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勇
(陳宗勇中醫內科診所,廣東汕頭 515071)
濕阻大腸臨證治驗舉隅
陳宗勇
(陳宗勇中醫內科診所,廣東汕頭 515071)
便秘致病之由,因熱、因冷、因虛、因濕、因氣、因積等均可致之,故前人分為熱秘、實秘、虛秘、冷秘、氣秘、腸濕、燥秘等。余在臨床發現一些便秘患者其病在腸,但與脾胃及腎有密切關系。因脾胃主食物的受納及運化,腎又主開合。其發病原因,有燥熱內結;憂思惱怒、氣機郁滯;勞倦內傷,身體虛衰,氣虛無力排便。就病機而言,陽盛之體,或過食辛辣厚味,使腸胃積熱,或熱病傷陰,津失輸布,不能下潤大腸,而致大便干燥;憂愁思慮過度,或久坐少動,也能使氣機阻滯、腸胃功能失職,糟粕內停,不能下行造成大便秘結;病久或產后和年老氣血虧虛,氣虛則傳送無力,大便排出艱難,血虛則津枯,大腸失濡,故大便干燥,排便不暢,甚至秘結不通;腎不足,溫煦無能,寒從中生,使腸胃傳導無津液不行等均可致之。不論何種原因引起大腸傳導功能失常,糞便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都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余在臨證長期實踐中,又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劑。如氣滯者宜順氣行滯;氣虛者當益氣補中,陰血不足者宜養血通幽。老年腎氣衰微,陰陽虛者多罹此疾,蓋腎主五液,司二便。《素問·至真要大論》謂:“大便難……病本于腎。”津液干枯者,宜溫潤補腎,方以蓯蓉丸;陽虛寒凝者,宜溫通開結,服以半硫丸。余在臨證對老年便秘患者多從腎治收功,需按證施治,則不可濫用瀉藥。另外,肝膽疾病,經常保持大便通暢,對疾病的恢復將大有裨益。
溫病學家葉天士曰:腸痹必開降肺胃,采用邪正合治、臟腑合治、二腸并治、兩少陰合治、臟腑氣血合治的法則,使復雜多變的疾病收效良好。從溫熱學家根據溫熱病和濕溫病的特點論述,對本證又有新的認識。如中醫古籍的宣白承氣湯,施于肺氣不降,痰涎壅滯,喘嗽不寧患者的治法理論,為我們今天用瀉下法治療痰熱壅盛之肺炎病例,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因肺與大腸相表里故也。余常以“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的增液湯,取得很好效果。
如濕邪久郁,阻于大腸,氣機窒塞而致的便秘者,除排便困難外,常因臟腑氣機阻滯,往往引起腹中脹痛、腫塊,如“功能性巨結腸癥”,其病機由濕阻大腸引起,中醫古籍雖無此病名,但從臨床證候來看,似屬于中醫之“腸痹”、“便秘”等范疇。在臨證中常見以實秘、燥秘為多,而濕邪久郁,阻于大腸之便秘,較為罕見。2011年10月,遇一較為典型便秘病例,其病因病機和癥狀表現,雖與《溫病條辨·下焦篇》“濕溫久羈,三焦彌漫,神昏竅阻,少腹硬滿,大便不下”不盡相同,但根據“少腹硬滿,大便不下”而采用本法,同樣獲得治愈。初因辨證未確,致無效驗,后依濕邪治之,而病告痊愈。
患者,女,33歲,2011年10月22日初診。
主訴:便秘長達5年余。因患者產后第二個月陰雨纏綿,房屋較為潮濕,繼而便秘,在當地衛生站就診,服潤腸丸、通便茶等。初服有效,后增加藥量亦無通便作用,于是曾多次更醫,療效不顯。某醫院檢查:經X線拍片造影,結腸從升部到降部皆粗大如拳,診斷為功能性巨結腸炎。要求住院,曾用輸液和服西藥治療,后靠灌腸維持,灌腸后解出水樣便,少量干結糞塊,且腹部經常腸鳴轆轆有水聲感覺,住院30天仍未見好轉,患者失掉治療信心,經人介紹轉余醫治。
現證:面色晦而不澤,心悸氣短,乏力無神,脘悶腹脹,稍飲水漿即全身腫脹難忍,因而不敢飲水,食欲不佳,大便秘結,納谷呆滯,體重下降。脈象濡弱,苔薄白而干,一派虛羸之象,毫無陽明熱結之候。
從患者癥狀分析:深感棘手,考慮久服攻伐之劑,脾肺氣虛,精血受傷,為自然之理。脾主運化,運化失職,水谷代謝失常,溢于肌膚則全身腫脹,腸道失于傳導,則滯留下焦,腑氣難通也。肺氣不行,失其肅降之令,水道不能通調,當是全身腫脹、小便不利之又一因素。且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不利以致大腸傳導失職,同樣可以引起便秘。于是余選用益氣培本、養血潤腸法。方藥:黨參15g,白術10g,黃芪15g,炙甘草10g,生地黃10g,玄參10g,陳皮10g,當歸10g,炒萊菔子10g,枳實10g。5劑,水煎服。本方意欲用補中益氣加枳實、萊菔子以調暢氣之升降,加強腸胃之蠕動功能。生地黃、玄參以增液潤腸。
二診(10月27日):服藥后諸證依然,遂告曰:本病已久,必有耐心,須緩圖收效,囑其再服,以觀動靜,并加服麻仁潤腸丸每次1丸,每天2次,以作應急之舉。連續進上方8劑,仍毫無寸功,當晚余徹夜未寐,思慮再三,豁然有悟,憶其患者主訴,“曾用輸液和服西藥治療,后來靠灌腸維持,灌腸后解出水樣便,很少干結糞塊,且腹部經常腸鳴轆轆有水聲感覺”,從主訴分析顯示濕邪久阻于大腸之證,口渴而不敢飲,飲則全身腫脹,此為濕邪壅盛、氣機窒塞之候,此癥與虛秘、實秘迥然不同。
方藥:遵吳鞠通宣清導濁法,藥用:茯苓30g,川厚樸15g,杏仁10g,藿香10g,紫蘇梗10g,晚蠶砂(布包)15g,炙酥皂角子(為末)4g(沖服),炒萊菔子15g。5劑。
三診(11月5日):藥進5劑,病情有減,小便明顯增多,完全可以順利自行排出大便,腑氣得通,濕濁得化,胃納大開,食量較前增加兩倍,因病初愈,囑少吃多餐,飲水亦不再腫脹,癥狀已減其半。繼服上方十余劑,半月后,面色紅潤豐腴,體重增加,與初診時形瘦神疲判若兩人,精神愉快,癥已痊愈。
按:本病為何先服補中益氣、增液潤燥之劑無效,而用宣清導濁法則立竿見影?關鍵在于要詳為審證,細心推究,找出其前法不效之由,正確處理扶正與祛邪的關系。初診僅看到久服攻伐之劑損傷正氣的一面,而忽視了濕邪壅遏下焦,氣機阻滯的一面。所以運用宣清導濁湯化裁加減:用茯苓淡滲水濕;晚蠶砂清化下焦濕濁;炙酥皂角子燥濕通便;杏仁宣肺以利肺氣,藿香、紫蘇芳香化濕,升清降濁;川厚樸苦溫燥濕,寬腸消脹;炒萊菔子下氣通便。諸藥同用,共奏宣肺化濕、利氣通便之效,以收全功。
201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