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忠 武嫣斐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太原 030001)
從五行思維模式探討中醫五行學說實質
王 忠 武嫣斐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太原 030001)
五行學說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發生的自然哲學思想,在中醫基礎理論形成的過程中發揮過積極的作用,成為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許多醫家認為其已經成為制約中醫基礎理論發展的重要原因,“廢醫存藥”觀點等也均源于此。因此要想促進中醫學的發展,只有認清中醫基礎理論的內核,真正把握五行學說的實質,對其做出正確的、科學的評價并加以重新正確定位,才能真正加快并最終完成“現代中醫學”的構建。
中醫五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具有抽象性、符號性的思維模式特點,其實質是運用歸納法對事物進行的分類研究,但是由于其評定標準的抽象性結果給人以不系統條理的主觀臆斷[1]之感。
1.中醫五行歸類模式。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五行學說最基礎的首先就是要對自然界的物質進行五行歸類,歸類后的結果是一方面五行中每一行在不同場合具有不同的含義,可以代表不同事物,如木在醫學代表肝臟,在方位中取東方等等;另一方面是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歸屬于五行中,如東方、肝臟均可以用木表示。因此五行成為一種特殊的、抽象的、表義的邏輯符號代表,五行模式具有簡單性、抽象性、整體性、系統性的特點。五行在中醫學中主要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特性,用“取象比類”的方法歸類來分析人體臟腑器官的五行屬性,并將人體所有臟腑組織器官依據五行分成了五臟、五官、五體、五液等等。
2.中醫五行歸類思維實質。在中醫學中現在公認的最常用到的思維模式是“取象比類”,“象”也是中醫最常用的名詞,比如“藏象”等等。對“象”最簡單的理解就是現象、表象之意,在中醫學中“象”也主要是指事物表現出來的現象和功能,并非指事物的具體物質本身。“取象比類”就是依據事物的現象和功能的相似對事物進行歸類和歸納,這在研究方法學上屬于歸納法,是從部分到整體,從特殊到一般,從個別到普遍的推理方法。即中醫五行運用了一種抽象性的歸類標準對事物進行的歸納研究。
歸納法是現代自然科學常用的研究方法,通常都是在通過類比、歸納等探測性方法進行探測的基礎上進行的研究。其中所謂的類比,就是由兩個對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質,推斷它們在其他性質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推理形式。比如結構類比就是某些待解決的問題沒有現成的類比物,但可通過觀察,憑借結構上的相似性等尋找類比問題,然后可通過適當的代換,將原問題轉化為類比問題來解決。再比如簡化類比,就是將原命題類比到比原命題簡單的類比命題,通過類比命題解決思路和方法的啟發,尋求原命題的解決思路與方法,比如將多元問題類比為少元問題,普遍問題類比為特殊問題等。類比歸納本身就是一種主觀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也是多用于抽象事物的一種推理方法,當然要確認其正確性還須經過下一步的嚴格邏輯論證。
3.中醫五行歸類思維對現代的反思。中醫五行在實踐中使用了類比、歸納等探測性方法對自然界的事物進行了探測性的歸類,但是也存在許多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首先在歸類過程中,五行學說歸類的依據和參考標準不明確,也不統一,其中五行對自然界實物的功能屬性等虛性歸類標準內涵不清晰,而且分類也過于簡單、粗糙,使“取象比類”歸類事物的結果讓人們產生了存在嚴重的主觀臆斷之感;另一方面古人為追求形式的完美對五行歸類模式盲目的濫用也導致了一些十分荒誕的結果。所以中醫學要做的就是要對中醫五行歸類標準進行明確劃分確定,改變古人遺留下來的盲目歸類濫用模式,對已有的歸類要辨明其中的精華和糟粕。
中醫五行學說利用五行之間相生相克的動態促進抑制關系對人體臟腑組織器官進行了探討,實質上是對臟腑組織器官與自身外界其他組織器官關系的研究,由于中醫術語的模糊性和表達的不分層次性,結果促使人們形成了關于中醫是“偽科學”的思想。
1.五行相生相克相互促進抑制的動態關系模式。五行學說并不是靜止地、孤立地將事物歸類分屬于五行。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五行之間保持相生相克的發生與發展有序狀態。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主要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種情況。相生關系又可稱為母子關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為火之母,火則為木之子;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約束,五行的相克主要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種情況。相生相克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沒有“克”事物就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系。在病理情況下,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系,而出現相乘或相侮的情況。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比如木過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時,木就會過度地克土,使土更虛,這就是木乘土。相乘包括兩種情況:第一是一行力量過強,導致被克方受到克伐;第二是被克一行本身力量虛弱,不能忍受克方的克伐。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過,使克它的一行無法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稱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況下水克火,但當水太少或火過盛時,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會被火燒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相侮也包括兩種情況:第一是被克方太盛,對克己一方進行反克;第二是克己一方虛弱,被克方進行反克。在復雜情況過程中,常常也有乘侮同時并見。此外,還有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的情況,母病及子表現為先有母臟證候,后見子臟證候。多由母臟虛損,失于滋養,虛邪因而傳及子臟,通常又稱為“母虛累子”,一般認為病情較輕。子病犯母表現為先有子臟證候,后見母臟證候,多由子臟受邪傳及母臟,又稱“子實犯母”,病情較母病及子的情況為重。一般都認為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響。
2.五行相生相克相互促進抑制的動態關系思維實質。五行的主要意義是以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關系來探索和闡釋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研究事物之間的關系。首先,要清楚發生關系的雙方;其次,要清楚事物之間發生關系的性質,也就是關系的定性;最后,就是關系發生的程度,也就是對關系的定量。從中醫五行關系模式可以看出,首先每一行和其他四行的關系是“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關系,說明機體臟腑組織器官和自身外界的所有其他臟腑器官發生關系有四方面的情況,即每一臟腑器官只與自身以外的“生我”、“我生”、“克我”、“我克”臟腑器官四種情況發生關系,也可以理解為是有利于我的、我有利于的、不利于我的、我不利于的四方面情況;其次,中醫五行認為“生克乘侮”是自然界事物發生關系的方式,給“生克乘侮”以定性分類就可以發現,“生”屬于資生、助長、興奮一類,“克”、“乘”、“侮”都屬于克制、約束、抑制一類,說明和該臟腑組織器官發生關系的性質有兩種,即是該臟腑組織器官和自身外界其他臟腑組織器官是資生、助長關系還是克制、約束關系;再次,中醫五行認為,臟腑組織器官之間生、克,乘、侮關系對疾病的輕重有不同的影響,可以分為不同的影響層次,這是說明該臟腑和自身以外其他臟腑的關系量的程度,當然以屬于克制、約束、抑制性質的“克”、“乘”、“侮”的粗略的不同層次的量來說明臟腑組織器官之間平衡被打破后相互影響的不同程度,也說明了中醫五行注重運用約束抑制的方法維持臟腑組織器官正常協調關系的重要性的思想。
3.五行相生相克相互促進抑制的動態關系思維的現代反思。中醫五行的生克制化關系只是粗略地提供了研究機體臟腑器官關系的思路,這在歸納法上屬于猜想結論階段,中醫學提出了中醫基礎理論的精華“藏象學”理論,但是在此過程中,歷代的一些醫家為了保持“藏象”理論的完美,又人為主觀加入了相當部分內容,再加之大量依據五行并不標準統一的“取象比類”事物歸類,進而又對不同歸類標準的事物之間關系再使用五行生克制化關系進行機械的推理處理,更給人以只有定性而無定量的感覺,在歸納法最后一步的設法證明或否定猜想的“實驗”和臨床實踐階段,中醫學做的也并不充分,而且缺乏系統性,給人以中醫只有“個案”的感覺,以致進而提出了中醫五行是阻礙中醫學發展的基礎理論瓶頸思路。中醫學必須依據科學歸納法的思路探索性提出科學統一標準歸類,并在統一標準條件下對五行之間的定性、定量的關系以及五行不同標準之間的定性、定量的關系做出研究,才能實現中醫的現代化。由我國著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1988年正式提出的“五臟相關理論”[2]就淵源于五行學說,“五臟相關理論”是對五臟一對一關系進行的探討研究,實質上這也可以認為是對中醫五行理論大模塊進行的專題分類分割細化的部分研究。
五行次第依次相生、相克的相互關系,最終的結果是形成“環”狀,實質上是對人體臟腑組織器官整體平衡穩定重要性的強調,進而發揮升華推理出跨越時空延續發展思維的新思想。由于中醫五行的自身學術特點和現代科學的發展水平,結果促使人們形成了關于中醫“不科學”的思想。
1.五行相生相克的整體平衡、循環發展模式。五行之間相生相克,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之間次第依次相生相克,最終的結果是在五行整體之間連接構成了立體的“環”狀,并且進一步發展發揮認為五行連成的“環”可以首尾相連,以致綿延不絕。最典型的代表比如古代陰陽五行家鄒衍關于社會發展的“五德始終”說。中醫學中也包含這樣的觀點,比如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之間依次相互相生相克,并且首尾相連成為“環”狀。
2.五行相生相克的整體平衡、循環發展實質。中醫學認為,五行整體之間是相互協調平衡的,具有整體性和統一性。現代科學也認識到,在事物之間的關系上,真正最穩定的平衡是在彼此之間相互抑制和促進關系的基礎上連接成為“環”狀,比如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圈等,也只有“環”才可以成為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五行學說中表現出的循環不是簡單的重復循環,是包含時間因素的發展變化和周期演化,從整體看是螺旋式的發展,循環發展方式在立體的整體中就是波浪式、鐘擺式的發展,就像沿著一個豎立著的彈簧的運動,從正上方看運動軌跡是“環”形在重復循環運動,而從正側面看就成為向上移動的擺鐘軌跡。在現代科學生態系統研究中也發現,生態循環中的物質循環是“環”狀,而能量的流動是單向“線”形的。
3.五行相生相克的整體平衡、循環發展對現代反思。五行依次相生相克最終形成“環”狀,這是中醫學認識論的優勢所在,但是辯證地看“環”狀最穩定所表現出的弊端就是成為一個封閉的系統,使許多新事物和新理論無法進入中醫五行研究領域。還有五行學說中表現出的包含時間因素的發展變化和周期演化,從整體看的螺旋式發展,對存在許多未知數的現代科學也是一種研究的挑戰,這些都促使人們形成了認為中醫五行帶有嚴重的機械循環論[1]思想特點以致不可理解。中醫學現代發展必須綜合已知的所有科學研究方法手段,突破自身學術極限,才可以獲得質的飛躍發展。
五行學說在秦漢時期發展到高峰期引入中醫學。五行生克理論作為中國古代一種有機的思維模式,具有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意義,對古代中醫以及其他行業也提供了一種思維方法和整理經驗材料、構造理論體系的工具。中醫五行學說的科學思想價值不在于對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具體屬性描述,而在于其所揭示的機體臟腑組織器官復雜關系模式所具有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意義,當然這也是持中醫五行是中醫基礎理論發展瓶頸和“廢醫存藥”觀點者所未曾認識到的,而這些科學的認識論、方法論也正是對現階段只是靜止地觀察和研究人體的現代醫學不常用或暫時還無法運用的,比如循環發展的科學觀點在現代醫學領域仍舊是空白。人體是復雜的巨系統,對中醫五行研究來說,學習現代醫學實事求是的未知存疑態度是必要的。
[1]田代華.五行學說是制約中醫理論發展的關鍵因素.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96.
[2]鄧鐵濤.略論五臟相關取代五行學說.廣州中醫學院學報,1988,2:45.
2012-02-06)
·自擬經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