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文 宋志剛
(山西天脊醫院,潞城 047507)
二氧化碳激光治療皮膚病的臨床體會
秦建文 宋志剛
(山西天脊醫院,潞城 047507)
激光具有能量密度高,方向性強,相干性好,特別是有強烈的光效應、電效應、熱效應、壓力效應和磁效應等,醫療應用范圍遍及眼科、皮膚科、外科、內科、口腔科、婦產科、耳鼻喉科、理療科以及針灸科等。二氧化碳激光具有強的相干性和方向性,為肉眼不可見光,波長10.6μm,為遠紅外線大功率激光,主要用原光束或聚焦后行病變組織的燒灼或切割。各種組織均可吸收二氧化碳激光,無選擇性。在組織中的傳導距離甚短,僅為0.2mm,由于其作用淺表,能量的98%均為靶組織吸收,故對鄰近的組織損傷輕微,安全性極大,這是二氧化碳激光用于治療的最大優點。
我院于1989年將二氧化碳激光應用于臨床治療,20多年來治愈無數患者。本文就我們在使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療皮膚病在適應證選擇、治療方法、并發癥的處理、治療后的反應及注意事項諸方面的體會總結如下。
1.疣類皮膚病:如尖銳濕疣、尋常疣、跖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等,均可選用二氧化碳激光進行燒灼治療。一般可一次治愈,且治療后局部反應小,治愈率高,除部分位于關節部位及功能部位者外,愈后無明顯瘢痕。
2.各種皮膚良性贅生物:如皮脂腺痣、汗管瘤、瞼黃瘤、脂溢性角化癥、皮脂腺瘤、皮膚纖維瘤、神經纖維瘤等,此類疾病多發生于頭面部等暴露部位,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療時,在治療徹底的同時要注重患者美學角度的要求,盡量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以免瘢痕形成,且病變部位有感染時應先控制感染后再行手術,并要注意對眼部的保護。
3.毛細血管擴張性損害:如限局性毛細血管擴張、蜘蛛痣、酒渣鼻早期、化膿性肉芽腫等,均有良好的效果,且一般不留瘢痕。
4.色素性皮膚病:如色素痣、雀斑、雀斑樣痣、口唇黏膜色素斑、文身等。為了確保燒灼治療創面愈合后不瘢痕化,在摸清了創面的修復規律后可合理地重復治療,減少一次治療的深度,從美學角度是提高修復效果的有效方法。
5.癌及癌前損害:對于原位癌及范圍不超過1cm的基底細胞癌和鱗狀上皮癌,二氧化碳激光治療均是最佳選擇,此類疾病治療時一定要達到足夠的范圍和深度。
根據病變部位、損害性質、皮損大小,分別選擇切割、燒灼等方式進行治療。選用激光功率和光斑應先調好。病灶大時選用較大功率及光斑,病變組織快清除干凈時再調至小功率、小光斑。臨床對突出表面明顯或帶蒂的贅生物通常采用大功率切割式治療方法。如皮贅、較大尖銳濕疣、小的神經纖維瘤等。其余大多數二氧化碳激光適應范圍的病變治療多采用燒灼方式進行,如疣類皮膚病、痣、雞眼、小的皮贅、化膿性肉芽腫、限局性毛細血管擴張等易出血皮損,要先將基底部擠壓止血后再進行燒灼。表皮囊腫及粉瘤應選用光束將其囊壁穿通,擠出內容物,再用鑷子夾住囊壁邊緣,緩慢將囊壁拉出,然后燒灼止血。良性皮損在燒灼治療時,其邊緣應略大于其本身1mm左右作為安全邊緣。創面可涂紅霉素軟膏等起到消炎防水的效果。
麻醉方法及選擇:淺表性損害且數量及面積較小時,多采用局部麻醉;對小而很分散的皮損只需短暫治療,可不用麻醉,如扁平疣、蜘蛛痣、淺而小的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等。
1.出血:二氧化碳激光僅能封閉管徑小于0.5mm的血管,如遇出血,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①針對小的出血可用紗布或棉棒壓迫片刻,然后將紗布或棉棒移開,在血液尚未流出的瞬間迅速用激光碳化出血的血管,使之封閉。②出血較多時,可以先用指壓基底部,使創面不出血時再進行二氧化碳激光燒灼。待血管封閉后再將指壓處慢慢放松,如放松過程中還有出血,可重復以上方法止血。③如上述方法無效的較大血管出血,可行血管結扎。
2.有瘢痕體質的病人一般不宜用激光治療。如必須治療,則應在創面愈合后近期局部皮內注射潑尼松龍,每周1次,連續3~5次即可。
3.瞼緣皮損治療時,要將患者眼瞼外翻,用無菌鹽水紗布塊嚴密遮擋眼球,避免誤傷。
4.經不起劇烈疼痛刺激的老弱病殘及癲癇、重癥心臟病、嚴重高血壓等患者,在無局部麻醉等安全措施保障或對麻醉藥品過敏的情況下,盡量不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療。
5.創面處理:燒灼、切割治療的創面一般均不必包扎,要盡量暴露,避免碰撞、擠壓和浸水。創面結痂后要等其自然脫痂,防止人為的過早脫痂,以免形成瘢痕和色素性改變。大面積病灶術后未脫痂前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在炎熱的夏季一般不進行暴露部位皮損處置,其意亦在防止色素斑的形成和繼發性感染而影響療效。
6.患者和工作人員的防護:凡未正式治療前禁止激光器輸出端對準患者及周圍可燃物。眼周圍組織治療時需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工作人員在操作前需佩戴激光專用防護眼鏡,治療中激光束切不可照射于具有強反光面的器械上,防止反射光引起操作者或周圍人員的損傷。注意燒灼氣化煙霧的排吸作用是否有效,防止長期治療煙霧處理不當影響激光操作者的健康。
總之,激光治療速度快、痛苦小、不出血或少出血、不用住院、花費小。醫生和患者共同配合,一定會取得滿意的療效。
201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