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寶寬 周 探
(遼寧省沈陽皇姑協和中醫門診部,遼寧 沈陽 110036)
眩暈是一種常見癥狀,可見于多種疾病且病因復雜。輕度眩暈易療,重度眩暈難治,且嚴重影響生存質量,往往需急診。筆者在使用名方葛根湯、鎮肝熄風湯、酸棗仁湯過程中,提煉出止眩佳品葛根、生龍骨、炒酸棗仁,組成葛龍棗仁湯治療眩暈,療效確切且起效快,可謂治眩良方。
患某,男性,46歲。2010年3月19日初診。高血壓病10年,經常頭暈腦脹,1個月前因過勞出現嚴重眩暈,如坐車船,站立不穩,頭部擺動及體位改變加重,曾在某醫院診斷為高血壓(2級);眩暈癥。給予復方丹參注射液及長春西汀靜點,口服拜新同,血壓基本控制到正常范圍,但眩暈幾乎無改善,現求中醫診治。 診見:Bp135/85 mmHg(藥后),心率 84 次/min,偶有早搏,心臟各瓣膜區未聞及雜音,心電圖示:心肌受累,偶發室性早搏。面色晦暗,站立不穩,眩暈欲仆,肢麻,無偏癱及語言障礙,失眠,心悸,便秘;舌質暗,苔薄白,脈弦細。西醫診斷:高血壓病(2級);眩暈癥。中醫診斷:眩暈;中風先兆。證型:肝陽上亢,氣虛血瘀。治法:息風止眩,益氣化瘀。方用葛龍棗仁湯:葛根50 g,生龍骨30 g(先煎),炒酸棗仁30 g。3劑,每日1劑,水煎分4次服。拜新同1片(30 mg),每日1次。二診(2010年3月22日):患者自述服湯藥20 min后,眩暈即止,可自由行走,睡眠良好,心悸明顯減輕。上方加黃芪20 g,川芎10 g,桃仁10 g,紅花10 g,繼續口服。西藥同前。三診(2010年3月29日):上方又用7劑,Bp130/80 mmHg,面色潤澤,眩暈未發,睡眠良好,心悸消失,肢麻明顯減輕,二便通調。
患某,男性,55歲。2010年5月9日初診。高脂血癥22年,脂肪肝18年,眩暈5年。22年前體檢發現血脂高,未引起重視,18年前出現脂肪肝,未治療,5年前出現眩暈,口服倍他司汀,稍有緩解,近期眩暈加重,步態不穩,如坐車船,求治于中醫。診見:Bp135/90 mmHg,心率88次/min,心律不齊,生化檢查示 TC 6.88 mmol/L,TG 2.96 mmol/L,LDL-C 4.12 mmol/L,HDL-C 1.03 mmol/L;B超示脂肪肝。形體肥胖,頭重如蒙,頭眩如坐車船,無偏癱及語言障礙,失眠,心悸。西醫診斷:高脂血癥;脂肪肝;眩暈癥。中醫診斷:脂濁;肝癖;眩暈。證型:痰濁互結,上擾清竅。治法:止眩安神,化痰降濁。方用葛龍棗仁湯:葛根30 g,生龍骨30 g(先煎),炒酸棗仁30 g。2劑,每日1劑,水煎分4次服。二診(2010年5月11日):上方用2劑,眩暈止,睡眠好轉。上方加木香 15 g,枳實 15 g,澤瀉 20 g,山楂 15 g,虎杖 10 g,陳皮 15 g,制半夏10 g,郁金10 g,佛手10 g,炙甘草5 g。14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三診(2010年5月25日):上方用14劑,眩暈未作,頭重如蒙、心悸消失,睡眠良好,二便通調。守方又服2個月,血脂基本降至正常范圍。
患某,女性,51歲。2010年6月8日初診。頸椎病5年,頭暈目眩,為旋轉性或搖晃性眩暈,頭部活動誘發或加重,近1個月內發生1次猝倒,在市某醫院就診。X線顯示頸椎橫突孔增生狹窄,診斷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對癥治療,眩暈未見緩解,現求中醫診治。診見:頭暈目眩,頸部板硬,活動受限,上肢麻木,脅痛,失眠,心悸,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舌質暗,苔薄白,脈弦細。西醫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中醫診斷:眩暈。證型:氣滯血瘀。治法:止眩化瘀。方用葛龍棗仁湯加減:葛根50 g,生龍骨30 g(先煎),炒酸棗仁20 g。3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二診(2010年6月11日):上方用3劑,眩暈止,頭腦漸清,自由行走,睡眠好轉,心悸明顯減輕。上方加當歸15 g,川芎15 g,羌活10 g,獨活10 g,雞血藤 15 g,丹參 15 g,香附 10 g,郁金 15 g,延胡索 15 g,白芥子 5 g,陳皮10 g,炙甘草5 g。水煎分2次服。外敷化瘀止痛散(制乳香、制沒藥、延胡索、劉寄奴、當歸、川芎、制川烏、桃仁、三七、白芥子等量,粉為細末,過篩,水調),隔日1次。三診(2010年6月25日):上方又用14劑,眩暈未發,頸部僵硬明顯減輕,活動無明顯受限,肢麻消失,二便調暢。守方又服14劑,諸癥悉除。隨訪1年,未見復發。
按:眩暈是一種常見癥狀,可見于多種疾病且病因復雜。輕、中度眩暈易療,重度眩暈難治。因眩暈多為主觀癥狀,體征不甚明顯,常被忽視。其實,重度眩暈苦不堪言,往往需要急診,其中有一部分屬中風先兆,醫者要倍加注意。治療眩暈的西藥多有毒副作用,且副作用也多為眩暈。中醫藥對眩暈的論治有較完善的理、法、方、藥體系,可彰顯優勢。筆者臨床經常用古今名方治療疾病。在使用葛根湯、鎮肝熄風湯、酸棗仁湯過程中,發現均有止眩作用,經過篩選,提煉出葛根、龍骨、酸棗仁為止眩佳品,其中葛根最優,故用三味藥組成葛龍棗仁湯治療眩暈,每獲良效。葛根甘、辛、涼,歸脾、胃經。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其止眩之功來自于解肌、生津、升陽。以往強調升陽止瀉,其實,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不僅止瀉,尚有強大的止眩功能。葛根通過升發脾胃清陽之氣,既可營養潤澤元神之府及清竅,又可扶正祛邪而止眩。解肌之功不僅緩解外邪郁阻、經氣不利、筋脈失養所致項背強痛,尚能疏通頭項經脈,驅除經脈之邪,使清竅舒緩而止眩。生津止渴之功也靠鼓舞脾胃清陽之氣產生,其津既可止渴、退熱,又可上潤清竅,入脈化血,滋潤頭腦經脈而止眩。龍骨甘、澀、平,歸心、肝、腎經。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其止眩作用既通過平肝潛陽而止眩,又因其入心、肝經,質量沉降,通過鎮靜安神而止眩。眩暈者常伴有心神不寧、心悸失眠,龍骨可通過鎮靜安神而除之。另外,龍骨能收斂浮越之正氣,也可緩解眩暈。張錫純善用龍骨平肝潛陽,“龍骨既能入氣海以固元氣,更能入肝經防其疏泄元氣,且能入肝斂戢肝木,愚于忽然中風,肢體不遂之證,其脈甚弦硬者,知系肝火肝風內動,恒用龍骨同牡蠣加于所服藥中以斂戢之,至脈象柔和,其病自愈”(《醫學衷中參西錄》)。酸棗仁甘、酸、平,歸心、肝、膽經。養心益肝,安神,斂汗。其止眩作用源自養心陰,益肝血。肝陰血虧虛,心失所養,神不守舍,則易出現心悸、失眠、眩暈之癥。養心益肝,安神,眩暈可止,心悸、失眠可除。上述3案病證不同,但都表現為重度眩暈,急需止眩。葛龍棗仁湯口服產生止眩效果極快,一般20~30 min產生止眩效果。用1~3劑,眩暈止后根據各自病證虛實,加味治療。肝陽上亢,氣虛血瘀證高血壓病,止眩后又加用益氣活血中藥(血壓偏高可同時服用降壓西藥),可補氣,活血化瘀,又因葛龍棗仁湯本身有平肝息風潛陽之功,諸藥相合,不但消除眩暈,還能改善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尤其肢麻、心悸、失眠之癥。痰濁互結之高脂血癥,眩止后,要加化痰降濁中藥治本。木香、枳實、澤瀉、山楂、虎杖、陳皮、半夏、郁金等均有很好的降血脂作用。筆者曾用上述中藥治愈千余例高脂血癥。頸性眩暈其根本為頸椎骨質增生,壓迫血管及神經,使腦供血不足,為緩解壓迫癥狀,加用補血活血、化痰、祛風止痛等中藥。化瘀止痛散由活血化瘀、化痰止痛中藥組成,外用具有止痛良效,可用于各種疼痛。需要說明的是,藥要質優、量足、煎服方法適當。中藥飲片選擇優質品,不可用替代或劣質品,有野生的,不用人工培栽的。葛根生用,粉葛為優,一般用量為30~80 g。生龍骨必須用質優的動物骨骼化石,五花龍骨為優,一般要先煎1 h,再與其他藥同煎。酸棗仁一定要炒用搗碎,最好用野生的。三味煎3~4遍,每天可服3~5次,每次200~300 mL,空腹服用尤宜。治療疾病不可拘泥及偏激,給患者帶來痛苦及不可挽救之后果,該用中藥用中藥,該用西藥用西藥,中西醫結合更佳,如2級以上高血壓,單純用中藥難以將血壓控制到正常水平。止眩西藥常用桂利嗪、倍他司汀、尼莫地平、長春西汀,其中桂利嗪最優。本方不但止眩,還能治療失眠、心悸、焦慮、神經衰弱、多汗、圍絕經期綜合征,尤其能提高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