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強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中川鄉衛生院,730700)
痤瘡的臨床治療方法十分豐富,中醫藥辨證論治該病有許多寶貴的經驗,醫者往往因個人修行和從師的學術影響,形成了各自的特點。現將自己在治療痤瘡方面的論治經驗提供給同行以便交流,共同提高。
中醫學認為此病多為素體陽熱偏盛,肺經蘊熱復受風邪,熏蒸面部而發;過食辛辣厚味,助濕化熱,濕熱互結,上蒸顏面而致;脾氣不足,運化失常,濕濁內停,郁久化熱,熱灼津液,煎煉成痰,濕熱瘀痰凝滯肌膚而發。
1.痤瘡屬于中醫“瘡瘍”范疇。《內經》云:“諸瘡癢痛,皆屬于心火。”此“心火”筆者認為是痤瘡之“火”,要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為“胃火”,主要表現為腸胃濕熱,舌診可見舌苔黃膩;一為“心火”,心主血脈,邪熱鼓動脈搏,伴見脈滑有力,舌質紅,苔多不見黃膩,舌下絡脈一般多見迂曲擴張。
2.王旭高在《外科證治秘要》提到:“諸瘡痛癢,皆屬心火,故外瘍多火證,然每每兼風兼濕,若真正陰寒之證,百中僅二三耳。外瘍以寒、熱、虛、實四字為提綱,治法以溫、清、攻、補四字為要。濕有陰陽之別,陽濕近于熱,陰濕近于寒,故有濕熱證、寒濕證。酷暑炎蒸,癰疽、丹毒、瘡瘍最多,以濕熱時令也,易曰:水流濕,火就燥 ,唯燥不獨病,多由火證之余,轉而燥,燥必傷津,故治燥必以生津”。這對瘡瘍的發病機制以及治療作了較為具體的概括。
3.《脾胃論·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沉浮之間論》曰:“蓋胃為水谷之海,飲食入胃,而精氣先輸于脾歸于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若夫順四時之氣,起居有時,以避寒暑,飲食有節,及不暴喜暴怒,以頤神志,常欲四時均平,而無偏勝剛安,不然,損傷脾胃,真氣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乃生長之用,陷于殞殺之氣,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說明脾胃升降失常,則會五臟六腑、四肢九竅都會發生各種病癥。因此,痤瘡的發病,脾胃自然首當其沖。
4.肺為“華蓋”,最易受外邪侵犯,風熱之邪易犯陽明,故可致病。肺主皮毛,肺與皮膚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肺具有宣發衛氣和津液以營養皮膚的作用。皮膚的營養,當然與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相關,但依賴于肺氣的宣發作用才能使養料到達體表皮膚。二是汗孔排泄有協助肺排泄廢物的作用。汗孔為汗腺直接開口于皮膚表面的一端,其排泄汗液,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同時也排出部分代謝產物。從部位辨證上看,皮疹發于皮膚之上,好發于面部、前胸后背,所以就離不開對肺臟論治。皮疹所在部位與相關臟腑關系,主要根據部位可與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陰肺經關系密切。
5.世無無源之水,也無無源之火。熱氣上騰乃釜底薪多火高,釜無焰高火旺,也就談不上有熱氣可騰。皮膚病種類繁多,但從發病機制而言,不外乎四種情況:一是六淫外邪,二是勞倦所傷,三是飲食失常,四是情志不遂。四者皆與脾胃有關。《醫權初編》云:“上知脾胃實,諸病皆實,脾胃虛,諸病皆虛,此醫家之大關也。”簡單形象一點說,發于皮膚上的炎性丘疹、膿頭等熱性皮疹,乃是腸胃濕熱向上熏蒸于皮膚形成的。沒有腸胃之火就形不成發于膚表的熱性皮疹,這也是痤瘡發病的主要病機。但臨床上,往往患者多有風熱襲肺的表證伴發,或腸胃濕熱上蒸咽喉,引起咽部不適。至于陰虛之火所致痤瘡,是比較少的,多見于肝腎虧虛型,以六味地黃湯配以銀翹散加減,而單純用六味地黃湯加減效并不佳。
1.基本用方:銀翹散。金銀花解一切瘡瘍疔瘡腫毒;連翹乃“瘡家圣藥”入心肺二經,長于清心火、散上焦風熱、清熱解毒。蘆根清透肺衛氣分實熱,胃熱嘔逆,清心利尿透疹;竹葉上清心火而解熱,下通小便而利尿,吳塘謂其有“通竅清火”之功。此兩味藥解毒途徑是經小便而解。桔梗辛散苦泄,宣開肺氣,化痰利氣,無論屬寒屬熱皆可應用,排肺癰之膿痰,可宣開肺氣而通二便,載藥上行;牛蒡子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風邪,內泄其毒,且性偏滑利,兼可通利二便,有“氣殺醫生草”之稱。二者均可通利二便,利于邪氣經大小便而解。荊芥長于發表散風,表寒表熱皆可用之;淡豆豉發汗解表之力頗為平穩,無論風寒風熱表證皆可應用,既能透散外邪 ,又能宣散邪熱。在此方中荊芥、防風就有開腠理,使邪經皮膚、汗孔而解的作用。牛蒡子、桔梗不但均有向上經皮毛、汗孔清泄其熱的作用,二者同時兼有通利二便之功。蘆根功善淡滲利濕而利尿,竹葉通竅清火。
2.望聞問切與用藥關系。望診重點是觀察皮疹的情況,主要有兩個方面:①皮疹的特點:根據不同的皮疹,指導中藥性味的加減。如皮疹只見炎性丘疹者,就無須伍以消癰排膿之品;如伴有膿頭者,就要酌加皂刺、白芷、穿山甲、天花粉、蒲公英等具有消散癰腫之味;病發夏天,膿頭小而壁薄發亮者,可加白虎湯與六一散加減。丘疹根盤緊束,見腫勢者,加大貝母以消其腫;如面部腫勢明顯加漏蘆;有囊腫者,合五味消毒飲,加海藻、昆布、三棱、莪術等;炎癥后色素沉著明顯者,加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之品;皮膚油膩者加虎杖、山楂、薏苡仁等。②皮疹的部位:疹出后背者,背屬太陽,外感首犯太陽,故發于背者,加疏散風熱藥,如金銀花、連翹、牛蒡子、桔梗之類;發于面部及前胸者,病屬陽明,根據陽明經證或腑實證不同辨證加減。如苔紅,無黃膩者,可加生地黃、元參、牡丹皮等。舌紅,兼黃膩苔者,可配以黃連解毒湯加減。
問診:問身有無燥熱,身熱必兼解散,防風、秦艽、荊芥皆可用。大便臭穢者,加黃連、黃芩、梔子等;便秘者可用大黃、胡麻仁、桃仁等。
切診:一般多見于脈弦滑有力者多。白芷一般10g為宜,量大有一定副作用,臨床注意觀察。
3.常用藥物劑量。金銀花一般劑量在20~60g。對于炎性丘疹重者,量宜加大;連翹量一般不宜超過10g,量大容易產生副作用,臨床注意總結。對于炎性重及有囊腫者,合五味消毒飲劑量宜大,均可加至20~30g。對于有血分熱者,生地黃量宜在30g以上;牛蒡子、桔梗量可在10~15g以上,加大肺衛的宣透之力。
患者在患病期間應控制飲食。因辛辣刺激食物以及帶有升發作用的食物易加重病情或使病情反復,應禁用或少用。含糖量高的食物以及油炸食品,因均易產生大量熱能,而皮膚科疾病熱證多見,故應在發病期間禁食。病情痊愈后要在一定程度上調節飲食,注意寒熱,使脾胃調而腸胃和,百病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