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敏
(鄂州市中心醫院病理科,湖北 鄂州 436000)
腎上腺皮脂腺瘤是腎上腺皮質細胞的良性上皮性腫瘤。大多數腎上腺皮脂腺瘤是單側的。但通常不能明確地定位于球狀帶、束狀帶或網狀帶。腎上腺皮質腫瘤有關的臨床表現取決于腫瘤的激素分泌狀態性。有產生皮質醇的腺瘤、產生醛固酮的腺瘤、分泌雄激素和雌激素的腺瘤、無功能腎上腺皮脂腺瘤或“腎上腺偶發腺瘤”[1]。現就我科1例予以報道,并結合文獻討論其臨床鑒別病理特征、診斷等。
患者女性,43歲,間斷性頭昏,乏力1年。CT示:左側腎上腺腫瘤。
不整形,腎上腺組織,4cm×3cm×2cm,有包膜,切面土黃色,質粗糙。
球狀帶和束狀帶區細胞混合,瘤細胞胞質透明,豐富,核大,細胞有一定異型性,但核分裂少見,無壞死。部分區域可見胞質內嗜酸性包涵體。局灶內見髓脂肪瘤病變,淋巴細胞聚集。
腎上腺皮脂腺瘤是一種發生于腎上腺皮質細胞的良性腫瘤。在臨床上,女性多見,病變部位可為單側或雙側,甚至發生異位。
①大體形態上腎上腺皮脂腺瘤的變化差異很大,一般而言在伴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的皮質腺瘤表現為淡黃色,缺乏包膜,呈圓形或卵圓形,腫瘤比較小,通常在2cm以內,而具有產生柯興氏綜合癥的皮脂腺瘤長呈黃色或灰黃色,有完整纖維包膜,腫瘤直徑在3~4cm,重在60g以內,很少發生壞死,當腫瘤較大時常可發生囊性病。而另一種具有分泌性腺激素的皮脂腺瘤,臨床上時分少見,大體上呈暗紅色,腫瘤往往較大,通常>5cm,甚至10cm重500g,如遇這種腫瘤常預示該腫瘤具有惡性傾向。②腎上腺皮脂腺瘤由于可以分泌不同類型的激素,故組織形態也不完全相同,其中以伴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者為最常見。光鏡下主要透明細胞及致密細胞排成巢狀、束狀或像束狀帶、網狀帶或兩者混合組成[2]。無壞死,核分裂少見或無。細胞有異型性,胞質內無糖原。腫瘤內很少有肥大細胞,可有局灶髓脂肪瘤病變或淋巴細胞聚集。大腺瘤可有鈣化。周圍腎上腺皮質萎縮。③Cushing腺瘤,腫瘤由嗜酸性胞質的瘤細胞構成。腎上腺皮質腺瘤由不同比例的亮細胞和暗細胞構成,其中亮細胞細胞質中含豐富的胞質內脂滴,暗細胞胞質為嗜酸性,脂質稀少。注意灶性淋巴細胞浸潤。嗜酸性細胞腺瘤,有嗜酸性胞質的大細胞構成。③免疫組化:а-inhinbin(+)、MelanA(+)、Calretinin(+)。
①腎上腺皮質結節:常多發、雙側,通常不足1cm,偶爾可有2~3cm的大結節,無Cushing綜合征的臨床表現。周圍腎上腺皮質正常。常見于老年人,尤其高血壓或糖尿病人[3]。②腎上腺皮質結節增生:同樣有Cushing綜合征。多發結節,可累及雙腎上腺。周圍皮質亦呈增生狀態[3]。③腎上腺皮質癌:彌漫性生長,廣泛的退行性變化(壞死、出血、纖維化、鈣化);正常結構消失,核異型性(中~重度),核深染,核分裂常>2/10HPF,其包膜外大血管中常見血管侵犯。④CT和MR檢查有助于鑒別腺瘤和非腺瘤。
腎上腺皮脂腺瘤的預后與腫瘤分泌激素所產生的異常綜合征有關。伴發庫欣綜合征和醛固酮增多癥的皮脂腺瘤,經切除后其預后好于伴發腎上腺生殖器綜合征者,其臨床癥狀可得到改善或治愈,但腫瘤切除不干凈仍可復發。而皮脂腺瘤伴有腎上腺生殖器綜合征者,雖然組織形態可表現為良性特征,但手術后易出現局部復發甚至轉移。另外,在有部分皮脂腺瘤病人,由于發生對側腎上腺皮質萎縮,在手術切除腫瘤后可導致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需服用糖鹽皮質激素治療。
[1] 江昌新,譚郁彬(譯).世界衛生組織腫瘤分類及診斷標準系列—內分泌器官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60.
[2] 董艷光,李新功.乳頭狀腎細胞癌及腎上腺髓質增生一例[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2,31(5):469.
[3] 廖松林,劉彤華.腫瘤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