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茜 黃海濤
(山東省萊西市人民醫院,2666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DPN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普遍認為其發生與高血糖引起的代謝障礙、微血管病變、氧化應激、神經營養因子缺乏、自由基損傷及基因表達異常等多種因素有關。西醫治療DPN除了嚴格控制血糖外,大多采用調節代謝及改善微循環,以糾正神經組織缺血缺氧,增加神經傳導功能;另外尚有抗氧化、補充神經營養因子、使用免疫抑制劑以及理療、高壓氧等方法。近年來中醫藥對DPN的治療顯示了一定的優勢。
古代醫籍中沒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這一病名,但對其臨床表現早有論述。宋代《衛生家寶》載腎消“腰腳細瘦,遺瀝散盡,手足久如竹形,其疾已牢矣”;金代李杲《蘭室秘藏》記載消渴病人時有 “上下齒皆麻,舌根強硬,腫痛,四肢痿弱,前陰如冰”;《丹溪心法》有言“消渴,腎虛受之,腿膝枯細,骨節煩痛”。《王旭高醫案》云:“消渴日久,但見手足麻木,肢涼如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統稱為“消渴病”、“痹痿病”,既表明了合并癥的癥狀,還揭示了本病發展的規律即由消渴病到消渴病痹證,再到消渴病痹痿病[1]。
1.古代醫家對DPN病機的認識。DPN的基本病因是稟賦不足,飲食不節,勞欲太過,情志失調,本虛標實是基本病機,在中醫學屬“消渴”范疇[2]。《素問·奇病論》曰:“此人必數食甘美而肥也……轉為消渴。”《素問·通評虛實論》曰:“凡病消癉,偏枯、痰、厥、氣逆、發滿,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指出過食甘美厚味可引起消渴及并發癥等疾病。《內經》載:“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朱丹溪指出:“麻為氣虛,木為濕痰死血。”說明了DPN表現出的四肢酸軟、四肢不溫或發涼、麻木或疼痛等臨床特征與氣虛關系密切。《類證治裁·痹證》載:“諸痹……良由營衛先虛……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澀,久而成痹。”指出DPN是由陰陽氣血虛弱而致血脈閉阻及痰濁阻絡而發。《金匱要略》認識到:“病者如熱伏,煩滿、干燥而渴,其脈反而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病人胸滿,唇萎舌青……脈微大來遲……口干而渴……是瘀血也。”而《血證論》認為:“瘀血發渴,脈中有瘀血則氣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涸不能隨氣上升,但去下焦之瘀,則水津上布而渴自止。”說明瘀血在糖尿病一開始就存在,與氣虛病機一道構成了DPN發病的基礎。葉天士提出“久病入絡”、“久痛入絡”,認為邪氣襲人后,其傳變途徑“由經脈繼及絡脈”,又說“大凡經主氣,絡主血,久病血瘀”;“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經年宿病,病必在絡”。葉氏所論指出了多種內傷雜病隨著病程的進展,病邪由經入絡、由氣及血、由功能性病變發展為器質性病變的慢性病理過程,其重點突出絡病“久”的病程,DPN也正以消渴日久為基礎病因。
2.現代醫家對DPN病機的認識。唐芙蓉[3]認為,久病消渴則正氣虧虛,氣虛無力推動血脈循行,漸致瘀血阻絡,脈絡經氣不通則出現麻木、疼痛等異常感覺。曾江正等[4]亦認為,氣陰兩虛、氣虛血瘀貫穿糖尿病(DM)始終,DM后期氣陰兩虛并血瘀是DPN的基本病機;繆衛華[5]也認為DM多以氣虛血瘀為本,陰虛燥熱為標,氣虛血瘀是DPN的病理基礎。任愛華[6]認為,腎陽不足,陽不達于四末,則四肢不溫;陰不化氣,四肢失于溫養,則麻木疼痛;元陽虧損,溫煦不足,肌肉筋脈失于濡養為本病的關鍵。王志學[7]認為,血脈痹阻,脾虛濕盛,聚濕生痰,痰瘀互結是DM的多種并發癥的病理基礎 。張蘭等[8]認為,DPN在發病機理上既存在瘀血,同時也存在絡損,其微血管病變及微循環障礙與神經生長因子減少、Na+-K+-ATP酶活性下降有關,并提出瘀血絡損是DPN發病的病機關鍵。詹繼紅[9]認為消渴以陰虛為本,腎陰虧虛,水不涵木,木勁風動,竄入脈絡日久不愈,血絡瘀阻或久病營血虧少,木動生風,竄入脈絡而發生筋脈掣痛、肢節麻木等癥。柴科夫[10]從“脾癉”論治DPN,脾癉相當于糖調節受損階段,是糖尿病的前期,而糖尿病日久不治,氣陰兩虛,運血無力而致血行遲緩,瘀阻脈絡,津液無法正常輸布,聚濕成痰,最終變生而成DPN。
3.DPN病機總結。消渴日久,陰虛內熱,耗氣傷陰,終致氣陰兩虛。氣虛的關鍵是由于脾失健運,后天之氣的獲得為脾所主,脾為氣血生化之源。《靈樞·五味》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臟六腑皆稟于胃。”又言:“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素問·太陰陽明論》:“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腎為人體先天之根本,主藏精,主水。腎陰虧虛,難于生精藏精,氣不能化生、布散于周身,失于推動、溫煦,導致全身尤其是四肢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發為DPN。
消渴病理性質屬于本虛標實,本虛有陰陽、氣血之虛,涉及脾、肝、腎等臟;標實則痰濁、瘀血阻滯脈絡,病位主要涉及肝、脾、腎三臟,同時也與肺胃相關。諸多并發癥的發生則與瘀血、痰濁密切相關。
1.單味藥治療。DPN發病機制的微循環障礙學說為瘀血阻滯提供了客觀依據。臨床上丹參、當歸、刺五加、脈絡寧、川芎嗪、燈盞花素、黃芪注射液以及銀杏葉制劑、三七總苷、水蛭素用于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效果確切。單味藥如地榆、肉蓯蓉、黃芪、龍膽草、黃芩、甘草、紫草、仙鶴草具有醛糖還原酶抑制活性;佩蘭、黃芪、丹參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郭研[11]發現葛根素對早期DPN有治療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抑制非酶糖基化反應及降低血液黏稠度有關。張煒等[12]通過實驗表明,紅花注射液其有效成分紅花黃色素、紅花醌甙、紅花素等,可明顯改善神經傳導速度,降低全血黏度、抑制血小板凝聚,從而改善血流變異常。
2.復方制劑治療。吳紅鈴等[13]針對本病“因虛致瘀”的病理特征,篩選具有扶正、祛瘀、通絡作用的中藥如黃芪、太子參、枸杞子、雞血藤、川芎、天麻、地龍、路路通、紅花、桑寄生、威靈仙、絲瓜等,有利于改善糖尿病引起的代謝障礙和微血管病變。潘繼兵[14]采用化痰逐瘀法,以自擬方藥通脈飲(黃芪、黃精、葛根、天花粉、黃連、桃仁、紅花、川芎、穿山甲、威靈仙、地龍、土鱉蟲、白芥子、膽南星,上肢重加桂枝,下肢重加牛膝)治療DPN患者30例,總有效率93.3%。徐生生[15]以益氣祛瘀通脈湯(生黃芪、山藥、元參、蒼術、當歸、赤芍、紅花、桃仁、牡丹皮、雞血藤、干地龍、蘇木、懷牛膝、川續斷、木瓜、三七、秦艽、水蛭)治療DPN 86例,總有效率91.9%。馮建華[16]以益氣養陰活血方(黃芪、黨參、五味子、山茱萸、生地黃、桑枝、川芎、紅花、川牛膝、雞血藤、路路通、水蛭粉[沖服]、蜈蚣[研末沖服])治療DNP 80例,總有效率為86.25%。
以上各醫家辨證立法方藥中,使用藥物頻率較多的有黃芪、葛根、生地黃、當歸、雞血藤;其次是活血通絡的全蝎、蜈蚣、地龍、水蛭等蟲類藥。以奏益氣養陰、活血通絡之效。
3.辨證分型治療。根據《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2007年版)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辨證分型分4型:①氣虛血瘀型,治以補陽還五湯加減;②陰虛血瘀型,治以芍藥甘草湯合四物湯加減;③痰瘀阻絡型,治以指迷茯苓丸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④肝腎虧虛型,治以壯骨丸加減。倪青[17]將本病分為4型:①氣血兩虛、氣虛血痹,方選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②肝腎兩虛、血不榮經,方選虎潛丸合芍藥甘草湯加減;③脾胃虛弱、痰濁阻絡,方選茯苓丸合補中益氣湯加減;④氣滯血瘀、脈絡瘀阻,方選桃紅四物湯加減。王靈霞[18]分3型治療本病:①氣陰兩虛、內寒阻痹型,治以益氣養陰,散寒除痹;②肝腎兩虛、血瘀阻絡型,治以補肝益腎,活血通絡;③脾腎陽虛、寒凝經脈者,治以溫陽補腎,通經止痛。劉紅英等[19]以抑消通絡湯為基本方,治療DPN又分為4型:①胃熱熾盛血瘀,加清熱生津之品:黃連、黃芩、石膏;②陰虛燥熱血瘀,加用滋陰清熱之品:知母、地骨皮、女貞子;③陽虛寒凝血瘀,加用溫陽散寒之品:淫羊藿、桑寄生;④氣陰兩虛血瘀,加用益氣養陰之品:太子參或西洋參、山藥、生地黃。呂仁和[1]將糖尿病分為三期:早期氣陰兩傷、經脈不暢、絡脈瘀阻;中期痰氣瘀阻、經脈不暢、陰損及陽;晚期氣血逆亂、血脈不行、氣血陰陽俱傷。臟腑虧損,尤以肝腎不足多見,各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血脈不暢、瘀血阻絡征象。治以補益肝腎、活血通絡,創活絡止消方(狗脊、續斷、川芎、鬼箭羽、丹參、木瓜、土鱉蟲、水蛭、蜈蚣、生甘草)。
4.中藥外治及針灸治療。李金花[20]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予溫經通絡熏洗方(當歸、桃仁、紅花、川牛膝、威靈仙、桂枝各20g,雞血藤30g,花椒5g)熏洗患肢。結果:治療組顯效率為65.0%,總有效率為92.5%。魯銘等[21]將62例DPN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熏洗方(艾葉、紅花各30g,木瓜、當歸、川牛膝、花椒各20g)沐足,結果顯效36例,有效15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82.3%。針灸治療DPN的機理可能是:①針刺能防止Na+-K+—ATP酶活性的下降;②針刺、艾灸能改善機體抗氧化能力和抑制體內的活性氧損傷;③針刺能使血糖水平降低,血清胰島素含量升高,同時對脂代謝紊亂及血液流變學的變化也有良性調整作用。趙建玲等[22]溫灸腎俞、涌泉、脾俞、足三里為主穴。上肢麻木、疼痛者加曲池、外關;下肢麻木、疼痛較甚者加三陰交、太溪。趙慧玲等[23]在基礎治療的同時,選取腎俞、脾俞、太溪、三陰交、肝俞、肺俞、胰俞、陽陵泉、曲池、合谷穴進行針刺治療。王俊卿[24]等報道針刺治療50例DPN患者,治療后神經癥狀及體征均有改善(P<0.01),治療后正中神經、脛神經 MCV、SCV均有改善(P<0.01)。
西醫雖然對DPN進行了深入研究,但因其發病機制十分復雜,故目前對其機制尚未完全了解,因而西醫治療DPN也僅僅是對癥治療,只能部分解決暫時性問題,對比之下,中醫以其特有的整體辨證論治為基礎,治療上可對DPN致病因素的眾多環節整體把握,療效顯著,可整體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因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辨證分型標準及規范化的治療方案可重復性差等因素,使得各種有效的中醫治療手段沒有得到廣泛認可和開展。因此,今后應加強以上方面的研究,采取各種診療方式如中藥內服、外用、針灸、推拿按摩等相結合的方法,提高中醫治療該病的臨床療效。
[1]呂仁和.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西醫診治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8.
[2]劉銅華,林桂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藥診治述要.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06,2(28):119-121.
[3]唐芙蓉.七葉皂苷鈉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中國基層醫藥,2004,11(12):1424.
[4]曾江正,董克禮,李良明,等.消渴靈方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4,24(4):46-48.
[5]繆衛華.益氣活血法治療2型糖尿病88例.四川中醫,2003,21(11):52-53.
[6]任愛華.痿痹方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0(7):5.
[7]王志學.糖尿病從痰瘀論治.中醫藥研究,1996,10(33):19.
[8]張蘭,于世家.從絡病理論探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機制.中醫藥研究,2002,18(2):2-3.
[9]詹繼紅.從肝風入絡論治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貴陽醫學院學報,2000,59(3):102-103.
[10]孫煒,柴可夫.從脾癉論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河南中醫,2009,29(1):47-48.
[11]郭研.糖尿病型膠原水平變化的臨床意義及葛根素的治療作用.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00,20(1):45.
[12]張煒,嚴萍萍.紅花注射液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上海中醫藥雜志,2002,8:11.
[13]吳紅鈴,朱梅林.扶正通絡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5(27):474-475.
[14]潘繼兵.化痰逐瘀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北京中醫雜志,2002,21(3):161-162.
[15]徐生生.益氣祛瘀通絡湯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江蘇中醫,1999,20(3):23.
[16]馮建華.益氣養陰活血方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研究.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7(5):342-345.
[17]倪青.起病隱匿易漏診誤診辨證施治宜標本兼顧——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經驗 .遼寧中醫雜志,2001,28(8):451.
[18]王靈霞.中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北京中醫,1999,4:35-36.
[19]劉紅英,邢占敏,劉學蘭.抑消通絡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43例.四川中醫,2003,21(3):27-28.
[20]李金花,李惠林,趙恒俠,等.溫經通絡熏洗方治療DPN療效觀察及機理探討.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5:51-53.
[21]魯銘,李少英,章莉.中藥沐足治療護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湖北中醫雜志,2009,31(3):44-45.
[22]趙建玲,李忠仁.溫和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中國針灸,2008,28(1):13-16.
[23]趙慧玲,高欣,高彥彬,等.針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7(4):312-313.
[24]王俊卿,周筱燕,王伯良,等.針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中國中醫急癥,2007,16(5):537-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