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會芳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044000)
溫膽湯加味治療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遲發腦病31例
閆會芳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044000)
一氧化碳中毒后遲發性腦病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于昏迷蘇醒神志恢復正常后,經歷2~60天(一般為14天左右)的假愈期,又突然出現一系列精神神經癥狀,這種現象又稱為一氧化碳中毒后神經精神后發癥。臨床主要表現有:癡呆、表情異常、頭痛、語言不清、肢體運動障礙、大小便失禁等。我科在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兩年間應用溫膽湯加味治療該病31例,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31例均為我科住院病例,病因均為生煤灶、通風不良而中毒。西醫診斷、中醫辨證參照文獻[1,2]標準。隨機分為兩組。急性期均有意識障礙,最短12h,最長5天,遲發性腦病出現于病后7~28天;中毒前有高血壓病6例,糖尿病2例。臨床表現主要有昏迷、頭痛、頭昏、智力下降、癱瘓、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出現病理反射。31例中頭顱CT或MRI半數以上出現雙側大腦半球、基底節區低密度改變,其中5例出現腦室擴大。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齡25~65歲。對照組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齡28~66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
對照組予高壓氧、營養神經及擴血管藥治療,有腦水腫者加甘露醇快速靜滴,并給對癥營養支持治療。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用中藥陳皮10g,半夏10g,茯苓15g,甘草5g,枳殼10g,竹茹15g,石菖蒲15g,郁金15g,膽南星15g,梔子10g,竹葉10g,當歸20g。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2次。兩組均治療1個月后評定療效。
療效標準:按《實用神經病學》[3]相關標準擬訂。痊愈:癥狀、體征完全或基本消失。顯效:癥狀、體征改善2/3以上。有效:癥狀、體征改善2/3~1/2。無效:治療前后病情無明顯變化或惡化。按長谷川智能積分測評表評定癡呆改善情況。
治療組16例,顯效10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15例,顯效7例,有效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73.33%。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是我國北方取暖季節發病率較高的病種之一。它可以造成以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為主的多臟器病變,其中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遲發腦病是最常見且嚴重的神經精神后發癥。腦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最差,由于一氧化碳中毒后全身缺氧,因此腦損傷最嚴重。同時,廣泛性髓鞘脫失及腦內乳酸、自由基大量生成而進一步加重腦損害,引起遲發性腦病。由此可見,一氧化碳中毒后改善腦組織缺氧、維持神經細胞存活和促進神經生長是本病治療的關鍵。一氧化碳中毒遲發腦病患者常常有精神神經方面的癥狀,如記憶力喪失、語言障礙、表情古怪,常有不自主動作,睡眠失常,四肢強直,行走不利,大小便失禁等。相當于中醫學“癡呆”、“中風”、“癲癇”等范疇。其病機為本虛標實。此乃患者體質素虛,一氧化碳中毒后氣血逆亂、風痰瘀夾雜致病。風痰蒙竅,痰瘀阻絡而變生諸癥。辨證多屬氣虛血瘀痰凝,痰瘀閉阻清竅。治療上中毒昏迷后應盡早行高壓氧治療,患者蘇醒后則應盡早給予中醫藥辨證治療,中藥以醒腦開竅、祛瘀化痰為主,可配合針灸治療。中醫藥治療越早越好,在3個月以內治愈的希望較大,如拖延至半年以上則治愈的可能性很小,易留下后遺癥而致殘。
溫膽湯源于南北朝名醫姚僧垣之《集驗方》,后被《備急千金要方》及《外臺秘要》引用。《備急千金要方》記載:“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溫膽湯方。”[4]宋代醫學家陳言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載溫膽湯,其藥物組成較《備急千金藥方》增茯苓、大棗,言其“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虛寒故也,此藥主之。又治驚悸”,或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或異象惑,遂致心驚膽懾,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5]。溫膽湯組方精煉,療效確切,應用范圍廣泛,乃中醫之名方。方中用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止嘔;竹茹清膽和胃,止嘔除煩;佐以枳殼、陳皮理氣化痰,氣順則痰自消;茯苓健脾祛濕,濕祛則痰不生;配以甘草益脾和中,調和諸藥。臨證時加用石菖蒲、郁金醒腦開竅;膽南星滌痰除煩;梔子、竹葉清熱除煩;當歸活血化瘀。
本研究表明,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溫膽湯加味治療一氧化碳中毒遲發腦病有較好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玉欣,郭振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遲發性腦病腦磁圖特征及臨床觀察.河北醫藥,2006,28:505-506.
[2]趙金鋒.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89-91.
[3]史玉泉.實用神經病學.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961-963.
[4]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83.
[5]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161,194.
2012-03-08)
單方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