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茂麗 董健鴻 黃 亮 江志堅 薛 敏 王敏華
(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眼科,上海200031)
年齡相關性白內障又稱為老年性白內障,是全世界中老年人致盲和視力障礙的主要原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預期壽命的延長,其發病率日益增高。同時,隨著白內障手術技術的不斷提高、新型人工晶體的不斷涌現,白內障患者對于術后視覺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在白內障手術前正確評估、預測患眼的術后視力,是目前國內外眼科醫生和白內障患者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為此,我們回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聯合后房型人工晶體植入手術的白內障患者術前視覺電生理檢查與術后最佳矯正視力(BCVA)的關系,從而探討白內障術前視覺電生理檢查對于術后視功能評估的價值,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我們以入院時間為配伍因素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選擇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間在我院行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的老年白內障患者218例(260眼),其中男性105例(122眼),女性113(138眼),年齡63~96歲,平均(77.6±9.2)歲。其中術前行閃光視網膜電圖(F-ERG)檢查者232眼,術前行圖形視覺誘發電位(P-VEP)檢查者176眼。所有患者術前均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及眼部手術、外傷史,術后3d檢查最佳矯正視力。
采用重慶康華科技公司的AVES-2000視覺電生理檢查系統、全程控數字彩色圖形刺激器、全視野程控閃光刺激器;F-ERG檢查采用ERG-jet角膜接觸鏡電極和銀-氯化銀皮膚電極,P-VEP檢查則采用銀-氯化銀皮膚電極。
1.3.1 F-ERG檢查
受檢眼復方托吡卡胺眼液充分散瞳,暗適應30min,鹽酸丙美卡因眼液表面麻醉后,放置電極:以氧氟沙星眼液為接觸劑放置ERG-jet角膜接觸鏡作用電極于角膜,接地電極置于耳垂,參考電極置于前額中央。參數設置:放大倍數10k,分析時間250ms,刺激次數1次,刺激頻率0.5Hz,刺激模式為單刺激,低通頻率75Hz,高通頻率0.1Hz,采集模式SYSN,閃光顏色白色,閃光強度2.0cd·s/m2,背景強度off。記錄受檢眼F-ERG最大混合反應,測量分析a、b波振幅。
1.3.2 P-VEP檢查
受檢眼瞳孔處于自然狀態,放置電極:銀-氯化銀皮膚作用電極固定于枕骨粗隆,接地電極固定于耳垂,參考電極置于前額正中。參數設置:放大倍數20k,分析時間250ms,刺激次數100次,刺激頻率2.0Hz,刺激模式為單刺激,低通頻率75Hz,高通頻率0.1Hz,空間頻率0.38,圖形形狀為棋盤格,圖形顏色為黑白色,圖形視野為全視野,對比度100%。記錄受檢眼P-VEP波形,測量分析P100波振幅。
以術前F-ERG值正常且術后BCVA≥0.5者或術前F-ERG值異常且術后BCVA<0.5者、術前P-VEP值正常且術后BCVA≥0.5者或術前P-VEP值異常且術后BCVA<0.5者為術前評估結果與術后視力情況一致;反之為不一致。
對于F-ERG檢查,F-ERG結果與術后BCVA一致的白內障患眼146(62.9%),不一致86(37.1%);而P-VEP檢查,一致120(68.2%),不一致56(31.8%)。兩種檢查結果與術后BCVA一致性相比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25)。
術前F-ERG檢查的a、b波平均振幅分別為(170.06±75.13)μV、(323.28±110.98)μV,術后平均BCVA為0.65±0.26,將a波、b波振幅與術后平均BCVA進行相關性分析,a波、b波與術后BCVA均呈顯著正線性相關性(r分別為0.316、0.294,P值均<0.01)。
術前P-VEP檢查的P100波平均振幅為(7.39±2.77)μV,術后平均BCVA為0.55±0.28,將P100波振幅與術后平均BCVA進行相關性分析,兩者無顯著相關性(r=0.172,P>0.5)。
近年來,白內障手術成為各級醫院眼科的常規項目,但并非意味是一個簡單的手術。手術成功與否,并不是用手術是否順利及術后視力恢復是否滿意來判斷。用現有的設備與條件在術前對患眼詳細并客觀的檢查,準確地評估術后視功能恢復情況,在術前客觀地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清楚,從而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1-3]。
白內障患眼術后視力的改善程度主要取決于視網膜,尤其是黃斑部的視功能。視覺電生理檢查是一種客觀、無創的非心理物理檢查方法,能夠相對客觀、準確地評估視網膜功能[4]。
視網膜電流圖(ERG)是短暫光刺激誘發的視網膜綜合電位反應,反映整個視網膜的視功能[4]。ERG根據刺激光的不同分為閃光F-ERG和圖形P-ERG。本研究結果顯示,白內障患者術前F-ERG檢查結果與術后BCVA一致百分比為62.9%,有一定的不一致性。這主要因為F-ERG為全視野閃光刺激所誘發的整個視網膜的綜合電位,反映整個視網膜視錐細胞的綜合功能,而視網膜黃斑中心凹的視錐細胞僅占總數的1.5%[5]。因此,F-ERG對于黃斑功能評估價值有限,在診斷和定位黃斑病變有較大的局限性,從而造成評估結果的不一致性。
視覺誘發電位(VEP)是視網膜受閃光或圖形刺激后,在枕葉視皮層產生的電活動。視皮層外側纖維主要來自黃斑區,因此VEP也是判定黃斑功能的一種方法[4]。視皮層對線條鮮明的輪廓以及輪廓的變換極其敏感,而對單純的閃光刺激則不敏感,故本研究采用黑白色棋盤格刺激誘發的PVEP檢查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白內障患者術前P-VEP檢查結果與術后BCVA一致百分比為68.2%,較F-ERG一致性稍高,無統計學差異(P>0.25)。白內障術前F-ERG與P-VEP檢查,對于評估術后視力恢復情況均有一定價值。同樣,P-VEP檢查評估術后視功能亦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因為P-VEP是一項非特異性檢查,從視網膜到視皮層任何部位神經纖維病變均可產生異常VEP[6]。
本研究的一致性分析結果顯示,白內障術前F-ERG與PVEP兩種電生理檢查均可有效評估患眼術后視力恢復情況。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F-ERG檢查的a波、b波振幅與術后BCVA均有顯著正線性相關性(P<0.01),而P-VEP檢查的P100波振幅與術后BCVA則無顯著相關性(P>0.25)。由此可見,與P-VEP檢查相比,F-ERG檢查對于白內障患眼術后視功能恢復情況評估準確性相對較高。
近年來,隨著經濟與醫療條件的發展,新興的更為準確與客觀的電生理檢查大量涌現。但是作為條件有限的基層醫院,應盡量運用現有的基本設備,在白內障術前對患眼行電生理檢查,相對準確評估患者術后視功能,并與患者及其家屬做好術前解釋與溝通工作,從而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1] 林振德.重視白內障患者的術前準備與評估[J].眼科,2007,16(2):76-78.
[2] 施玉英,張筠.對白內障手術相關醫療糾紛的思考[J].眼科,2007,16(2):73-75.
[3] 畢宏生,馬曉華.完善白內障手術前后視功能評價[J].眼科,2006,15(1):13-15.
[4] 劉家琦,李鳳鳴.實用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55-262.
[5] Vrijland HR,Van Lith GH.The value of preoperative electroophthalmological examination before cataract extraction[J].Doc Ophthalmol,1983,55(1/2):153-156.
[6] 曹燕,常寶琴,萬貝貝,等.白內障手術前視覺電生理測定的意義[J].國際眼科雜志,2005,5(2):27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