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昊 閻小萍
(中日友好醫院,北京 100029)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醫家普遍認為痹證的發生不外乎內外二因,外感風寒濕邪為其外因,腎陽虧虛是其內因,在治療上多從祛風散寒、除濕止痹、補腎溫陽等方面入手。筆者在跟隨閻師出診及臨床實踐中體會到,并首次系統總結及提出“調心治痹法”名稱?!罢{心治痹”之法,在痹病診治中無論是四診合參或是擇法、選方、用藥不忘心臟的功能,重視調心治痹法則,取得較好療效。初步總結如下。
痹證的發生,或因患者遇氣候變化無常,冷熱交替,或居處陰冷潮濕或濕熱之地或冒雨涉水等,風寒濕熱之諸邪氣,乘機體虛弱之時由外侵入,留滯于經絡、筋骨、關節,致使氣血痹阻而為痹證。故痹證的發生從外因而論,或風或濕或寒或熱,終將留滯于機體之經絡等致氣血痹阻,引發痹證,如《雜病源流犀燭·諸痹源流》曰“痹者,閉也,三氣雜至,壅蔽經絡,血氣不行,不能隨時祛散,故久而為痹”。故而與心臟關系密切。心位于胸腔之左,居橫膈之上,其具有主血脈、主神志兩大功能,被稱為“君主之官”。首先,心主血脈之功能,其具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的作用,心臟推動血液在脈管中循行不息,周流全身,使經絡氣血順暢,則痹證無由生;心主血脈的另一功能是生血,脾主運化生水谷精微,上輸于肺,注入心脈,經心之化赤成為血液,使血液不斷補充,故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心生血”,另有《質疑錄》記載“血生于心”,故而心血不足、氣血虧虛易致風濕病之常見并發癥—貧血,另外心血不足還可出現健忘、失眠、多夢等。其次,心主神志之功能,主持人的意識、思維和情志活動,故“所以任物者謂之心”(《靈樞·本神》),雖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素問·宣明五氣論》)之謂,但人的精神活動主要還是歸屬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心失其所主,加之痹證患者飽受風濕病痛,故而或情緒低落、郁郁寡歡,或心神不寧、煩燥易怒,或失眠、健忘等。故心臟在痹證發生及證候變化中起著舉重若輕的作用,故曰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也。
在痹證中,有以心直接命名之病名,亦有證候涉及到心臟的病證。(1)系統性紅斑狼瘡、肌痹(多發性肌炎/皮肌炎)、尪痹(類風濕關節炎)、燥痹(干燥綜合征)等疾病導致心臟受累,出現胸悶、心悸、短氣,甚則水腫、憋氣、不得平臥等重癥。(2)五體痹之脈痹不已,反復感受外邪,病邪深侵,內舍于心,形成心痹,出現以心脈痹阻為主癥的病證。如《素問·痹論》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舍于其合也……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并進一步描述了心痹的癥狀“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3)失眠。常見有原發和繼發性,由于風濕病患者常見軀體及或關節疼痛,有些患者還需服用激素類藥物,是導致其出現失眠的主要原因,故風濕病患者合并出現的失眠屬繼發性失眠。(4)痹證患者常伴有癰疽、瘡疹、癮疹、瘙癢等皮膚癥狀,亦與心臟功能失調有關,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痛癢瘡,皆屬于心”。(5)痹證患者關節腫痛,固定部位、夜間為主,由血瘀證所致,此乃心主血脈失職,血瘀痹阻密切相關?!堆C論》曰“凡是疼痛,皆瘀血凝滯之故也”;“瘀血竄走四肢,亦發疼痛,……惟瘀血之痛,多如墜錐刺……”。清·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亦指出“痛久必有瘀血”。
在痹證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應謹察病因病機及證候變化,結合臟腑辨證,在痹病臨證中靈活運用調心治痹法,包括有益氣養心、清化濕熱、清心解毒、養心安神、活血通絡等諸法,初步總結其法在痹證中的運用如下。
3.1 痹證之心臟受累與心痹 對于心痹及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肌痹(多發性肌炎/皮肌炎)、尪痹(類風濕關節炎)、燥痹(干燥綜合征)等疾病導致心臟受累,出現胸悶、心悸、短氣,甚則水腫、憋氣、不得平臥等重癥,此時“調心治痹法”應注重益氣養心、活血通絡、兼寬胸行水,可選生脈散、保元湯合桃紅四物湯等加減化裁,水腫、憋氣癥狀較重者可加五苓散或苓桂術甘湯等。
3.2 失眠、情緒低落 由于風濕病患者飽受病痛折磨,常合并出現不寐。該病多與心、肝、腎三臟關系密切,而病位在心?!罢{心治痹法”在治療上體現在鎮驚安神之法,藥味可用生磁石、生龍牡、珍珠母等,諸藥皆入心經。生磁石有潛陽納氣、鎮驚安神之功,適宜風濕病患者關節痛合并失眠使用;生龍骨、牡蠣,鎮驚安神、平肝潛陽,二藥常相伍為用;珍珠母平肝潛陽、清肝明目、鎮驚安神,閻師常言其稟月光而生,故安神力佳,正如《中國醫學大辭典》記載“此物(珍珠母)兼入心、肝兩經,與石決明但入肝經者不同,故涉神志病者,非此不可?!睂τ谇榫w低落、郁郁寡歡之痹證患者,“調心治痹法”注重從心、肝入手,可予養心調神、疏肝解郁法,閻師喜用合歡花或及合歡皮、玫瑰花、香附、佛手、香櫞等藥。
3.3 癰疽、瘡疹、癮疹、瘙癢等皮膚癥狀 據“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肺主皮毛”等理論,“調心治痹法”體現在以清心解毒、清泄肺熱為主,可選導赤散合銀翹散等方,常用藥物有入心肺經之連翹和金銀花清心火、解瘡毒,入心肝經之紫花地丁配伍入肝胃經之蒲公英共達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作用。
3.4 固定部位之關節腫痛 對于痹證患者固定部位、夜間痛甚之關節腫痛,閻師提出了活血通絡是治療本病的根本法則之一,應貫穿于疾病治療的始終。常用炙山甲散瘀通經活絡,引藥直達病所,尤其是痹證活動期;土鱉蟲,咸寒,用于患者偏熱體質或寒邪郁久有化熱之勢時較佳;赤芍涼血活血通絡,用于偏熱體質,并可配伍知母防止溫熱藥之弊;另外劉寄奴亦能破血除瘀通經,配伍雞血藤、豨薟草通利關節,減輕患者關節疼痛等癥狀。常配伍連翹,以達清熱散結通絡之作用。并可靜滴血塞通、前列地爾注射液等加強活血化瘀通絡之功。
屈某,女性,55歲。2009年3月13日初診。主訴:雙手小關節對稱性腫痛2個月余。患者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手食指及中指近端指間腫脹、疼痛,皮溫稍高,伴左肩關節疼痛,無其他關節腫痛,曾在外院檢查類風濕因子16.6 IU/mL,血沉32 mm/h,C反應蛋白0.425 mg/dL,AKA陽性、APF陽性,診為類風濕關節炎,曾服用甲氨蝶呤、洛索洛芬鈉及風濕骨痛膠囊、中藥湯劑等藥物,但治療效果欠佳,雙手近端指間關節腫痛?;颊邽榍筮M一步中醫治療來閻師門診就診,查血沉32 mm/h,抗CCP抗體2169.23 U/mL,雙手關節相未見明顯異常,腰椎、股骨及前臂骨密度減低,雙膝關節相示骨質增生。刻癥見:雙手近端指間關節及遠端指間關節均腫脹、疼痛,局部皮溫稍高,晨僵約2 h/d,左足跖趾關節疼痛,第1及5跖趾關節腫,活動受限,無明顯畏寒,雙膝關節疼痛,易出汗,口干,眼干不明顯,倦怠乏力,無發熱,納食可,夜眠安,二便自調。查體:雙手近端指間關節及遠端指間關節腫脹,局部皮溫稍高。舌淡紅略暗,薄白苔,脈沉弦、左略滑、右略細。中醫診斷:尪痹(腎虛標熱輕證)。西醫診斷:(1)類風濕關節炎;(2)雙膝骨關節炎。治法:補腎壯骨、祛風除濕、兼清熱通絡。處方:骨碎補20 g,補骨脂12 g,續斷20 g,桑寄生20 g,桂枝10g,赤白芍各 6g,知母 15g,延胡索 15g,青風藤 20g,秦艽 20g,淫羊藿 10 g,羌活 12 g,獨活 10 g,千年健 15 g,防風 12 g,片姜黃12 g,桑枝20 g,炙山甲15 g,狗脊20 g。14劑,水煎服。二診:2009年3月24日?;颊叻幒箅p手關節腫痛較前減輕,局部皮溫稍高,晨僵時間縮短為每日1 h,左足跖趾關節疼痛,跖趾關節已不腫,無明顯畏寒,雙膝關節疼痛減輕,易汗出,口干減輕,無眼干,納食可,夜眠安,二便自調。舌淡紅略暗,白苔,脈沉弦略滑。上方續斷增至25 g,桑寄生25 g,知母20 g,青風藤25 g,秦艽25 g,淫羊藿 12 g,桑枝 25 g,狗脊 25 g,并加炒黃柏 12 g。以進一步增強補腎壯骨、清熱通絡之功。守方繼進。繼予14劑。三診:2009年3月31日?;颊叻幒箅p手關節已無腫痛,局部皮溫正常,晨僵不明顯,右側下頜關節痛,左足跖趾關節疼痛,活動后明顯,無畏寒,雙膝關節疼痛減輕,易汗出,口干減輕,但有口角瘡,眼干不明顯,無發熱,納食可,夜眠安,二便自調。舌淡紅略暗,白苔,脈沉弦。上方續斷增至30 g,桑寄生30 g,青風藤30 g,桑枝30 g,狗脊30 g,片姜黃15 g,去炒黃柏,加連翹20 g,守方繼進。并囑服黃連清胃丸?;颊叻幒螅褵o手足小關節疼痛,晨僵亦消,口角瘡亦消,囑守方繼進,鞏固療效,復查血沉及C反應蛋白均已正常范圍。隨訪3個月諸癥平穩,后患者自行停中藥治療,曾復查AKA、APF均已轉為陰性,抗CCP抗體降至1802 U/mL。
體會:本例患者雙手足小關節疼痛、腫脹、局部關節略有皮溫增高,當屬尪痹(腎虛標熱輕證),以補腎壯骨、祛風除濕、兼清熱通絡為大法,考慮標熱尚輕,故方中配以桑枝、青風藤、秦艽、絡石藤、連翹等性平或性寒之品以清熱利濕、通利四肢關節,尤桑枝、片姜黃、防風、羌活四藥相配伍善走上肢,除肩、臂、腕、手等諸關節痹痛,獨活、千年健善走下肢,解膝、足關節痛。患者三診時出現口角瘡,閻師據“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素問·至真要大論》)之理,從心論治,故加專入心肺二經之連翹,以清心肺之熱,正如張介賓所注“熱甚則瘡痛,火微則瘡癢,心屬火,其化熱,故瘡瘍皆屬于心也”。又因口為脾之竅,故予黃連清胃丸清脾胃瀉火以消口瘡,故而口瘡速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