠6g(烊化),三七粉6g(分吞),郁金15g,檀香3g,血竭粉3g(分吞),紅花6g,九香蟲3g,蓽菝6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2次,混合后共取汁400ml,分2次溫服。療程均為4周。觀察過程中,受試者不得使用可能對本病臨床觀察有影響的其他中西藥物以及其他治療方法。
療效判定標準[2,4]:①胸痹癥狀療效評定標準:無效:癥狀與治療前基本相同;有效: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程度明顯減輕,持續時間明顯減少;顯效: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或由較重減到輕度。②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加重:ST段較治療前壓低0.05mV以上,或T波加深(達25%以上)或直立T波變為平坦波;無效:心電圖與治療前基本相同;有效:ST段壓低治療后回升0.05mV以上,或T波變淺(達25%以上),或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顯效:心電圖恢復到大致正常。
兩組氣虛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39例,無效5例,有效15例,顯效19例,總有效率87.18%;對照組38例,無效9例,有效20例,顯效9例,總有效率76.32%。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兩組患者心電圖療效比較:治療組39例,加重1例,無效6例,有效8例,顯效24例,總有效率82.05%;對照組38例,加重3例,無效13例,有效8例,顯效14例,總有效率57.89%。治療組與對照組的心電圖療效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0.01)。
冠心病心絞痛屬于心臟與營養心臟之脈絡的疾病。其病因多源,又與機體內在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主要是由于年老體衰,正氣虧虛,臟腑功能損傷,陰陽氣血失調,加上飲食不節、七情內傷、寒冷刺激、勞逸失度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氣虛血瘀、氣滯血瘀,胸陽不振,或伴痰濁內生,使心脈痹阻,不通或不榮而痛。臟腑經絡氣血功能失調,人體陰平陽秘的平衡被破壞,是發病的內因。臟腑功能虛損導致本病的發生主要以陽氣虛為主。本虛標實是冠心病心絞痛的病機特點。
著名中醫秦伯未先生認為,本病證主要由于心主血脈,心氣不足,運行障礙,應從心論治,創立著名的胸痹方,意在“扶心氣,活心血”。本研究中筆者在此方的基礎上加用九香蟲、蓽菝和甘草,治療氣虛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方中黨參補中益氣,為氣虛之正治;丹參、三七、紅花、血竭、郁金等活血化瘀,為瘀血痹阻之正治,現代研究表明這些藥物具有抗心肌缺血、增強耐缺氧能力和軟化硬化血管的功能。陽氣不足,陰霾郁布,重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陽,以陽光灌溉,溫運散邪,此亦為著名中醫朱良春先生重用桂枝療心疾之意;在益氣溫陽為主的同時,稍佐養陰之生地黃、麥門冬,養血之阿膠,誠為陰中求陽、以血養氣之治,以致氤氳生化不竭。九香蟲性溫,味咸,能理氣止痛,溫中助陽,為心胃氣痛之達藥;蓽菝溫中散寒,為《古今醫鑒》中哭來笑去散之主藥,名醫郭士魁亦善用之治療心痛。故加用此二味止痛效藥。全方在益氣活血的基礎上,溫陽育陰養血、行氣開達止痛,故取得佳效。
[1]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和診斷標準.中華內科雜志,1981,20(4):254.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69.
[3]秦伯未.謙齋醫學講稿.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208.
[4]吳少禎,吳敏.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