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君 陳興貴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創傷骨科,寧夏 銀川 750004
關節置換術是用生物相容性與機械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一種類似人體骨關節的假體,來置換嚴重損傷的關節的一種措施。近年來,它與脊柱外科、關節鏡一起,被譽為現代矯形外科的三大里程碑[1]。康復治療是患者術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患者術后不是單純臥床休息,等待組織愈合,而是及時的實施康復護理,幫助患者改善肌肉力量、耐力、功能,使其早日康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
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股骨頸骨折患者67例,男28例,女39例,年齡50~88歲,平均69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42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19例,內固定術6例,通過應用康復訓練程序,均收到較好效果。
2.1 心理康復指導 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目的、方法及功能鍛煉的意義,介紹同病種手術的患者,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護理,進行康復訓練。
2.2 康復訓練指導評估 髖關節及周圍肌力情況,針對性的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使患者預先掌握功能鍛煉的方法。
體位指導 說明術后為防止假體脫位采取正確的體位,訓練引體向上運動,床上排便;指導下肢肌力訓練,如踝關節背伸跖屈、直腿抬高、關節活動訓練;指導其健肢、患肢的足趾、踝關節的充分活動,患肢屈膝屈髖時,髖關屈曲小于45°,避免患髖內收、內旋;教會患者如何在中立位及點地負重,正確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不負重行走等訓練程序。
要按時間順序、分階段、循序漸進,主要包括肌肉訓練,關節活動度,日常生活訓練。
3.1 術后第一周重點是幫助患者擺脫心理上的焦慮緊張,克服疼痛,防止肌肉萎縮,維持關節活動度。體位護理維持術肢的特殊位置,外展中立位 (15-30°)兩腿間置梯行墊,膝下墊一軟墊,患肢足穿防旋鞋,從而防止患肢過度內收外旋。
3.1.1 手術當天在有效鎮痛的前提下,麻醉消失后指導患者開始踝關節的主動背伸跖屈活動,它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是顯著的,是預防靜脈血栓形成的措施之一,指導協助患者做主動和被動的呼吸練習,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生。
3.1.2 術后第一天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肌肉的等長等張收縮訓練,每組20~30次,每天4~5組。股四頭肌訓練—大腿肌肉收縮,膝部下壓,膝關節保持伸直位5秒,放松5秒。腓腸肌訓練—指導患者有規律的進行踝關節的主動背伸跖屈活動,注意保持膝關節的伸直位。股二頭肌訓練—患肢呈中立位,足后跟往下壓,膝關節不能彎曲,保持5秒,放松5秒。臀大肌訓練—收縮5秒,放松5秒。
3.1.3 術后2~5天,繼續第一天的訓練,協助患者在髖關節伸直的狀態下進行患肢的內收外展運動,并進行抗阻內收外展等長肌肉訓練,協助患者開始髖、膝關節的被動運動,屈曲小于90度,給予半臥位,協助床邊坐起,屈髖小于90°。
3.1.4 術后6~7天,進行臥—坐—立轉移訓練。如患者坐起時無心慌、頭暈等不適,允許其站立和行走,護士必須在旁協助,開始指導患者下床站立,借助助行器進行原地踏步訓練,然后在病房內練習行走,每次10分鐘,每天2次,以后逐漸增加。練習行走的過程中,囑患者不要向前彎身超過90°,不要突然轉身或伸手取身后的東西,可用加高的自制坐便器入廁,不要交叉兩腿。
3.2 術后第二周鞏固和提高第一周的訓練成果,直到傷口拆線出院,對準備出院的患者教會如何習慣走路,從有人協助到無人協助的改變。出院時髖臼和股骨頭假體均為骨水泥固定者,可不用助行器,自己行走;若非骨水泥固定者,可用助行器或雙拐行走。
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并發癥嚴重影響著治療效果,因此在康復護理過程中應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4.1 髖關節脫位 常發生在術后即刻搬運過程或術后10~12周內。在臥床時應用梯形墊,足穿防旋鞋,教育患者不要向前彎腰超過90°,術側膝關節的抬高不要超過同側髖關節,膝關節或踝關節不要交叉,臥位及翻身時患肢應保持在外展位,坐位時不要向側方彎腰,同時教會患者適宜的體位轉移方法,助行器及拐杖的正確使用。
4.2 感染髖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率為1%,一旦發生,后果很嚴重。在護理中,要定時監測生命體征,如體溫的變化,及時記錄;觀察切口有無紅腫,患者有無疼痛、全身不適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4.3 深靜脈血栓是髖關節置換術后高危的并發癥,而預防靜脈血栓的發生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常用的有力學預防,如早期抬高下肢、早期活動,穿彈力襪,另外藥物預防,如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藥物的作用。
患者正確更衣 (穿褲時先患側后健側),穿襪 (伸髖屈膝進行),穿鞋 (穿不系鞋帶的),注意合理調節飲食,保證營養避免體重過度增加。交代患者術后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來院復查X線片、關節功能評分和假體周圍骨密度,以后每隔半年復查一次,術后六個月禁止蹺二郎腿,坐矮凳,禁止跑步、跳躍,舉重物,從而保護假體,延長假體壽命。
總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盡管有先進的材料,精湛的手術技術,還要結合及時的術后康復治療,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功能訓練并非操作一臺機器,它是一個規范化、循序性、系統性的康復過程,提高醫護人員的感性認知,必須針對每位患者,在正規訓練的基礎上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充分體現個性化,力爭不同患者獲得自己應有的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復,改善個人生活質量。
[1]骨科康復護理學.寧寧.人民軍醫出版社,北京.2005.
[2]微創小切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的康復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8年5月第43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