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承恩
(昭通市中心血站,云南,昭通,657000)
血液的檢驗就是能夠保證血液制品能夠安全有效的應用和收集。但是為了能夠保證結果的嚴謹性必須保證檢驗過程中的質量監控。只有正確規范的對血液標本進行采集和處理,才能夠保證質量監控的有效進行和檢驗結果的有效性。
對血液的采集一般是通過該方式進行采血,一般的獻血者進行體檢化驗時用肘正中靜脈、肘前靜脈以及前臂正中靜脈等[1]。
該方法使用于微量的血液檢驗,一般適用于金標法初篩的采血者。對對象的才學部位一般在指端或者耳垂等。對采集對象的皮膚深度應該要<2.5mm。保證采血部位無炎癥以及水腫等。
血清、全血及血漿。
對標本的質量要求必須是新鮮的并且完全凝結的能夠正常的儲存的標本[2]。如果標本沒有完全的凝固會導致TP、抗-HIV以及HBsAg漏檢或者假陽性等。我們在工作中發現如果變笨沒有完全的凝結就會導致纖維蛋白析出,所以在離心之后就會形成纖維蛋白薄膜。在板孔中如果加入這種血清能夠形成一種凝聚物從而導致洗板困難,導致洗板機堵塞。對HBsAg和TP一步夾心法,加入或者沒有加入的血漿形成寧繼武就會導致假陽性。但是抗HI是間接法即使沒有加入標本,也不會出現這種假陽性,但是會導致漏檢。
應該盡早的把血液的標本血清從全血中能夠自然的分離。一般都是在采血之后的兩個小時內把血清或者血漿進行分離,一般采取離心的方法。而血漿的標本應該采用帶有抗凝劑的標本收集管進行收集。采血之后應該立即顛倒混勻,在5~10min之后把血漿分離出。
對全血的標本不需要特殊的冷藏,如果需要應該立即冷藏于2~10℃的冰箱中進行保存[3]。
標本一旦采集之后應該盡快的送入實驗室,對采集現場的溫度最好為18~22℃。對在外出采集的血液標本必須在采集后加塞,并且管口朝上,垂直的放置。保證標本管靜止的放置,放置其被污染和溶血及外濺等。
①如果采集對象的血為溶血或者是脂血就會影響一些指標的測定,所以井蓋拒絕采用或者對采集對象重新的采集。②當采集的標本應用于質量的檢測時應該保證其為無菌操作,在留取標本之后應該將血袋進行密封,把剩余的血袋放在冷藏箱中進行保存,這樣在無菌試驗失敗之后可以找取其他的原因或者用于其他的檢測項目等。③當對全血的PH進行測定時,應該迅速的把標本在全血中取出,即刻測定,減少全血的標本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間,導致測定的PH偏高等[4]。④對于血型以及交叉配血所使用的標本應該使用血袋上所標有的標本,應該注意保溫,防止引起凝集反應。⑤無償獻血采集標本應盡量在當天完成實驗或將標本置于4℃的冰箱中貯存,但不能超過2d,血清ALT活性在4℃可穩定3d。
在血液標本的運輸中應該保證標本迅速的從現場運送到實驗室。如果出現運送的距離比較遠,可以把采集的標本在現場中進行分離,然后把血清或者血漿進行儲存或者送入實驗室等。在運輸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管口的封閉,保證放置垂直。對于一些特殊的標本如抗-HIV陽性的標本要堅固密封,之后再放入具有防護性的外包裝中,在包裝上要加上標簽。如果運輸中的溫度變化較大,應該選擇密封膠好的容器,使用干冰放置升溫。
4.1 首次進行標本的復檢需要有專人進行交接,仔細的對標本的標簽、試管及標號進行核對。保證其正確以及是否符合規定的稀釋等。等檢查核對正確之后雙方都需要簽字,并進行登記其標本的數量級日期和來源等。對檢查的標本觀察留樣量是否充足有無溶血等。如果出現乳糜血的現象應該拒收,對標本進行記錄。
4.2 對標本離心前應該進行分類,冷藏的標本在分離前應該保持在2~8℃。
4.3 對標本的離心應該一次性的完成。但是在工作中,為了防止出現假陽性結果有的時候需要進行再次的離心標本。在本站接受初檢的標本之后放置在37℃的水浴中,10min后進行離心。在林欣后的2min再進行離心,這樣能夠保證纖維蛋白的沉積完全,從而是檢驗的結果更加準確。所以在初檢標本離心時在2~3min最佳。
5.1 標本應該保存在22~25℃的室溫中,分離的血漿標本應該保持至少8h,如果試驗在8h內不能夠完全結束,標本應該保存在2~8℃的儲存箱中。如果試驗在48h內不能結束則應該在-20℃的環境中保存。溫度低能夠降低血漿的代謝,標本不能夠反復的凍融。
5.2 試驗之后對標本仔細的核對,對其檢驗日期進行保存。血液標本的保存期為全血或成分血使用后二年。保存的溫度一般在-20℃,這樣能夠防止問題出現而易找出原因。
5.3 對試驗之后存放過期的標本應該進行銷毀或者消毒,并進行書面記錄等。
[1]陳平,鄒昌新,何秉洪,等.6血站的全面質量管理及意義的探討[J].6中國輸血雜志,2010,14(4):263.
[2]林嬰,高加良,楊明清.ATL值的影響因素和對獻血者檢測ALT的意義[J].中國輸血雜志,2009,12(1):38.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輸血技術操作規程(血站部分)[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9.
[4]徐樹良,張益紅.常規貯存下成人血和臍血動態觀察[J].中國輸血雜志,2009,1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