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早榮 鄭愛紅
1.新疆塔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834700 2.新疆塔城地區人民醫院
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又稱波狀熱,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或慢性全身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等。患者發熱后引起汗出、乏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筆者經過100多例布魯氏菌病患者的臨床治療,采用清開靈治療其發熱,療效顯著,且不易復發。
發熱是布魯氏菌病患者最常見而且是最典型的臨床表現之一,76.8%以上有發熱。可見于布魯氏菌病的各期。熱型不一,變化多樣。根據我國布魯氏菌病患者熱型分析,主要分以下5種類型:低熱型、波狀熱型、不規則熱型、間歇熱型、弛張熱型。
其患病后首先出現的癥狀是發熱,體溫可達38℃~40℃,不同患者發熱的熱型差別較大。有的體溫并不太高,波動于37℃~38℃之間,持續時間長,處于長期低熱狀態;有的體溫呈波浪狀,即高熱幾天,體溫降下來幾天,又開始升高,反復多次。還有的體溫忽高忽低,早晚變化大,病情兇險,呈弛張性發熱等等。
筆者在臨床中發現此類患者發熱多汗,急性期高熱達39℃~41℃,有些病程長者或以感冒治療后出現低熱,伴見關節痛,或兼見乏力、納呆,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浮數。
中醫認為,本病屬感受濕熱病邪所致。人體正氣內虛,則易感邪而致病。初起濕遏衛氣,故見發熱;脾胃受累,更見中焦運化失司,氣機受阻,清陽不升,肌腠開泄,故見汗出;濕性重濁黏滯,濕熱膠結,更難速除,久之可乘虛入絡,循經傷及諸臟及關節。流注關節,脈絡失和則關節紅腫疼痛;乘及肝脾,氣血凝滯結于脅下而成積證[1]。
針對其發熱,采取急性期高熱者給以清開靈注射液40ml加入1000ml生理鹽水中或5%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中。對于低熱者除給以靜點外,口服小柴胡顆粒。
患者,男性,58歲,以發熱8天為主訴就診。自訴8天前夜晚起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口干,多汗,全身肌肉關節疼痛。第二日到當地醫院就診,測體溫39.8℃,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給以青霉素及尼美舒利顆粒,具體用量不詳,效果不佳,仍出現夜間高熱,多汗,汗出熱退,反復發作,全身肌肉關節疼痛,呈游走性。現伴見納呆,乏力,遂來我中心門診就診。查體: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明顯腫大,心肺查體無明顯陽性體征;肝肋下1cm,質軟,無壓痛,脾肋下1.5cm。雙腎區無叩擊痛,脊柱四肢無畸形,雙下肢不腫。輔助檢查:血常規:白細胞:4.8×109/L,淋巴細胞65%;布魯氏桿菌檢驗:平板凝集試驗(RBPT)陽性;試管凝集試驗(SAT)為1∶1600。診斷為布魯氏菌病急性期。給以利福平、鹽酸多西環素片、鏈霉素等布魯氏菌病常規治療。給以清開靈40ml加入100ml生理鹽水靜點,每日1次。3天后患者體溫降至正常,繼續原發病治療。追蹤病程,其發熱無反復發作。
布魯氏菌病究其病因為濕熱病邪所致。初期濕熱遏阻衛氣,可用芳香化濕、清熱透邪;濕熱蘊蒸氣分者用清瀉熱邪,燥濕止痛;濕熱阻滯筋脈出現周身關節煩痛者,可用清利濕熱、化瘀通絡法治療。清開靈注射液由水牛角、牛黃、珍珠母、黃芩、金銀花、梔子、板藍根組成,具清熱解毒、鎮靜安神、開竅熄風作用。現代藥理研究提示其有抗細菌、抗真菌、抗病毒、抗炎、解熱鎮靜作用,同時可調節免疫[2],故對本病療效顯著。
[1]彭勝權 .溫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85.
[2]賈公孚.臨床藥物新用聯用大全 .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