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青 靳建宏
(山西醫科大學附屬汾陽醫院,032200)
370例自殺未遂住院患者特征分析及健康教育
馬小青 靳建宏
(山西醫科大學附屬汾陽醫院,032200)
自殺是影響公眾健康的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國自2000年以來,平均每年10萬人中有22.2人自殺,每2min就有1人自殺,8人自殺未遂,自殺未遂者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殘疾[1]。據衛生部報道,在我國每年至少有200萬人自殺未遂[2]?,F對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自殺未遂患者進行分析,以便根據本地自殺未遂患者的特點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控制和減少自殺事件的發生。
對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自殺未遂病例370例進行分析。其中男148例,女222例,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為0.67∶1。其中年齡最小的13歲,最大的87歲,平均39.21歲。
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對全部資料進行系統性回顧。利用國際疾病分類ICD-10對患者的病案資料進行嚴格的編碼和整理。
自殺未遂患者自殺方式:370例自殺未遂住院患者中,服毒為自殺的最主要方式。口服農藥和藥物自殺共355例,占全部自殺住院患者的95.95%。其中服用有機磷農藥自殺者127例,占構成比的34.32%;服用安眠藥113例,占30.54%;服用敵敵畏44例,占11.89%;其他特指藥物39例,占10.54%;服用殺鼠劑22例,占5.95%;其他農用藥10例,占2.70%。其他自殺方式中,用刀或其他銳器自殺者13例,占3.51%。一氧化碳自殺和酸性物品自殺者各1例,各占0.27%。
從自殺原因分析,導致自殺行為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心情不佳、疾病困擾、家庭糾紛、經濟壓力。從自殺方式看,口服農藥和藥物為自殺的主要方式。其中口服有機磷農藥、敵敵畏、殺鼠劑及其他農用藥共203例,高達本組自殺未遂住院患者的54.86%;口服安眠藥和其他的特指藥物152例,占41.08%。使用其他手段自殺者相對較少。
自殺未遂患者年齡及性別分布:11~20歲49例,男22例,女27例;21~30歲72例,男25例,女47例;31~40歲99例,男35例,女64例;41~50歲68例,男31例,女37例;51~60歲31例,男12例,女19例;61~70歲23例,男12例,女11例;71~80歲23例,男9例,女14例;81~90歲5例,男2例,女3例;合計370例,男148例,女222例。
該組自殺未遂住院患者的性別分布來看,女性共222例,男性共148例,女性明顯多于男性。這一現象與國內自殺發生率女性高于男性的現狀相一致[3]。
從年齡組來看,11~20歲年齡組共49例,占構成比的13.24%;21~40歲年齡組共171例,占構成比的46.22%;41~60歲年齡組共99例,占構成比的26.76%;61歲以上的年齡組51例,占構成比的13.78%。
加強我區人群的素質教育,培養積極的應對方式。從職業分布看,農民及無業人員是發生自殺性中毒的重點人群。其中農民及無業人員351例,9例學生,5例工人,2例教師,2例個體戶,1例退休干部。農民及無業人員占到94.86%。農民及無業人員是發生自殺性中毒的重點人群,與他們接受的文化教育較少、生活圈子狹窄、生活負擔較重、考慮問題狹隘片面、自我調節控制能力相對較差,不善于及時排解負性情緒有關。有研究表明,應對方式與自殺意念的產生有密切的關系[4],本研究也得到同樣的結果。自殺未遂患者在面臨負性生活事件時,更傾向于選擇逃避、自責等消極應對方式。從年齡組分布看,21~40歲年齡組構成比最高,占本組資料的46.22%,其次是41~60歲年齡組,占26.76%,是不可忽視的自殺高危人群。這兩個年齡組擔負著較大的家庭和社會責任,他們的自殺對于家庭來說更容易造成重大影響和經濟損失。社會應有的放矢,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和教育,提高人群的整體素質,培養他們樂觀的個性和積極主動的應對方式;醫院應定時開展針對各個年齡段人群的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和培訓,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使他們能正確應對壓力和負性生活事件,學會合理宣泄情緒,幫助他們有效化解心理危機,減少和防止自殺。
重視自殺預防知識教育,建立心理支持系統。加強自殺預防工作,應從重視自殺預防知識教育、擴展自殺預防知識的獲取途徑做起。通過宣傳和教育,使更多人了解自殺,能夠識別自殺的危險信號,及時制止自殺。自殺多因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引起,這與農民農忙時間較多,集體活動較少,不善于處理家庭及鄰里矛盾,家庭成員或鄰里間缺少交流有關。社區或基層組織應幫助他們及時化解矛盾,有針對性地指導他們改善家庭成員及鄰里關系,使他們盡快從內心沖突中擺脫出來,更好地維護家庭和諧,鄰里融洽。應指導他們遇到難以解決的事情學會及時尋求外界幫助,建立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統,從親戚、朋友那里獲得情感支持和理解,降低壓力事件對個體的消極影響。通過家庭、社區和醫院及時給予心理支持,達到預防和干預自殺的目的。
重視心理護理和心理治療,促進身心康復。自殺行為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心理護理和心理治療在自殺未遂患者的康復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醫護人員應在心理學的背景下,利用語言溝通技巧,與患者積極溝通,給予其表達情緒的機會,尊重理解自殺未遂者的人格和感情,增強對方的信任感,采取適當的方式調節其心理狀態,激發患者求生的欲望,使患者鼓起生活的勇氣,幫助他們順利度過危險期,減少再次自殺的可能性。必要時請心理學專家對他們進行專業的心理評估、干預和治療,促進其身心康復。
加強農藥和藥品管理,控制危險因素。自殺行為的發生與自殺工具的可及性有關。有機磷、敵敵畏、滅鼠劑等各種農藥在我區農村被廣泛使用,它的銷售無嚴格限制,極易購得。而農藥的使用也缺乏相關的管理體制,使農藥成為農村最容易獲得的自殺工具,為自殺提供了很大便利,是自殺的一個危險因素。因此,國家應加強農村地區對于農藥銷售和使用的有效管理。醫院應加強鎮靜劑、安眠藥等藥品的銷售和管理,以控制危險因素,減少自殺的可能性。
總之,自殺是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應該根據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自殺未遂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預,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自殺事件的發生。
[1]周郁秋.護理心理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48.
[2]殷大奎.齊心協力、腳踏實地、全面推進新世紀精神衛生工作——全國第三次精神衛生工作會議報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1):4-8.
[3]Phillips MR,Li XY,Zhang YP.Suicide rates in China,1995-99.Lancet,2002,359(9309):835-840.
[4]李艷蘭,王小桃,胡海青,等.生命價值觀、應對方式與大學生自殺意念關系的研究.中國健康教育,2009,25(10):743- 745.
201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