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丹 王建紅
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創(chuàng)傷骨科,寧夏 銀川 750004
髖臼骨折是一種負重關節(jié)內的骨折,多數需要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1,2],以求盡可能達到解剖復位和固定,以便早期髖關節(jié)活動和磨造,促進關節(jié)內軟骨愈合,最大限度地恢復髖關節(jié)功能,減少并發(fā)癥.效果滿意,術后患髖功能恢復良好,現將有關護理報告如下。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髖臼骨折60例,其中50例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男41例,女9例;年齡17~60歲,平均34.6歲.車禍傷48例,塌方2例,多發(fā)骨折15例,失血性休克5例,腦外傷3例,坐骨神經損傷3例,并髖關節(jié)后脫位19例,髖關節(jié)中心脫位8例.
骨折分類 骨折按Letournel分類后壁骨折19例,前壁骨折1例,后柱骨折1例,前柱骨折1例,橫性骨折3例,橫性伴后壁骨折19例,后柱伴后 壁1例,,前柱伴前壁1例,前柱伴后柱2例。
手術方法 1前方手術 (髂腹股溝入路);2后方入路(Kocher-langenbeck入路)3前后方聯合入路。當獲得滿意的解剖復位后,選擇合適的髖臼重建鋼板進行牢固的內固定,術后實施了功能鍛煉護理及出院功能鍛煉護理的指導。本組50例患者隨訪時間為4個月到1年,參照美國矮形外科研究評價髖關節(jié)功能方法。優(yōu)41例,良5例,尚可4例。
1.1 入院健康宣教;應主動熱情與患者及家屬接觸,溝通。通過入院介紹使患者及家屬均能盡快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適應醫(yī)院生活,以確保患者以最佳狀態(tài)接受治療。
1.2 搬動輕穩(wěn),給予平臥位,患肢外展30度中立位,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1.3 心理護理 患者髖關節(jié)疼痛,不能下地行走,出現焦慮,擔心心理,作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不必擔心,增強信心,經過手術治療患者可以恢復正常的下地行走。
1.4 保持有效的牽引,指導患者做踝關節(jié)趾屈。背伸活動。預防壓瘡的護理。
1.5 向患者介紹術前應做哪些準備及其必要性,邀請其他患者現身說法,增加患者對醫(yī)生的信任,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積極配合治療。
2.1 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術后監(jiān)測患者的呼吸,脈搏,心率,血壓。觀察傷口滲血情況,注意引流量,引流管有無打折,脫落,堵塞。注意患側肢體有無麻木。
2.2 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做踝關節(jié)的趾屈,背伸活動。第2天指導患者做股四頭肌鍛煉,由被動活動到主動。3天后利用CPM進行髖和膝的被動活動,護理人員托起膝關節(jié)輕抬起,被動屈伸髖和膝45度左右。一周后達到屈髖90°可坐起。術后第4周可用助行器不負重下地行走,術后3個月骨折愈合不需要拐杖可下地行走。
2.3 對有牽引的患者包括皮牽引或骨牽引,將患肢固定在屈髖膝各在30度,每天囑患者主動做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及髕骨的被動活動。
2.4 做好出院指導,患者在手術后4~6周可出院,要求患者應繼續(xù)堅持不懈的功能鍛煉,如果中間停止鍛煉,可能會發(fā)生局部的組織粘連,影響關節(jié)的屈伸活動。并告知復查時間及通信地址,隨時有問題進行咨詢。
通過對手術治療髖臼骨折患者的護理和功能鍛煉指導至康復,首先應減少病人的痛苦,早期復位,減少患部的疼痛,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通過手術可達到解剖復位,患者獲得良好的功能恢復,利于早期的功能鍛煉,避免了畸形造成形體上的欠缺,患者可以早康復,回歸社會。
[1]陳志偉,周玉成,曹盛俊,等.髖臼骨折治療方法的選擇.臨床骨科雜志,2009,(01);13-15.
[2]石成第,郭曉山,髖臼骨折手術治療新進展。實用骨科雜志,2009,(2):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