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強
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總醫院,山西 太原 030053
腦挫裂傷是臨床上常見的顱腦損傷,其損傷機制復雜,其中以枕部著力對沖性額葉腦挫裂傷較為常見[1]。因早期的腦內血腫不大,臨床癥狀較輕,常表現為精神癥狀或者較輕的意識障礙,較易在臨床工作中被忽視。但這種病情在治療中變化大,進展迅速,常發展為腦疝,來不及手術而危及生命,我們應加以重視。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該類病人34例,現將臨床資料總結后,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3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齡5歲~82歲,平均年齡48.7歲。
1.2 損傷原因 車禍傷13例,墜落傷9例,擊傷 (砸傷)6例,摔傷6例。
1.3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發熱、意識障礙及精神癥狀。其中傷后原發性昏迷7例,傷后繼發性昏迷3例,肢體偏癱者4例,神志呈譫妄狀態者6例。入院時根據GCS評分,3~5分3例,6~8分6例,9~12分11例,13~15分14例。
1.4 輔助檢查 所有患者入院時均行頭顱CT檢查,確診為額葉腦挫裂傷者33例,經MRI明確為腦挫裂傷者1例,其中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者18例,伴有硬膜下血腫9例,伴有硬膜外血腫6例,伴有枕骨骨折者11例。傷后6~8小時內復查頭顱CT,遲發性顱內出血3例,顱內血腫擴大6例,腦挫裂傷水腫區明顯增大者2例。
1.5 治療方法 本組資料中入院后3小時內5例患者意識障礙重,CT示兩側腦室前角受壓明顯,行急診手術治療,3~24小時內手術者12例,24小時后手術者4例,其余為保守治療。手術采用常規冠狀開顱,單側或者雙側去骨瓣減壓,清除血腫及壞死組織等。術后及未手術患者的治療采取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冬眠低溫、止血、抗炎、脫水降顱壓,使用腦保護劑,保護胃粘膜等對癥治療。治療中嚴密觀察患者瞳孔,脈搏等生命體征變化并及時動態復查頭顱CT。
本組患者經半年隨訪,按照格拉斯哥預后評分分級標準 (GOS),恢復良好21例,中殘5例,重殘3例,植物狀態3例,死亡2例。
額葉腦挫裂傷是顱腦損傷中常見的一種損傷,多是對沖傷,額葉所處的位置特殊,前顱窩底凸凹不平,雞冠、前床突、鞍背嗅溝等骨性隆起十分銳利,外傷時由于腦組織的移位與其撞擊而容易受傷;前顱窩、中顱窩、后顱窩、枕骨大孔在解剖上呈梯次排列,而額葉位于前顱窩,其挫裂傷、腦水腫形成的壓力極易沿斜坡下壓致枕骨大孔疝;額葉的后下部毗鄰下丘腦及腦干,內側受大腦鐮、后外側受顱骨內側壁的束縛,壓力較易通過小腦幕切跡縱向傳導至下丘腦及腦干,此縱向力可直接導致小腦扁桃體及延髓疝入枕骨大孔,導致呼吸驟停[2],所以臨床上易形成病情發展似緩而急[3],并且預后差的特點。
筆者認為,額葉腦挫裂傷一經確診,就應對該病情惡化的可能提高警惕,臨床上以“臨床重型”看待[4],采取積極的治療方案,并做好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交代額葉腦挫裂傷的突然性和危險性,避免貽誤手術時機及造成患者家屬的不理解。額葉腦挫裂傷目前尚無統一手術指征,不可完全根據患者腦血腫的大小和中線偏移程度來決定。患者入院后密切觀察意識、瞳孔、脈搏等生命體征,并且動態CT復查,如有意識障礙逐漸加重,血壓升高,瞳孔變化,呼吸脈搏加快,肌張力升高等變化,應考慮到腦疝形成的可能,結合動態復查頭顱CT,確定手術時機。手術開顱應盡量靠近顱底及額極,充分清除血腫和壞死腦組織,避免對大腦正常腦組織的再損傷。部分患者清除壞死腦組織和血腫后,止血徹底,腦壓降低明顯,還可進行骨瓣還納。術后脫水藥物常用甘露醇125ml靜點,每6或8小時一次,脫水藥物停用時應逐漸減量至停藥,不可過快停藥。其次,采用中西藥結合進行腦保護和促醒治療,以及腦脊液置換和高壓氧等治療,均有良好的效果。
總之,額葉腦挫裂傷作為腦部功能區的“啞區”,臨床癥狀輕微,但是病情變化大,預后差,我們應在治療上高度警惕,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動態復查CT,詳細了解腦水腫的情況,放寬手術指證,做好術前準備,一旦病情惡化,果斷手術,以免給患者治療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1]汪文國,陳斌,聶勁林,等.對稱性腦挫裂傷的診斷及治療 (附68例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4,9(5):219-220.
[2]王忠誠.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6.
[3]袁從華,惠小波.額葉腦挫裂傷手術治療48例分析[J].創傷外科雜志,2004,6(2):131.
[4]楊志明,李金恒,尹港峰,等.額葉內側面損傷救治體會[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5,21(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