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強
河南省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商丘 476100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是指頭暈甚或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兩者常同時并見,故統稱為“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癥狀。相當于西醫的高血壓病。
2.1 中醫診斷標準
①反復發作的頭暈、頭脹痛,遇勞累、情緒激動發作。
②常伴有心悸、眼花、失眠、乏力、水腫等癥。
③不同時間測量三次血壓高壓≥140mmHg或 (和)低壓≥90mmHg。
④查心電圖、眼底、尿蛋白四項、腎功能、血脂、血糖、電解質、血尿酸、頭顱CT、胸片等有助于診斷。
2.2 西醫診斷
在不同時間測量三次血壓均高壓≥140mmHg和 (或)低壓≥90mmHg。對偶測血壓超出正常范圍者,宜定期重復測量以確診。臨床上最重要的檢查步驟是尋找高血壓的原因,即排除繼發性高血壓。但注意:臨床上對高血壓病人,除了應詳細的尋問病史外,要詳細進行中醫四診和全面的體格檢查,并進行實驗室輔助檢查,其目的是為了進行準確的中醫辨證分型,排除繼發性高血壓。
3.1 風陽上擾 肝為風木之臟,內寄相火,體因而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若長期精神緊張,憂思郁怒,皆可使肝氣郁結,橫逆潛越,肝陽上亢而血壓升高。多見于1、2級高血壓患者,以收縮壓為主。表現為眩暈耳鳴,頭痛且脹,遇勞、怒加重,肢體震顫,失眠多夢,腰膝酸軟,或顏面潮紅,舌紅苔黃,脈弦細數。
3.2 痰濁上蒙 素為肥胖痰濕之體,或喜食肥甘厚味,多靜少動之人,兼之肝氣郁滯,陰陽失調,火動風生,肝風挾痰濁上逆阻蒙而發本病。本癥多見于肥胖型高血壓病患者。表現為頭重如裹,視物旋轉,胸悶作惡,嘔吐痰涎,苔白膩,脈弦數。
3.3 氣血虧虛 久病損傷氣血,血虛不能養肝,則肝陽無以制約,陽動化風,虛風內動而發本病。本癥多見于2、3級高血壓患者。表現為頭暈目眩,動則加劇,遇勞則發,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3.4 肝腎陰虛 年老體衰,腎陰不足,“乙癸同源”,故腎陰亦虧,厥陽化風,上擾清空而發本病。本癥多見于中老年陰虛體瘦患者,以2級高血壓為主。表現為眩暈久發不已,視力減退,兩目干澀,少寐健忘,心煩口干,耳鳴,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舌紅苔薄,脈弦細。
3.5 瘀血阻竅 久病氣虛無力推動血行,血流滯緩,阻塞清竅,清竅失養而發本病。多見于高血壓伴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表現為眩暈頭痛,兼見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鳴耳聾,面唇紫暗,舌有瘀點或瘀斑,脈弦澀或細澀。
3.6 心腎不交 年老體衰,腎精虧虛,腎陰不能制約心火,心火上炎,水火不濟,升降失調,氣機紊亂而發本病。本癥多見于更年期高血壓患者,以血壓波動較大為特點。表現為頭暈耳鳴,心煩少寐,驚悸多夢,健忘,腰膝酸軟,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口咽干燥,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3.7 陽虛水停 脾居中焦,職司運化,腎居下焦,蒸化水液。年老腎陽虛衰,或素體陽虛誤用吐下損傷陽氣,脾陽虛則無以運化水濕,腎陽虛則無以氣化水液,以致水濕內停而發本病。本癥多見于3級高血壓患者或素體陽虛患者,常合并有心腎功能損傷。表現為頭暈耳鳴,心悸怔仲,健忘,腰膝酸軟,尿少,雙下肢水腫,舌胖質暗,苔白滑,脈沉虛數或結代。
4.1 精神飲食調養及禁忌
(1)超重者 (體重指數BMI>25kg/m2)應減輕體重;
(2)限制鈉鹽:每日氯化鈉攝入<6g。患高血壓病尤其是合并有心、腎功能不全者則應減量,一般每日3~4g;
(3)適量飲酒:以紅酒為佳;
(4)適量運動,如快步行走、慢跑、騎自行車或游泳等,每次20~30分鐘,每周不少于3次;
(5)戒煙;
(6)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對飲食的基本要求是以清淡素食為主,少食肥甘油膩,飲食合理搭配。此外,還需了解三點:①宜以豆類及谷類為主食,如黃豆、大麥、小米、玉米、小麥、高梁等,以白萊、芹菜、西紅柿、豆芽、菠菜、蘿卜、海帶等為主要蔬菜;多食新鮮水果如柑橘、山楂、蘋果等。②少食或不食動物脂肪,而以植物油如豆油、棉油、糠油等為主;少食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蛋黃、螃蟹、帶魚、魚子等。③少食發物如雄雞、豬頭肉、狗肉、鹿茸等,因這一類發物均易耗損肝陰,使肝陽易亢,病情復發或加重。
(7)舒暢情志,避免情緒強烈變化。
4.2 辨證治療方案
(1)風陽上擾:治以平肝潛陽,方選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石決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梔子、黃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若陰虛較甚,舌紅少苔,脈弦細數者加生地、麥冬;若肝火亢盛,舌紅苔黃燥,脈弦數者加菊花、夏枯草、丹皮;便秘者加大黃、芒硝;陽動化風者加珍珠母、生龍牡、羚羊角。
(2)痰濁上蒙:治以燥濕去痰,健脾和胃,方選半夏白術天麻湯。半夏、白術、天麻、茯苓、陳皮、生姜、大棗。若嘔吐頻繁者加用代赭石、竹茹;納呆、腹脹者加砂仁;耳鳴、重聽者加石菖蒲、蔥白。
(3)氣血虧虛:治以養血熄風,方選歸脾湯加減。人參、黃芪、白術、茯苓、酸棗仁、龍眼肉、木香、當歸、遠志、生姜、大棗。氣虛自汗者加防風、浮小麥;泄瀉便溏者加薏苡仁、炒扁豆;心悸怔仲者加柏子仁。
(4)肝腎陰虛:治以滋養肝腎、養陰添精,方選左歸丸。熟地、山萸肉、山藥、枸杞子、菟絲子、鹿角膠、牛膝、龜板。陰虛內熱者加知母、黃柏、丹皮;心腎不交者加阿膠、酸棗仁。
(5)瘀血阻竅:治以去瘀生新,通竅活絡,方選通竅活血湯。麝香、赤芍、川芎、桃仁、紅花、老蔥、生姜。氣虛自汗者加黃芪;畏寒肢冷者加桂枝。
(6)心腎不交:治以調變陰陽,方選二仙湯加味。仙茅、仙靈脾、知母、黃柏、當歸。心悸怔仲者加柏子仁;失眠多夢者加酸棗仁、合歡皮、夜交藤。
(7)陽虛水停:治以溫陽利水,方選真武湯加減。炮附子、白術、茯苓、芍藥、生姜。氣虛自汗者加黃芪;畏寒肢冷者加桂枝;心悸怔仲者加柏子仁。
4.3 口服中成藥辨證應用
(1)肝陽上亢型:選用牛黃降壓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全天麻膠囊每次6g,每日2次,口服。腦立清每次10~15粒,每日2~3次,口服。
(2)陰陽兩虛型:選用金匱腎氣丸每次8丸,每日3次,口服。
(3)肝腎陰虛型:選用杞菊地黃丸每次8丸,每日3次,口服。
(4)肝火上炎型:龍膽瀉肝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當歸龍薈丸每次6g,日服2~3次,飯后溫開水送服。
(5)肝風上擾型:選用天麻定眩片每次6片,每日3次。天麻鉤藤沖劑每次1包,每日3次,口服。
(6)痰濁上擾型:選用全天麻膠囊每次6g,每日2次,口服。
(7)氣血虧虛型:選用十全大補丸每次1丸,每日3次,。補中益氣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
(8)心脾兩虛證:選用歸脾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
4.4 注射劑中成藥辨證應用
(1)肝腎不足型: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刺五加注射液0.3~0.5g靜點。
(2)瘀血阻滯證: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血塞通注射液0.2~0.4g靜點;或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川芎嗪注射液40~80mg靜點;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葛根素注射液0.2~0.4g靜點;或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杏雪注射液10~25ml靜點。或生理鹽水250ml~500ml+蘄蛇酶注射液0.75u靜點 (皮試)。
(3)氣陰兩虛證: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參麥注射液10~60ml靜點,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生脈注射液20~60ml靜點。
(4)氣虛證: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黃芪注射液20ml靜點。
(5)陽氣虛脫證: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參附注射液20~40ml靜點。
(6)陰虛內熱,瘀血阻滯證:生理鹽水100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脈絡寧注射液20ml靜點。
(7)痰熱內閉證:生理鹽水100或5%葡萄糖注射液200ml+清開靈注射液20~40ml靜點,或生理鹽水100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500ml+醒腦靜注射液10~20ml靜點。
4.5 其他療法
4.5.1 針灸治療
選穴:百會、曲池、太沖、太溪、內關、三陰交。
隨證配穴:頭暈甚者配風池,耳鳴配翳風,心悸失眠配神門,肝腎陰虛配太溪。
操作:毫針刺,百會、曲池、太沖用瀉法,太溪用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4.5.2 耳針法
選穴:主穴:交感、神門、肝、脾、胃、皮質下、中小動脈毛細血管。
配穴:耳背溝下、耳尖、前列腺交替使用。
方法:毫針刺,中等刺激強度,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用王不留行籽貼壓:在選好的穴位上,常規消毒后貼牢固,按壓3~5分鐘。每3天更換一次粘貼物,每天上午6~11時,患者自行分3次按加壓在耳穴上的粘貼物,可獲得較好的降壓效果。經過4~5次的粘貼按壓后能使血壓降至正常范圍,收到顯著療效。
4.5.3 浴足法
足部為三陰經之起點,又是三陽經的終點,經絡穴位起著溝通表里內外,調節十二經氣血陰陽的作用,藥物能通過經絡與穴位途徑,達到治療的目的。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浸洗皮膚的藥液中的某些成分可經皮膚、汗腺、毛囊、吸收,滲透進入體內,而產生藥效。其過程有二:①藥物經皮膚表面結構角質層和表面進入組織外間質。②藥物分子透過皮膚微循環從細胞外液迅速彌散進入血液循環。此外,某些中藥也具有一定的透皮吸收作用。例如,日本對一些中藥的浴液進行了研究表明,川芎醚提取物中均能促進安息酸的透皮作用,具有明顯促進透皮吸收。總之,中藥浴足法治療高血壓,方法簡單,療效確切,安全無副作用,開辟了治療高血壓病的新途徑。
①肝腎陰虛型:由山萸肉、枸杞子、菟絲子、懷牛膝各30g組成,上方加水2000m1煎煮,水沸后10min,取汁趁溫熱浴足30min,上、下午各1次。2~3周為1療程。伴陰虛風動加天麻10g、鉤藤20 g;伴肝火上炎者加吳茱萸、夏枯草各10 g;伴瘀血阻滯者加川芎、白芍各15g;伴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各20 g。
②痰濕上擾型:陳皮、半夏、茺蔚子、桑樹枝、桑樹葉、生姜皮各15g,煎湯約1 500m1,俟稍涼即倒入盆內,泡腳30min,洗后上床休息,10d為一個療程。伴陽虛水停者加吳茱萸、肉桂各10g;伴瘀血阻滯者加益母草、牛膝各30 g;伴陰虛風動加天麻10 g、鉤藤20 g;伴肝火上炎者加吳茱萸、夏枯草各10 g;伴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山藥各20g。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
[2]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焦樹德.焦樹德臨床經驗輯要[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
[4]金世元.中成藥合理使用[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5]尚熾昌.疑難病證明驗方輯要[M].華齡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