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飛
(吉林省通榆縣永青中心衛生院,吉林 通榆 137200)
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是消化道潰瘍、胃炎、胃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相當高,且耐藥性(率)逐年增高[1],HP感染可使IL-1β、L-6過度表達,抑制APE1蛋白的表達,檢測胃黏膜中APE1蛋白的表達,從而在參與胃癌的發病中扮演重要角色[2,3],幽門螺桿菌感染發病的機制,治療的研究從未間斷,成為中外學者研究的熱門課題。根除HP能加速潰瘍愈合,有效地防止潰瘍復發,降低胃腺癌發生率,延緩MALT淋巴瘤的發展進程。為此,作者對HP感染的藥物治療進行綜述。
單一藥物治療只對部分患者有效,尚無單一藥物能有效根除HP的相關臨床報道。臨床上,可治療HP感染的抗菌藥物較多,包括克拉霉素、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甲硝唑、氯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青霉素、四環素、甲基紅霉素等,其中最強的抗HP藥物是克拉霉素,其耐藥率約為20%左右。對呋喃唑酮、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頭孢呋辛、莫西沙星仍保持較高的敏感性,左氧氟沙星、慶大霉素、克拉霉素、呋喃唑酮的耐藥率分別為2.1%、2.7%、26.8%、26.5%,但對甲硝唑的耐藥率較高,達到98.5%[4,5]。
隨著抗菌藥物耐藥株HP逐年增加,根除率日益下降,在使用一種抗菌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還需增加如抑酸劑、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拮抗劑和胃黏膜保護劑等其他藥物,才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為了探討三聯用藥方案與二聯用藥方案在HP的根除率、消化性潰瘍愈合的有效率及兩者的關系,洛賽克聯合阿莫西林的二聯療法與枸櫞酸鉍、呋喃唑酮、甲硝唑的三聯療法效果相當,但是不良反應從30.4%降到14.8%,合理的二聯用藥方案不僅可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且價格便宜,適應于在基醫院推廣[6]。二聯用藥方案與三聯用藥方案的序貫治療是一種新的治療HP感染的途徑,可在前5d或7d的誘導期中應用質子泵抑制劑(PPIs)加一種抗菌藥物的二聯療法,隨后5d或7d應用PPIs和兩種抗菌藥物的三聯療法,序貫療法能夠獲得比傳統的7d或10d三聯療法更高的HP根除率[7]。但有學者認為,2種藥物聯合使用的效果雖可以加強,但根治率僅為40%~60%,多數學者認為其療效不穩定,不能達到理想的根除要求,不宜作為治療HP的首選方案[8]。這需要更多的臨床實踐加以研究和證實。
三聯療法是HP感染最常用的治療萬案,包括鉍劑+硝基咪唑類+阿莫西林,鉍劑+新大環內酯類+硝基咪唑類,鉍劑+H2受體拮抗劑+抗菌藥物,PPIs+新大環內酯類+硝基咪唑類,PPIs+喹諾酮+新大環內酯類,PPIs+喹諾酮+阿莫西林等不同的組合。克拉霉素及左氧氟沙星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慢性胃炎4周,總有效率達95%,不良反應少[9]。雷貝拉唑、莫西沙星、阿莫西林三聯療法治療HP陽性胃潰瘍明顯優于雷尼替丁、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胃潰瘍的愈合率為90.7%,HP的根除率為92.6%[10]。對于HP根除率來說,三聯療法長療程優于中、短療程,即治療14d優于治療10d和7d的療效,且長療程藥物不良反應無明顯增加[11]。10d序貫療法療法HP根治率較傳統三聯療法高,且患者耐受性會更好,降低治療成本,因此,提倡雷貝拉挫、阿莫西林口服5d后再給予雷貝拉唑、克拉霉素和替硝唑口服5d的治療方案[12]。
四聯用藥方案又稱補救療法,用于一線治療失敗的患者,以質子泵抑制劑、鉍劑、抗菌藥物、胃黏膜保護劑、H2受體拮抗劑等中的四種藥物組合治療療。蘭索拉唑,果膠鉍、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短程四聯療法治療HP感染和十二指腸潰瘍2周,潰瘍的愈合率為91%,HP的根除率為94%,沒有嚴重不良反應,患者依從性良好[13]。枸櫞酸鉍鉀,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聯合奧美拉唑治療HP感染,效果明顯優于枸櫞酸鉍、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其他還包括紅霉素、甲硝唑、奧美拉唑和果膠鉍,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鉍劑,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等四聯用藥方案。四聯療法治療一線或二線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失敗的患者是安全、經濟、有效的方案,推薦以耐信(埃索美拉唑鎂腸溶片)、呋喃唑酮為核心的四聯療法,成功率為86.4%,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7%,主要為惡心,癥狀輕微,治療費用低[14]。
在奧美拉唑、膠體果膠鉍,替硝唑、克拉霉素基礎上,增加自擬中藥愈瘍湯,治療HP陽性消化性潰瘍獲得滿意效果,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HP所致慢性潰瘍具有清熱燥濕,降逆止嘔,行氣消脹,解痙止痛,能夠使胃腸運動功能增強,抑制HP定植功能,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阻礙炎癥免疫損傷因子對胃腸黏膜損害,促進胃黏膜自我修復,且能減少復發,減輕西藥副作用,提高HP根治率等作用[15]。
[1] 董樂風.298例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患者HP檢測及耐藥性分析[J].山東醫藥,2011,51(43):70-71.
[2] 黃祥,楊桂芳.白介素-1β、白介素-6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及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關系探討[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1,24(3):354-355.
[3] 周先勇,,周會新.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對胃癌患者APE1基因表達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0,27(4):602-604.
[4] 王艷,周會琴,唐文.蘇州地區幽門螺旋桿菌耐藥情況初步分析[J].國外醫藥(抗生素分冊),2009,30(6):270.
[5] 周德曙,葉國良,陳會松.胃病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狀況及藥物敏感試驗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09,21(3):237,240.
[6] 徐躍榮,湯迪軍,盧放根.胃三聯與胃二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的臨床研究[J].當代醫師雜志,1997,2(3):49-50.
[7] 張茹,錢家鳴.序貫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2009,30(9):13-16,24.
[8] 萬國蘭.消化性潰瘍的藥物治療及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07,4(27):5-6.
[9] 宋曉蓉.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慢性胃炎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0):138-139.
[10] 劉慶鐳,葉順群.雷貝拉唑三聯療法治療HP相關胃潰瘍[J].當代醫學,2011,17(29):144-145.
[11] 陳央,楊媚,蔡利,等.不同療程三聯療法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療效觀察[J].西部醫學,2011,23(1):77-79.
[12] 薛剛.序貫療法與標準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慢性糜爛性胃炎患者的療效比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8):575-576.
[13] 謝立兵.蘭索拉唑四聯治療Hp陽性DU36例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11,20(29):7.
[14] 王晶桐,劉玉蘭.以耐信、呋喃唑酮為核心的四聯療法治療一線、二線根治失敗的幽門螺桿菌感染[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6,15(5):519-521.
[15] 魏森,張彤.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所致慢性潰瘍86例[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