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艷
(山東省巨野縣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山東 巨野 274900)
絕經后子宮出血病因復雜,隨著婦女壽命的延長,激素替代治療及三苯氧氨臨床應用的日趨廣泛,絕經后子宮出血的病例明顯增多,約占婦科門診絕經期患者的60%以上。我科應用宮腔鏡檢查、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結果分析,探討宮腔鏡在診斷絕經后子宮出血中的價值,取得滿意效果。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應用宮腔鏡檢查、活檢組織病理檢查94例絕經后子宮出血,年齡在46~62歲,絕經年限為1.2~17.5年。94例中有82例子宮出血少于月經量,為間斷性少量流血,有的僅見內褲上有血跡或性交后出血;12例子宮出血似月經量,其中22例伴有白帶增多,34例伴下腹隱痛。
應用沈大XG-5A直徑6.4mm硬性宮腔鏡(冷光源、液體膨宮機、電腦成像系統及電視工作站),以5%葡萄糖為膨宮介質。宮腔鏡檢查方法及診斷標準以夏恩蘭主編《婦科內鏡學》[1]為標準。檢查后進行直視下取活體組織或定位診斷性刮宮,組織送病理。
2.1 宮腔鏡診斷、組織病理診斷情況
94例患者中宮腔鏡下臨床診斷萎縮性子宮黏膜29例、子宮黏膜增生癥24例、子宮黏膜息肉20例、可疑子宮黏膜癌8例、宮頸息肉7例、黏膜下子宮肌瘤2例、正常子宮黏膜4例。病理診斷為萎縮性子宮黏膜20例、子宮黏膜增生癥21例、子宮黏膜息肉16例、子宮黏膜癌8例、宮頸息肉7例、黏膜下子宮肌瘤3例、不典型增生2例、正常子宮黏膜14例。宮腔鏡診斷可疑或子宮內膜癌8例,經病理檢查診斷確診6例,子宮內膜癌是絕經后子宮出血常見的惡性腫瘤,宮腔鏡診斷萎縮性子宮內膜的敏感性為78.26%(18/23),子宮內膜增生癥的敏感性為71.43%(15/21),子宮內膜息肉的敏感性為93.75%(15/16),子宮內膜癌的敏感性為75.00%(6/8),宮頸息肉敏感性為100%(7/7),黏膜下子宮肌瘤敏感性為66.67(2/3)。
2.2 宮腔鏡診斷內膜異常和正常分別為90例、4例;病理診斷內膜異常和正常分別為83例、11例。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異常病變的敏感性為88.8%,陽性預測96.39%。
94例絕經后子宮出血中,良性病變發病率高,萎縮性子宮內膜占前位,后依次是子宮內膜增生癥、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癌、宮頸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本組中官腔境診斷可疑或子宮內膜癌8例,其中6例組織病理診斷確診子宮內膜癌,說明絕經的子宮出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宮腔鏡與組織病理診斷子宮內膜癌的符合率為75.00%。子宮內膜增生癥和子宮內膜腺癌早期均為局限性,盲目診斷性刮宮和陰道超聲易漏診,而宮腔鏡可在直視下觀察并定位活檢的準確率高于94%[2]。王文等[3]主張對絕經后子宮出血患者應該通過宮腔鏡聯合檢查且多處選擇性活檢,及時查找原因,予以適當處理,以免延誤治療,影響預后。
絕經后子宮出血,既往通常采用傳統的檢查手段,B超(經腹B超、經陰B超)、分段性診斷性刮宮,B超檢查或盲診斷性刮宮不易于明確宮腔內病變的性質和部位,尤其觀察子宮內膜息肉、早期子宮內膜癌、直徑<1.0cm的黏膜下肌瘤易漏診。宮腔鏡檢查可直視宮內及宮頸管病變進行評估、定位,對可疑病灶還可定位取材進行組織學診斷。通過本組官腔檢查診斷與組織病理診斷結果比較,宮腔診斷子宮內膜異常病變的敏感性為88.89%,陽性預測值為96.39%。因此,宮腔鏡診斷結合組織學病理診斷在診斷絕經后子宮出血中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國內外有許多文獻報道。但宮腔鏡是形態學檢查,盡管組織放大數倍,也不能替代顯微鏡下組織病理診斷。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樣變,雖然子宮內膜息肉占相當比例,但不等于是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生過長也可發生息肉樣形態,子宮內膜癌也可以是息肉樣生長,子宮內膜息肉在診刮取材時破壞了病變的大體形態結構,而無法做出正確的病理診斷。因此,宮腔鏡必須結合組織病理檢查可進一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宮腔鏡檢查簡便易行,在門診即可進行,可行子宮頸N阻滯麻醉,或肌注強痛定100mg、阿拉品0.5mg,多數患者無需麻醉或鎮痛,患者痛苦小。因此,宮腔鏡檢查結合組織病理診斷在絕經后子宮出血診斷中有較高的臨床價值,也是診斷絕經后子宮出血,宮內病變的金標準,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夏恩蘭.婦科內鏡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0-101.
[2] 夏恩蘭.宮腔鏡在絕經后出血病因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0,6(1):135-136.
[3] 王文,郭燕燕.宮腔鏡輔助下分段診斷性刮宮術在診斷子宮內膜癌中的應用[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2,37(6):55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