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留英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珠街鄉中心衛生院,云南 曲靖 655009
周圍性面癱在現代醫學稱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是以口眼歪斜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在現代中醫教科書中稱為“面癱”,在古代文獻中稱為“卒口僻”、 “口目僻”、“口歪”、“口眼歪斜”等。《靈樞·經筋》篇扼要地敘述了本病的特征,如“卒口僻,急者目不合”。春秋兩季發病率較高,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多為20~40歲,男性略多。近3年我們通過針灸結合中藥內服治療該病,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①癥狀:見患者突然發現一例面部肌肉板滯、麻木、松弛、口角向健側歪斜、漱口漏水、進食時食物塞于患側齒頰間。
②專科檢查:患者不能作蹙額、皺眉、鼓腮等動作,病側眼流淚閉合不全,額紋消失,鼻唇溝平坦。
1.2 一般資料
共觀察40例,均為門診患者,經西醫常規治療無效或單純電針治療,療效欠佳。年齡最小21歲,最大68歲,平均年齡44.5歲,病程最短3天,最常1月,平均病程16.5天。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口眼歪斜,患側眼睛閉合不全,迎風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溝平坦,不能作皺眉、鼓腮吹氣等動作,漱口喝水時漏出,進食時食物塞于齒頰間,部分病人初起時有耳周及面部疼痛等癥狀。
采用針刺艾灸結合中藥內服的方法進行治療。治則以祛風散寒,益氣養血通絡為主。
2.1 先針刺,后艾灸 取穴以手足陽明經為主,手足少陽經為輔。
2.1.1 針刺取穴 主穴:魚腰、陽白、攢竹、睛明、太陽、下關、牽正、迎香、地倉、頰車、外關、合谷、列缺。
2.1.2 配穴 風寒證加風池,風熱證加曲池,痰多者加足三里,豐隆,人中溝歪斜者加水溝,耳周疼痛者加翳風。
2.1.3 操作 面部腧穴均行平行平瀉法。急性期 (發病1周以內),此期為面神經炎癥水腫進展期。此期面癱局部少取穴,應淺刺,弱刺激,慎用電針治療。肢體遠端的俞穴行瀉法且手法宜重。恢復期 (發病1周至1個月以內),此期針刺治療以局部取穴為主,以健側為主,患側為輔,配合循經遠端取穴,針刺取穴順序采用先上后下,先患側后健側;拔針時應采用相反的順序操作,即先健側后患側,先下后上,最后取攢竹、睛明穴,取后一定要多按壓一會,以免內出血。刺法多采用斜刺或透穴,針刺地倉、頰車、陽白、魚腰時,一般用透穴手法,即地倉透頰車、陽白透魚腰;針刺睛明時一定要避開眼球,針刺列缺穴時針尖應向上斜刺,肢體遠端的足三里施行補法,合谷、豐隆行平補平瀉法,余穴均用瀉法。
2.1.4 艾灸 急性期針刺后留針15分鐘,恢復期針刺后留針30分鐘,留針的同時加用艾灸,溫度及時間以病人耐受為限,以患側穴位為主,1次/天,5天為1療程,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2.2 中藥內服方 急性期以牽正散為主,有表證者隨癥加減運用解表藥,方藥組成:小白附子 (開水先煎1h)6g、僵蠶15g、全蟲 (另包焙干研末內服)6g,恢復期以牽正散加補陽還五湯加減為主,方藥組成:小白附子 (開水先煎1h)6g、僵蠶15g、全蟲另包焙干研末內服10g、桃仁 (搗碎)10g、紅花6g、當歸15g、川芎15g、白芍15g、黃芪60g、地龍15g、蜈蚣 (去頭足焙干研末內服)2條、防風12g、靈仙15g、粉葛15g、甘草6g、雞血藤15g。水煎取汁500ml,分5次溫服,3次/日,5天1療程,連用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3.1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結合臨床實際評定。痊愈:面部肌肉活動自如,口角無歪斜,雙眼閉合全,進食時無滲露,塞牙,鼻唇溝恢復正常,能作皺眉、鼓腮動作;好轉:面部口眼斜諸癥明顯改善,面部肌肉稍感麻木不適,無效:治療前后癥狀未見改善。
3.2 治療結果 本組病例治愈27例,好轉13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孫某,男,67歲,已婚,2012年2月21日初診。主訴:面部口眼歪斜5天,經西醫常規治療無效。查體:T36.8℃,BP140/90mmHg,口角向左側歪斜,右眼閉合不全且目赤流淚,左側鼻唇溝平坦,額紋消失,不能作鼓腮吹氣及皺眉動作,余 (-)。診斷:周圍性面癱。處理:針灸雙側地倉、頰車、下關、迎香、太陽、攢竹,右側大迎、牽正、陽白、魚腰、睛明,左側合谷、外關、列缺等穴,留針30分鐘,針刺時采用平補平瀉法,其中刺地倉、頰車、陽白、魚腰時,采用透針法,即地倉透頰車,陽白透魚腰,刺列缺穴時針尖向上斜刺,取其直達病所之意。中藥內服1劑:小白附子 (開水先煎1h)6g、僵蠶15g、全蟲 (另包焙干研末內服)6g、桃仁 (搗碎)10g、紅花6g、當歸15g、川芎15g、白芍15g、黃芪30g、地龍15g、菊花15g、谷精草30g、防風12g、甘草6g,水煎取汁100ml/次,3次/日,內服家中降壓藥以穩定血壓。2月23日復診,面部口眼歪斜癥狀明顯改善,自訴進食時不再會滲漏,塞牙,但右眼仍會流淚,查體:T36.7℃,BP130/90mmHg,處理:針灸同上,內服中藥在上方基礎上+蜈蚣 (去頭足焙干研末內服)2條,夏枯草30g,加強對癥支持治療。針灸每日1次,中藥2天1劑,綜合治療1周后痊愈。
周圍性面癱是中醫臨床上的常見多發病,中醫認為本病是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陽明、少陽之脈絡,以致經氣受阻,經筋失養,筋肌縱緩不收而致病。該病多氣血不足,正氣虧虛,而陽明經行于頭面部,為多氣多血之經,故取面部手足陽明經穴為主,手足少陽經穴為輔。諸穴相伍,運用平補平瀉法加強各經絡間的相互聯系,再輔以祛風散寒、益氣養血通絡的中藥內服,使之脈氣暢通,陰陽協調,營衛氣血得以疏通,進而使邪去正生,疾病得以恢復。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針灸聯合中藥內服治療周圍性面癱效果非常好,值得推廣應用,治療期間,囑患者局部避免受寒吹風,必要時可戴口罩眼罩防護,預防感冒以免加重病情,飲食宜清淡,避免進食腥發食物。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田麗莉.淺談古代醫家對周圍性面癱病因病機的認識[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05):19.
[3]針灸治療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4]中醫方劑順口溜[M].人民軍醫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