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晶
(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1)
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的轉變,人們越來越關注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既往中醫多從臟腑層面對失眠癥進行辨識,強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對睡眠的影響,始終注重對中藥鎮靜催眠藥物的挖掘,而忽視了失眠癥本身具有心身并病的特點,其中心理狀態的改變才是真正導致失眠癥發生和維持的癥結所在,因而,探尋與失眠癥病證特點相宜的新的辨證理論體系才是徹底解決失眠的正確思路。
失眠癥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證,患者不僅夜間表現為入睡困難、早醒、多夢、易醒等睡眠行為的改變,白天又有認知功能障礙(如主動性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和思維緩慢)、情感障礙(如易激惹、煩躁和抑郁)、工作積極性降低(效率下降和白天睡眠)以及社交障礙(如敏感多疑和不愿與外界接觸)等心理狀態的紊亂。失眠癥患者的心理狀態的紊亂還體現在患者對睡眠質量的主觀評估障礙,患者往往堅信自己“失眠”,并能具體描述為入睡困難、睡眠不足,甚或徹夜難眠,但多導睡眠圖監測顯示其夜間睡眠的時間與其主觀感覺差異很大;失眠癥患者晚間對睡眠的渴望、擔心導致了煩躁焦慮,加重入眠困難或早醒,而日間積聚的各種不良情緒和行為,加重了患者對失眠危害的認識,沉重的思想負擔又成了導致失眠的原因,患者往往在此不良循環中徘徊往復,從而形成失眠-心理紊亂-失眠的惡性循環,造成了失眠的纏綿難愈。因此,失眠癥不單單是一個睡眠生理紊亂,同時還是一個心理紊亂過程,心理狀態的紊亂才是失眠產生、加重和維持的根本癥結所在。
任何一種疾病都有其最為相宜的辨識和評定方法。隨著疾病譜的不斷發展和變化,相應的辨證理論體系隨之就會被創建和形成,如與傷寒外感相宜的六經辨證,與內傷雜病相宜的臟腑辨證,與溫病相宜的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而失眠癥作為一種常見的心身疾病,是軀體、功能和社會心理行為改變為主的復合體,更重要的是以心理狀態的異常為核心,而不是形體結構損害為主。有研究發現,綜合醫院心理門診失眠癥患者的總體心理健康狀況較差,表現在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癥狀等方面[1]。失眠癥患者具有高度一致的個性心理特征[2]。由于失眠癥患者常存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軀體癥狀,患者就醫時經常反復向醫師訴說其形體癥狀,而內隱性的心理狀態的紊亂常被忽視或未加以訴說,這就影響了醫師的診斷和臨床的辨證論治,因而,從中醫角度診治失眠癥,其傳統的與形體病最相宜的臟腑、氣血津液辨證方法已與其不相匹配,也無法正確地指導臨床辨證治療。
《素問·疏五過論》曰“……圣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按循醫事。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意思是說辨證思維,要有規范和準則,遵循這些規范和準則,才能更好的從事醫療活動,為患者服務。面對失眠癥獨特的以心理狀態改變為主要病證特點的心身疾病,要想充分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必須從心理層面重新探索架構與之相宜的新的辨識和評價理論體系。
神是中醫基礎理論中的一個非常復雜而重要的概念。人身之神從廣義的角度來講,是人體生命活動總的體現,是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的概括。《內經》中將神分成“神、魂、魄、意、志”五個部分,并對其概念進行了明確的闡述,如《靈樞·本神》曰“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其后的醫籍中也有散在的關于“五神”理論的相關論述及大量治療五神紊亂的的藥物和方劑的記載。“五神”理論十分注重神對人體的重要作用,可以更好反映人體精神、心理、情志和行為等的異常和相應的病理變化。它包括了現代心理學中的知、情、意等方面的內容,其實質是中醫學關于心身演化及心身關系的學說,它是以 “魂魄”、“志意”分別代表人體生命活動中“身”與“心”的兩個方面,并在“神”的統一支配協調下完成機體的功能活動。
睡眠-覺醒作為機體的基本生命活動,其與“五神”的關系十分密切,《景岳全書》中說“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雜癥會心錄》中有“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動,亦魄也。夢寐變幻,魂也”。魂的活躍便產生人的夢境;魄被邪擾從而啟動,便出現睡中形體的不安等癥狀。《靈樞·本臟》中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在睡眠-覺醒的過程中通過影響神的舒斂,而影響魂魄在睡眠中的活動,志意亂則會擾亂機體的睡眠節律,導致晝不精而夜不寐的失眠發生。因此,人體的寤寐是以神為主導,以意志為輔助,以魂魄為基礎,是五神協同有序共同作用的結果。
綜上所述,“五神”理論是中醫認識整體生命活動和心理活動的基礎,充分體現了整體觀與形神合一的思想,因此,以“五神”理論為指導,構建失眠癥新的辨證理論體系,將對合理的評判失眠患者的病證特征和進行有效地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1]Kales,Vgonlzas A.Predisposition to and persistence of chronic in-somnia:importance of psycho behavioral fators[J].Arch Inter Med,1992,152(14):1570-1572.
[2]梁學軍.綜合醫院心理門診失眠癥患者認知心理的相關性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大學,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