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嬡 李 杰
(青海大學醫學院,西寧810001)
體質是對個體身心特性的概括,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所決定,它影響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同時對某些疾病的發生發展具有易感性和傾向性。為了解青海地區土族人群的體質狀況,使居民掌握自身的體質特點,提高選擇合理生活方式、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的能力,我們于2010年7~9月間對青?;ブh200例土族人群進行了體質狀況調查分析,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選取土族聚集生活相對集中的互助土族自治縣及周邊多個鄉村居民。
研究方法:采取入戶方式,隨機抽樣,由2名臨床中醫師實施現場調查,填寫體質調查書。
研究內容:調查內容含背景情況、生活方式和體質類型3部分內容。背景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婚姻、文化程度、職業、喂養方式;生活方式包括運動、飲食、煙酒茶嗜好、睡眠、情緒特征內容。體質類型依據王琦教授提出的中醫體質九分法[1],制定體質觀察項目,重點觀察外形、面色、膚色、頭發、聲音、氣味、舌象、脈象。
1.基本情況:本次調查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收回197份,剔除無效問卷19份,共獲得有效問卷178份。178例被調查者中20~30歲者72例,占40.4%;31~50歲者86例,占48.3%;51~60歲者11例,占6.2%;大于60歲者9例,占5.1%。說明調查對象青年人占主體。
178例土族人群中中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平和質40例(22.5%),氣虛質38例(21.3%),陽虛質20例(11.2%),濕 熱 質 19 例 (10.7%),陰 虛 質 17 例(9.6%),痰濕質16例(9.0%),血瘀質11例(6.2%),氣郁質11例(6.2%),特稟質6例(3.4%)。
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其秉承于先天,得養于后天。先天稟賦,包括種族、家族遺傳、婚育及胎教等因素,決定著群體或個體體質的相對穩定性和個體體質的特異性。
種族是同一種群內基因結構有所區別的生息在一起的群體,是在一定區域內長期適應自然環境而逐漸形成的。不同的種族,由于地理環境、生活習慣、飲食結構、民俗民風的不同,長期影響的結果可以形成不同的體質。它影響人體對自然、社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同時對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產生病變的類型與疾病傳變轉歸都具有某種傾向性。
土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絕大部分長期生活于青藏高原,居住環境較為固定,有本民族獨有飲食習俗、生活風俗,加之高原獨特的氣候環境的影響,較易形成本民族人群相對穩定的體質傾向。掌握土族人群體質特點,對于認識本民族人群健康與疾病以及疾病的傳變規律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9種體質中平和質所占比例最大(22.4%),偏頗體質人群占多數,其中以氣虛質、陽虛質、濕熱質、陰虛質、痰濕質位居偏頗體質的前五位,這與青海地區一般人群中醫體質類型分布與所占比重均有差異[2],說明土族人群有其本民族特有的體質類型。
[1]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4):1-8.
[2]李杰,吳承玉,馬志明,等.青海地區中醫體質類型分布研究.青海醫學院學報,2009,30(4):26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