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宏賓 王友力 陶茂燦 曹 毅
(1.浙江省中醫院,浙江 杭州 310006;2.浙江省諸暨市中醫院,浙江 諸暨 310086)
中藥內服外敷治療下肢丹毒臨床觀察
羅宏賓1王友力2陶茂燦1曹 毅1
(1.浙江省中醫院,浙江 杭州 310006;2.浙江省諸暨市中醫院,浙江 諸暨 310086)
目的 觀察清熱涼血方內服配合清涼膏外敷治療下肢丹毒的臨床療效。方法42例患者均予清涼膏外敷配合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為主的清熱涼血方內服。結果 總有效率85.71%。結論 中藥內服外敷治療下肢丹毒,療效確切。
下肢丹毒 清熱涼血方 清涼膏
丹毒是患部皮膚突然發紅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1]。本病發無定處,根據其發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發于軀干者稱內發丹毒;發于頭面者稱抱頭火丹;發于臀部者稱赤游丹毒;發于腿部者稱流火。若治療不徹底,常可復發。筆者采用清熱涼血方內服配合清涼膏外敷治療下肢丹毒,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42例均為浙江省中醫院皮膚科門診患者,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確定診斷。 其中男性 23例,女性 19例;年齡 17~74歲,中位年齡46歲;由足癬引起者12例,因足部外傷者3例,因毒蟲叮咬引起者5例,不明原因者22例;左下肢21例,右下肢17例,雙下肢4例。
1.2 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囑咐患者注意休息,多飲水,忌食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牛、羊、狗肉等發物之品,適當抬高患肢。(2)清熱涼血方內服基本方為:金銀花30g,野菊花30g,蒲公英 20g,大青葉 15g,黃柏 15g,牛膝 20g,萆薢 20g,生薏苡仁15g,牡丹皮12g,赤芍12g,忍冬藤12g,生地黃12g。若伴有發熱者,加生石膏30g,知母12g,天花粉15g以清熱養陰;若反復發作,纏綿不愈者加雞血藤15g,漢防己12g,路路通15g以活血通絡利濕解毒;下肢腫脹明顯者加澤瀉12g,豬苓12g,木瓜15g,乳香9g。每日1劑,水煎取汁500~1000mL,早晚分服。(3)中藥外敷采用浙江省中醫院制劑室生產的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消炎止痛等功效的清涼膏外敷,主要成分是紫草、地榆、當歸、冰片、香油等。冰片研成細粉;紫草用麻油250g浸泡,每日攪拌1次,至麻油呈深紫紅色,濾過;另取麻油250g,加入當歸、地榆浸泡后,炸至渾黃色,濾過,趁熱將已碾碎的黃蠟100g加入油內,攪拌溶化,濾過,放置待溫,加入上述紫草油,混勻,再加入冰片,攪勻,冷卻,即得。依據皮損部位大小取適量清涼膏,直接涂于皮損處,厚約0.5cm,用無菌紗布覆蓋,然后用繃帶包扎,并根據患者病情每日換藥1~2次,換藥間期用生理鹽水將皮膚清洗干凈,然后用干燥無菌紗布擦干,注意不要用力過大。若表皮損傷剝脫,則宜行生理鹽水沖洗,然后用沾有雷佛奴爾溶液的紗布覆蓋,后敷清涼膏。
1.3 療效標準[2]治愈:全身及局部癥狀消退。好轉:全身癥狀消退,局部癥狀部分消退。未愈:全身與局部癥狀未能控制,出現“陷證”。
本組42例,治愈28例,好轉8例,未愈6例,總有效率85.71%。
魯某,男性,58歲,退休干部。因右下肢脛部突起紅斑、腫痛3d,來本科就診。3d前患者右踝部皮膚出現紅斑,觸之有輕微痛感,未予重視,1d前飲少許白酒及食羊肉后加重。查體:右小腿大片鮮紅色水腫性斑塊,明顯高出皮膚表面,邊界清楚,觸之有灼熱感,壓之褪色疼痛,伴發熱,全身不適,心煩,口干,口苦,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診斷為丹毒。證屬濕熱內蘊,兼有火毒。治宜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內服清熱涼血方加減:金銀花30g,野菊花 30g,蒲公英 20g,大青葉 15g,黃柏 15g,牛膝 20g,萆薢 20g,生薏苡仁15g,牡丹皮 12g,赤芍 12g,忍冬藤 12g,生地黃12g,天花粉 15g,柴胡 12g,葛根 12g,夜交藤 15g,甘草 9g。 每日1劑,水煎。同時取適量清涼膏,按1cm厚度左右涂于皮損處,外敷無菌紗布,并用繃帶固定,每日換藥1次,換藥間期保持局部干燥。5d后復診:紅斑明顯縮小,有細小脫屑,腫痛明顯減輕,已無發熱、心煩、口干、口苦等癥狀。在原方基礎上去天花粉、葛根、柴胡、夜交藤,加用麥冬15g,紫草15g,改金銀花20g,繼續外敷清涼膏,1周后隨訪痊愈。
丹毒多由于素體血分有熱,外受火毒,毒熱搏結,郁阻肌膚而致,或由于皮膚黏膜有破損,毒邪乘機侵入而成。《諸病源候論》記載:“丹者,人身體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狀,故謂之丹,或發于手足,或發腹上,如手掌大,皆風熱惡毒,所為重者,亦有疽之類,不急治,則痛不可堪。”
下肢丹毒病機多為濕熱毒蘊,故治宜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清熱涼血方中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大青葉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功用;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熱除蒸之功,萆薢利濕去濁、祛風除濕,生薏苡仁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之功,熱清則濕易祛;牡丹皮、生地黃、赤芍既可涼血又能養陰,補利濕傷陰之弊;牛膝可引諸藥以及火熱之邪下行,又能活血行血。諸藥配伍則收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功。清涼膏為我院院內制劑,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散結消腫之功。《理瀹駢文》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清涼膏外敷患處,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藥物可以直達病所,故可以收到奇效。
[1]李曰慶.中醫外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83.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1.
R753.5
B
1004-745X(2012)01-0154-01
201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