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看玲
江蘇省東海縣桃林中心衛生院,江蘇 東海 222334
腸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其典型臨床表現是腹痛、腹脹、嘔吐、停止肛門排便、排氣。引起腸梗阻的原因很多,比較常見的原因有粘連性腸梗阻、腸扭轉、腸套疊、嵌頓疝以及腫瘤或腸內容物造成的梗阻。腸梗阻根據病情可以采取保守和手術治療[1]。而細致、周到、全面的護理措施,對減輕腸梗阻患者的痛苦,促進病情恢復起到較大作用。現將我們近年對住院腸梗阻患者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自2006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院住院治療的腸梗阻患者78例,其中粘連性腸梗阻62例,腸扭轉2例,腸套疊3例,嵌頓疝8例,糞便性腸梗阻3例,年齡51~98歲,住院時間,4~26天,保守治療44例,手術治療34例。
2.1 一般護理 禁飲食,胃腸減壓,待病情好轉,梗阻緩解后12小時可試進少量流食,忌甜食、豆制品及牛奶等易引起腸脹氣食品,2天后可試進半流食。患者采取半臥位,以減輕腹痛、腹脹等癥狀。重癥患者平臥時須將頭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誤吸入氣管,引起窒息或者吸入性肺炎。要及時清除嘔吐物,保持口腔清潔。觀察并記錄嘔吐出現時間、次數、性質及量,及時準確記錄出入量,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觀察病情變化,以便及時發現絞窄性腸梗阻。
2.2 保守治療的護理 對于非腫瘤性并不能判定梗阻部位和性質,且生命體征穩定的非絞窄性腸梗阻患者,一般給予保守治療,方法主要是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失衡、抗感染及對癥處理等。有效的胃腸減壓可以吸出吞咽的空氣和腸腔內產生的氣體及消化液、減輕腹脹、改善呼吸及循環功能。進行胃腸減壓操作時要先做好解釋指導工作,使患者接受并積極配合,操作輕、穩、準以減輕患者痛苦,置好胃管后妥善固定,打開開關時要緩慢,以免負壓突然增大吸住胃黏膜而導致損傷;胃腸減壓期間每天用生理鹽水沖洗2次,保持胃管通暢,并做好口腔護理。單純性機械性腸梗阻經保守治療多數患者可得到緩解,有下列表現之一者,應考慮絞窄性腸梗阻的可能:腹痛發作急驟、劇烈,呈持續性,陣發性加重;早期出現休克,抗感染治療改善不明顯,發熱、脈搏增快、白細胞計數增高;有明顯腹膜刺激征;腹脹不對稱,可觸及孤立脹大的腸袢;嘔吐物、胃腸減壓抽出液、肛門排出物為血性,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體;X線檢查見孤立、脹大的腸袢,不因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位置,或腸間隙增寬提示有腹腔積液,或有假腫瘤狀陰影,或門靜脈內有氣體[2]。一旦明確絞窄性腸梗阻診斷,應以手術治療為主,以免延誤病情。
2.3 手術治療的護理 首先要向患者講清目前的病情及可能的預后,說明手術的必要性,使患者從心理上接受手術。術前積極準備,并向患者講述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反應,鼓勵患者積極配合,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緩解病人對手術的恐懼感。術中除手術醫生需操作嫻熟、輕柔外,手術護士要積極配合醫生,盡量減少腹腔內的污染,徹底清洗干凈腹腔,并充分引流,以減少術后粘連的發生。術畢患者回病房后,監測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意識、尿量并及時記錄,鼓勵、指導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根據麻醉方式和患者情況取適當體位;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防止腹腔感染;如病情穩定,術后第1天可協助患者先床上、床邊活動,再下床活動,早期活動對病情恢復及減少并發癥有積極作用。做好各種引流管的護理,保證引流通暢,并記錄引流的性質和量,若出現引流量突然增加,顏色發生變化,要立即報告醫師,明確有無吻合口瘺的發生。引流管無液體流出即可考慮拔管。術后早擴肛、早排氣、早進食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出現肛門排氣后可拔出胃管,開始飲淡鹽水,如患者無惡心不適等癥狀,可給流食,由稀變稠,由少到多,避免易產氣的食物,囑患者忌進生硬、油炸、濃茶、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2.4 健康教育 根據不同病因對患者及家人進行相關疾病知識的講解,指導患者及家屬自我監測,及時發現病情復發。指導患者出院后合理飲食,適當活動,避免長時間臥床,叮囑病人感覺異常應及時復診,以免延誤病情。
腸梗阻的治療主要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治療方式的選擇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不管采用何種治療方法,積極有效的護理在疾病的康復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保守治療創傷小,但對于腫瘤性梗阻或絞窄性腸梗阻患者,多需手術治療,而手術治療創傷大,且更易形成術后腸粘連,造成再次梗阻。術前積極準備,術中醫護積極配合,使手術操作順利,動作輕柔,減少污染,徹底沖洗,術后充分引流,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治腹腔感染,并幫助患者早期活動,有利于病情恢復及減少并發癥。而有效的胃腸減壓和合理的飲食是促進疾病康復的前提。另外,出院前進行健康教育很有必要,這對于患者及時發現病情復發或并發癥有著積極的意義。
[1]吳在德,主編.外科[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2]王惠芳,謝風蓮.腸梗阻患者的護理體會[J].實用醫技雜志,2007,14(2):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