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端
(湖北醫藥學院附屬東風總醫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皮炎湯治療?急性皮膚病案3則
李繼端
(湖北醫藥學院附屬東風總醫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皮炎湯 急性皮膚病 朱仁康
皮炎湯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已故名老中醫朱仁康的經驗方劑,全方由生石膏、生地黃、金銀花、連翹、牡丹皮、知母、赤芍藥、淡竹葉、生甘草組成。主要功用清營涼血、泄熱化毒,適用于中藥毒及中風毒之證。筆者臨床應用皮炎湯治療多種急性期皮膚病,療效顯著,現舉案如下。
李某,女性,25歲。2009年3月初診。主訴:面部及胸背部起紅疹瘙癢2d。患者2d前因感冒,服用抗感冒西藥(速效感冒膠囊)后,面部及胸背部即起紅色皮疹,瘙癢劇烈,伴心煩、口干苦,大便3d未解。檢查:顏面輕度浮腫,面部皮膚泛紅,顏面部及胸背部見大片紅色藥疹,呈片狀分布,無水泡及糜爛滲出。舌紅絳,苔剝脫,脈滑數。辨證為內中藥毒,熱入營血。治則涼血清熱,解毒消腫。中藥予皮炎湯加減治療:生地黃30g,牡丹皮10g,生石膏 30g,金銀花 15g,連翹 10g,赤芍 10g,竹葉 10g,知母 10g,生甘草6g,生大黃10g。3劑,水煎服,每日1劑。3d后復診,患者訴皮疹大部消退,大便已通,仍有輕度皮膚瘙癢。上方減生大黃、生石膏,加白鮮皮、地膚子利濕止癢,繼用5劑,病即告愈。
按:藥物性皮炎又稱“藥疹”,是藥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后引起的皮膚、黏膜的炎癥反應,屬中醫學“中藥毒”范疇。本例患者素體陰虧火旺,中藥毒后熱化為毒,火入營血,故見大片藥疹,顏面紅腫;火熱灼陰耗液,陰津耗傷,故見口干、心煩、大便秘結。皮炎湯中生地、連翹、竹葉、赤芍、牡丹皮清營涼血,瀉火解毒;石膏、知母、金銀花、甘草清氣解熱,養陰復液;生大黃通腹瀉熱。全方氣血兩清,通腹瀉熱,重藥治急病,故能一擊而中。
謝某,女性,35歲。2010年7月初診。主訴:3年來每入夏面頰及前臂即起皮疹。患者訴近3年來每當入夏即于面頰及前臂起紅疹,夏天過后皮疹能自行消退。今夏日曬后臉及雙前臂、頸外側起成片斑丘疹,瘙癢無度,日漸加重;曾用皮炎平軟膏無效。檢查:面部及右頸外側,起成片斑丘疹,輕度浸潤。雙前臂皮膚可見成片紅色粟粒疹。舌質紅,苔白,脈弦數。辨證為腠理不密,外受暑毒。治則涼血清熱,解毒祛暑。中藥予皮炎湯加減:生地黃30g,牡丹皮 10g,梔子 10g,金銀花 15g,連翹 10g,赤芍 10g,竹葉10g,枇杷葉10g,生甘草6g。3劑,水煎服,每日1劑。患者訴服3劑后,面部皮疹即大部消退,瘙癢亦明顯緩解。效不更方,繼用前方5劑鞏固療效。半月后隨訪,訴皮炎已痊愈,近日曾游泳日曬1次亦未見復發。
按:日光性皮炎也稱“日曬傷”,是皮膚對日光照射產生的一種急性炎癥反應。中醫學也有稱“日曬瘡”。多有外受熱毒、火入營血引起。本例患者素體陰虧火旺,復受日光照曬,外受陽毒,心火暴勝,心開竅于面,故面部起紅疹瘙癢。皮炎湯中生地黃、牡丹皮、赤芍、連翹、金銀花入營涼血,清熱解毒;生地黃、竹葉、甘草仿導赤散清心下火;去清陽明火之石膏,用清心經熱之梔子,更加枇杷葉清熱理滯。全方入營涼血,入心清火,用藥有的放矢,故數劑藥即顯奇效。
王某,男性,21歲。2010年11月初診。主訴:全身起紅色皮疹1周。患者1年前曾患牛皮癬,經某醫院治療已痊愈;近1周來因進食辛辣,全身復起紅色皮疹,稍有鱗屑,瘙癢較甚。伴大便秘結,口干喜飲。檢查:前胸、后背、四肢散在大批點滴狀紅色皮疹,部分擴大成片,上有輕度鱗屑。舌紅,苔少,脈弦滑。辨證毒熱蘊結,郁于血分。治則清熱解毒,涼血活血。藥用皮炎湯加減:生地黃 30g,牡丹皮 10g,生石膏 30g,金銀花 15g,連翹 10g,赤芍10g,竹葉10g,槐花30g,雞血藤30g。 上方5劑,水煎服,每日1劑。5d后患者全身皮疹即大部消退。鱗屑亦消失不見。皮膚光潔如初。患者感療效之神奇,繼續用藥鞏固治療半個月。半年后隨訪亦未見復發。
按:牛皮癬也稱“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臨床并不少見,西醫亦無有效治療方法。中醫學稱“白庀”。臨床多按血熱型、血燥型、風濕型、毒熱型等分型治療。本例患者素體陰虧火旺,過食辛辣,熱毒入營,故紅疹暴起,遍布周身,瘙癢難忍。火毒內盛,化燥傷陰,故大便秘結,口干喜飲。皮炎湯中生地黃、牡丹皮、赤芍、連翹、金銀花、竹葉清心瀉火,涼血解毒;生石膏清熱下火;槐花涼血解毒;雞血藤活血通絡。全方涼營解毒,活血通絡,方藥對證,故收奇功。
藥物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牛皮癬皆臨床常見皮膚病,以上3例,雖病名不同,但皆發病較急,辨證同為熱火化毒,火入血分之證型。故均以朱仁康之皮炎湯加減治療。葉天士云“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尤可透熱轉氣”。皮炎湯由犀角地黃湯合白虎湯加減而成,方中生地黃、牡丹皮、赤芍、連翹、金銀花入營涼血,石膏、知母、竹葉、甘草清氣瀉火,實為氣血兩清之妙方。本方在臨床中廣泛應用于血熱內郁的各種皮膚病,均收到較好的療效,也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性。
R275
B
1004-745X(2012)01-0159-01
201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