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萍
(浙江省金華市人民醫院,浙江 金華 321000)
老年最常見的3種心臟病是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傳導障礙,三者常可伴發,相互影響。而心臟病又是最常發的老年疾病,對老年患者的護理首先要提升對疾病的認識,才能做到科學、合理、有效的護理。
心血管系統疾病是65歲以上老年人的主要健康問題,有如下危險因素:陽性遺傳史、高齡、未控制的高血壓、抽煙、高脂飲食。告誡老年患者控制上述危險因素,可作為預防及出院后康復措施的一部份。動脈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可分為動脈硬化或粥樣硬化。首先,動脈硬化是由于脂肪沉積、結疤、形成斑塊致血壁逐漸變厚變窄的一種過程,這在早年就可開始,待到老年才發生嚴重阻塞。其次是動脈粥樣硬化,乃血管壁肌細胞增生性肥大的結果。這些變化隨著年齡而發展,只在老年時才急性發生。心前區劇病、心絞痛是在心肌供血不能滿足其需求時產生的。這種老年患者常有活動時胸痛史,一般持續5~10 min,休息或硝酸甘油可使其緩解。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老年人因動脈疾病住院的常見原因,常因冠狀動脈堵塞而造成心肌梗死。最有意義的癥狀是嚴重胸痛并向頸及臂部放射。可伴有呼吸困難、呼吸短促、惡心嘔吐及焦慮不安。有AMI征象的患者均須收住冠心病監護病房(CCU),俾能立即監測心臟并進行其他診斷措施。CCU配備有特殊的支持生命及復蘇的設備。鑒別AMI時,可注意心電圖的特征性改變、酶的升高及典型病史。此外,實驗室還可作特殊的能反映肌細胞損害的方式及程度的異功酶檢查。詳細討論AMI的心電圖改變非本文范疇,但須指出3點異常,即出現Q波(>0.04 s);ST段抬高及T波倒置。不論有無心肌梗死,冠動脈疾病都可能引起心衷。很多醫家認為幾乎所有AMI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充血性心衰,其程度取決于梗死時范圍,但由于上述種種原因,老年患者發生心衰的危險性更大。
老年患者常見的AMI并發癥還有傳導障礙、心律失常及心臟阻滯,后者乃梗死時損傷傳導系統,使沖動不能從心房傳導到心室。當出現Ⅱ~Ⅲ度傳導阻滯時,心率變慢,心排出量明顯減少,這特別對那些傳導功能已較差的老年患者威脅較大,可導致心衰、心原性休克及死亡。總之,老年患者不論已有或懷疑有AMI,均應收住CCU,俾能迅速得到目前所能提供的先進診療手段。
通常CCU都訂有一套良好的護理計劃,若治療反應良好,可逐步按每階段計劃執行。許多實行責任護理制的單位,護士負責患者的全面護理計劃而康復計劃則根據患者所需而異,這種由一名護士包干患者全部護理、制訂計劃并保證其完成的制度,有利于確保其完整性及連續性。但不管采用什么護理制度,在制訂老年患者護理計劃時,要考慮以下許多問題。首先,考慮患者的當務之急,這點適用于所有患者,但對年過75歲的“脆弱”患者更顯得重要。因老年人反應機制差,須迅速控制體力及精神上的緊張因素。因此,若護理稍有延誤,迅速惡化的病情就難以逆轉,故入院后應盡快穩定病情。
老年患者護理的另一要點是要注意安全。患者可因精神混亂或缺乏理解而拒絕治療,若在進行靜脈輸液或儀器監測時,一定要有家屬或護士在場,以策安全。所有老年患者要處于護士能看到或聽到的區域之內,以便于觀察。教會患者在需要時按鈴召喚護士,許多單位已裝置監聽系統。在保證患者安全、貫徹治療方案中,家屬起一定作用,老年患者可放寬探視時間,有家屬參與護理是很有幫助的。訓練患者亦是護理康復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份,也是一項集體的任務。例如營養師應教患者如何配膳;職業治療及理療人員教患者如何逐步進行體力活動。老年急性心臟病患者的戶外活動可以鍛煉體魄,同時也可提升患者的精神狀態,有利于提高患者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