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華清
(山東省濰坊市中醫醫院,261021)
針藥結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210例臨床觀察
武華清
(山東省濰坊市中醫醫院,261021)
膽汁反流性胃炎常因精神緊張、情緒波動、過度吸煙酗酒誘發胃腸功能紊亂,導致胃幽門正常動力功能失調,以致膽汁反流入胃,破壞胃黏膜屏障引起炎癥病變,主要表現為胃脘部灼熱痛、嘔吐、噯氣飽脹、口苦泛酸、嘈雜、食欲不振等,部分伴有膽道疾患,或發生于胃或膽囊切除術后,為臨床常見病癥。筆者采用穴位針刺結合中藥內服治療該病,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全部病例均來自門診病人。根據觀察表序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10例,其中男122例,女88例;年齡19~57歲,平均40.6歲;病程1個月~7年,平均2.1年;其中胃手術后37例,膽囊術后13例;合并慢性淺表性胃炎101例,慢性萎縮性胃炎46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21例,十二指腸炎20例,伴腸上皮化生19例,不典型增生18例。對照組203例,男112例,女91例;年齡20~56歲,平均39.6歲;病程1個月~7年,平均2年;其中胃手術后34例,膽囊術后13例;合并慢性淺表性胃炎98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22例,十二指腸炎19例,伴腸上皮化生18例,不典型增生22例。以上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3200個內科疾病診斷標準》[1]:①典型的上腹灼熱痛:不為堿性藥緩解等臨床癥狀。②胃鏡檢查:有符合本病炎癥存在及不同程度的膽汁反流。③空腹三羥膽酸超過35mg/ml。④組織學改變:有比較特殊性病理表現。其中具備3項即可診斷為本病。
排除標準:①不具備任何三項者。②不合作者。③未按規定用藥治療,或中斷治療無法判定療效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判斷者。④合并有心、腦、肝、腎、造血等系統嚴重疾病者。⑤病理檢查有惡性腫瘤急需外科手術者。
1.觀察組:①穴位針刺:取穴中脘、梁門、膈俞、胃俞、膻中、足三里、內關、公孫。患者取仰臥位,行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20min。每天針刺1次,連針4周為1個療程,每針6天停針1天。②中藥內服:柴胡、香附、枳殼、半夏、陳皮、黃芩、黃連、蒲公英、黃芪、太子參、白芍 、甘草。根據肝氣郁結、膽胃郁熱、胃氣上逆、脾胃虛弱等表現癥狀的輕重不同,將上述疏肝和胃藥(如柴胡、香附、枳殼)、和胃降逆藥物(如半夏、陳皮)、清膽胃熱毒藥物(如黃芩、黃連 、蒲公英)、健脾養胃藥物(黃芪、太子參、甘草)、疏肝止痛和胃藥物(如白芍)等適當調整確定用量,一般在6~15g,少量藥物最大可用至30g。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連服4周為1個療程,每服6天停藥1天。
2.對照組:嗎丁啉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10mg,每日3次。雷尼替丁膠囊(沈陽東新藥業有限公司)150mg,每日2次。慶大霉素、普魯卡因、維生素B12等。
以上兩組均停用治療本病的其他中西藥物。
觀察指標:癥狀指標:分別于治療前、治療中及治療后記錄胃脘灼熱痛、嘔吐、噯氣飽脹、口苦泛酸、嘈雜、食欲不振等主要癥狀及舌脈變化。癥狀采用計分法,分4級,即:無:記0分;輕:記1分;中:記2分;重:記3分。分別合計,以判定療效。鏡下及組織學指標: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記錄檢查結果,比較治療前后的鏡下及組織學變化。副反應及復發情況:記錄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副反應及半年內病例的復發情況。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有關文獻[2~4]制定:①癥狀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癥狀改善分值≥80%[改善分值=(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或減輕,癥狀改善分值≥20%。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癥狀改善分值<20%。②鏡下及組織學療效標準:治愈:鏡下無膽汁反流入胃,黏膜黏液色清,組織學檢查基本恢復正常。顯效:鏡下膽汁反流明顯改善,黏膜色變淡,黏膜組織學改善明顯好轉。有效:鏡下幽門口膽汁反流少,但仍見淡黃色黏液,組織學檢查改變減輕及輕度改善。無效:鏡下組織學檢查無明顯改變或加重。③綜合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食欲正常,胃鏡下無膽汁反流入胃,黏膜黏液色清,胃黏膜組織學檢查基本恢復正常或明顯好轉。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食欲基本正常,胃鏡下示膽汁反流明顯改善,黏液色變淡,黏膜組織學改善明顯好轉。有效:臨床癥狀減輕,食欲增加,胃鏡檢查幽門口膽汁反流減少但仍見淡黃色黏液,胃黏膜組織學改變減輕或變化不明顯。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胃鏡檢查無明顯改變或加重。
兩組患者癥狀療效比較:觀察組210例,治愈137例,顯效42例,有效2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8.57%。對照組203例,治愈55例,顯效48例,有效60例,無效40例,總有效率80.30%。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兩組鏡下及組織學療效比較:觀察組210例,治愈115例,顯效57例,有效3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96.67%。對照組203例,治愈28例,顯效49例,有效47例,無效79例,總有效率61.08%。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觀察組210例,治愈126例,顯效51例,有效24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95.71%。對照組203例,治愈41例,顯效54例,有效28例,無效80例,總有效率60.59%。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副作用及復發情況:觀察組在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明顯副作用。對照組在服藥過程中出現皮疹5例,腹痛腹瀉7例,均自行消失。觀察組半年內復發或加重9例,占4.28%;對照組復發或加重59例,占29.06%。觀察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膽汁反流入胃,與胃黏膜接觸引發的病變,表現為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或萎縮樣變,與胃癌癌前病變有關[5]。西醫學對于本病治療關鍵在于鞏固胃黏膜屏障和防止膽汁反流[6]。從中醫學角度考察,一般認為應屬“胃脘痛”、“嘔吐”、“反胃”范疇。其病機要點,正如《靈樞》所述:“邪在膽,逆在胃”,《醫宗金鑒》謂:“肝膽之火逆于胃”,《長沙藥解》云:“甲木之升,緣于胃氣之逆,胃氣之逆緣于中氣之虛”。此三條為本病病機的高度概括,即肝郁膽逆,膽胃蘊熱,胃氣不降,脾胃虛弱,而以脾胃虛弱為本,膽邪逆胃為標。治宜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以疏肝泄膽、降逆清熱、健脾養胃為基本原則。穴位針刺用穴以血會膈俞,氣會膻中,二穴能調氣行血,起祛痰阻、開胸膈的作用;中脘為胃之募穴,胃俞主治胃脘病;梁門、足三里均為足陽明胃經經穴,四穴均可通調中焦胃氣,使氣機運化而消痰阻;輔以公孫、內關八脈交會之穴,共治心胸胃的疾患。諸穴合用,共奏氣血調暢、脾胃健運、心寧膽降、痰消阻除之功。采用中藥內服,以柴胡、香附、枳殼疏肝以泄膽和胃;半夏、陳皮祛濕以運脾,降逆以平胃;黃芩、黃連、蒲公英以清瀉膽胃熱毒;黃芪、太子參、甘草健脾以養胃;白芍、甘草柔肝止痛,緩急和胃。全方寒熱并用,補瀉兼施,標本同治,根據辨證施治原則,是證重,則是藥重,是證輕,則是藥輕,隨證增減用量。在大的治療原則框架下,在全方藥味不變的前提下,通過藥量的調整,實現個體化治療方案,體現出中藥湯劑的優越性。
本觀察顯示,在患者癥狀療效、鏡下及組織學療效、綜合療效、副作用及復發方面,中藥結合針刺療效顯著,優于常規西藥治療。
[1]貝政平.3200個內科疾病診斷標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26-227.
[2]周建中,陳澤民,危北海.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試行方案).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10:318-319.
[3]陳有流.蒿芩清膽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80例.天津中醫,1994,11(6):22-23.
[4]陳民澤.治療25例堿性反流性胃炎療效觀察.湖北中醫雜志,1993,15(1):34-35.
[5]陳斌,夏穗生.膽汁胰液在胃黏膜損傷中的作用.中華實驗外科雜志,1994,11(3):137-138.
[6]呂文亮,萬曉剛,鄭曉瑛,等.脾胃病證治精要.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251 .
2011-12-23)
·腹針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