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釗雄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陳某,女性,54歲,家庭主婦,于2011年11月10日初診?;颊哂晏斐科鸪霈F右肩疼痛,伴活動受限半日,患肢活動時疼痛加重,肩前、肩后、外側均有壓痛,肩抬高40°,手外展、外旋受限,后伸達臀部。舌淡嫩,苔薄白,脈弦細。診斷為肩關節周圍炎。治療以針刺單穴為主,輔以中藥調理。取穴:右側足背第4、第5跖骨間,趾蹼緣上方1寸處。與左側穴位對比壓痛明顯。操作:常規消毒后,用1寸針直刺0.5寸,得氣后,行捻轉提插瀉法,使患者有強烈的針感,5 min行針1次,留針20 min,同時囑患者活動患側肩關節,直至疼痛消失。處方:黃芪20 g,當歸10 g,雞血藤20 g,細辛 5 g,羌活 15 g,蒼術 15 g,川芎 15 g,香附 15 g,桂枝15 g,桑枝 20 g,白芍 10 g,甘草 6 g。用法:3碗水煎成 1碗,復煎1次,每日1劑,共3劑。經針刺治療后疼痛大減,肩關節活動度大為改善,2 d后右肩疼痛消失,關節活動度正常,經1次治療痊愈。
肩關節周圍炎,以肩關節疼痛、活動障礙為主要特征,屬中醫學“痹證”范疇。中老年人肝腎不足,氣血漸虧,“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于濡養,易感受風寒濕邪。氣血虛弱、血不榮筋是本病的內因,外感風寒濕邪或外傷勞損是本病的外因。單針單穴治療本病,與常規療法相比,具有療效顯著、療程明顯縮短等優點,也容易為患者所接受。本療法所選取穴位,乃多名臨床醫師治療肩周炎患者所發現的一個陽性反應點,即阿是穴。針刺此穴治療肩周炎臨床效果顯著。輔以中藥祛風散寒、除濕止痛,同時滋養肝腎、補益氣血,以達扶正祛邪、邪去而不傷正之效。方中黃芪、當歸、雞血藤益氣補血、養血活血;細辛、羌活、蒼術祛風散寒、除濕止痛;川芎、香附乃血中之氣藥,可行氣活血止痛;桂枝助陽化氣、溫通經脈;桑枝祛風濕、利關節,引藥入肩、直達病所;白芍、甘草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共奏調補氣血,祛風逐濕,溫經散寒,舒筋通絡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