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寶 王曉才 張建美 李 鵬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北京 100078;3.山東省臨朐縣人民醫院,山東 臨朐 262600;4.山東省寧陽縣中醫院,山東 寧陽 271405)
癲癇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且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及工作生活環境的變化,其發病率也逐年上升。孫立軍教授在山東省中醫院腦病科臨證30余年,對癲癇病的治療具有豐富的經驗。筆者有幸隨師學習,受益匪淺。現將其臨床病案報告如下。
謝某,男性,16歲。因“發作性意識喪失伴四肢抽搐半年余”于2009年2月2日就診,患者于2008年6月突然出現意識喪失,伴四肢抽搐,持續約1 min,醒后如常人。后于8月再次發作,伴面色蒼白,口吐白沫,兩目上視,持續約10 min。后12月再次發作,持續約30 min。遂前往萊蕪市人民醫院就診,診斷為癲癇。未予治療來診,癥見納眠可,二便調,舌質紅苔薄白,脈滑數。既往有失神病史2年,否認其他病史。病屬癲癇,證屬風痰閉竅,治以滌痰息風,開竅定癇。藥用:制半夏9 g,陳皮10 g,蜈蚣2條,全蝎 12 g,僵蠶 15 g,天麻 20 g,鉤藤 15 g,茯神 20 g,麥冬 30 g,石菖蒲 15 g,遠志 6 g,郁金 15 g,白薇 15 g。7 劑,每日 1 劑,水煎分2次溫服。二診(2009年2月9日):藥后未再發作,現時感全身乏力倦怠,納眠可,二便調,舌質紅苔薄白,脈沉弱。上方加黨參15 g,黃芪15 g。上藥5劑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次9 g,每日3次。三診(2009年4月30日):藥后未再發作,睡眠時偶有深喘息,抽搐,納可,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脈沉滑。上方加酸棗仁30 g,百合30 g。上藥5劑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次9 g,每日服3次。其后患者每2個月來診1次,原方隨癥加減,未再發作。連續服用2年后停藥,多次隨訪未再發作。
孫師指出,癇之為病,雖證出多端,總以痰為主,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癲癇敘論》云“癲癇病,皆由驚動,使臟氣不平,郁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丹溪心法·癇》謂“無非痰涎壅塞,迷悶孔竅”。病位主在心肝二臟,關乎脾腎?!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啤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肝膽乃風木之臟,相火內寄,其性主動主升,每因氣郁痰聚,或驚則氣亂,氣逆不順,乃致風火內動,夾痰上蒙清竅,內擾神明,橫竄經絡,以致風動痰聚成癇,乃致發病。因此治癇除息風化痰外,必須參以順降氣機,清心安神。方以半夏、陳皮健脾化濕,祛痰之源;蜈蚣、全蝎、僵蠶入絡搜風,止瘀化痰。全蝎、蜈蚣配伍又名止痙散,《本草圖經》謂“全蝎足厥陰經藥也,古今治中風抽掣,及小兒驚搐方多用之”,《本草綱目》謂“蜈蚣主小兒驚癇風搐,臍風口噤”。天麻、鉤藤息風止痙、平抑肝陽;茯神、麥冬氣陰雙補、養心安神,石菖蒲、遠志相伍出自《圣濟總錄》,名曰遠志湯,“菖蒲以辛散而開其痰濕之痹著,遠志以苦降而定其逆上之痰,則氣順而痰壅自開,氣血不復上菀,庶乎風波大定,神志清明”。郁金辛而不熱,先升后降,既能入于氣分以行氣解郁,又可入走血分以涼血清心,破瘀散結,善治痰濁蒙蔽心竅?!锻饪迫ゑR氏試驗秘方》癲癇白金丸即以郁金、白礬二藥相伍。白薇擅清虛熱,虛熱除則津自生,津氣流布暢達,自然不能聚而生痰。《本草》云“白薇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療驚邪風狂痓病”。當代名醫周仲英治癇病多用之。二診加入黨參、黃芪益氣生血,補脾養肺。脾氣健運,水谷精氣四布以養四肢百骸,乏力倦怠之癥自消;《薛氏醫案》善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脾肺氣虛之癲癇,黃芪、黨參多倍之。三診加入酸棗仁、百合補肝寧心,養心安神;主治心肝俱虛,驚悸眠差。綜觀全方,藥多入心肝二經,集健脾祛痰、清熱養陰、化瘀息風、開竅止痙于一方,實為治療癲癇之妙劑。
癲癇病情頑固,多難以治愈,常用的抗癲癇藥物雖有一定的療效,但由于用藥期長,副作用大,很多患者難以堅持治療而使病情反復發作,而且有些藥物治療效果也不能令人滿意。孫師以化痰為大法,兼顧瀉火息風活血祛瘀,配合健脾益氣以絕生痰之源,施以丸藥緩圖以剔除頑痰,達到根治癲癇的目的,體現了中醫藥治療癲癇的特色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