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2011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八連豐”。據統計局初步統計,201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7121萬噸,比2010年增產2473萬噸,增長4.5%,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全國三大糧食作物總產量超過5億噸,達到51045萬噸。稻谷總產量突破2億噸大關,達到20078萬噸,比去年增產503萬噸,增長2.6%;小麥總產量11792萬噸,比去年增產274萬噸,增長2.4%;玉米總產量19175萬噸,比去年增加1450萬噸,增長8.2%。
糧食產量的增加消除了市場持續了大半年的擔憂,使供需基本面由緊變松,導致糧價整體走出“前高后低”的行情。2011年,國內玉米市場繼續夯實2000元/噸的劃時代價格底部,1~9月份玉米整體繼續向上運行,并創下歷史新高,10月份后價格才發生轉折下行。2011年,國儲拍賣力度減弱,進口玉米進口量加大,玉米相關替代品用量開始不斷攀升。同時,生豬價格屢創新高,飼料消費需求提升,使玉米需求保持良好態勢。
2011年小麥的飼用需求成為新增長點。多年來,我國小麥消費主要以口糧為主。近年來,隨著玉米供需缺口的日益放大,小麥作為其替代品種,飼用消費不斷增長。2011年在玉米強勁行情的拉動下,小麥對玉米的替代程度大幅上升,預計飼用小麥消費達到1350萬噸,大大緩解了玉米的供需緊張狀況。
2011年大豆市場呈現高位回落震蕩整理的行情。歐債危機強行摁下國際商品市場的“牛頭”,大豆等國際大宗商品經歷了沖高回落的走勢。2011年進口大豆的成本價格走勢在上半年一直保持在4180~4720元/噸的區間之內,均價在4484元/噸左右。這一趨勢在三季度開始的時候得到了延續,到了9月份,由于歐債危機影響,資本市場大量資金由商品資產轉換成美元資產,迫使商品價格一瀉千里,大豆單月跌幅高達650元/噸。2011年中國大豆進口量為5264萬噸,比上年減少了216萬噸,這是自2004年以來首次下滑。
2011年的國內豆粕現貨基本呈現“W”雙底走勢。上半年豆粕除了受益于下游養殖行情提振,在6~9月有一波增長之外,其他時間均處于弱勢行情。正常情況下,下半年國內豆粕行情一般會保持較高水平,但歐債危機的升級,遠遠超過基本面的提振,豆粕行情回落成為不爭的事實。從12月份開始,伴隨國家頒布大豆臨時收儲、外盤對南美大豆產區天氣炒作,以及年底春節終端備貨等綜合因素推動下,豆粕價格逐漸筑底企穩回升。通觀全年,豆粕整體走勢較為弱勢,全年價格區間在2830~3350元/噸。
2011年12月份的國內主要飼料原料市場情況如下:
12月份,山東玉米價格小幅波動,部分地區玉米價格小幅走低,玉米小麥價差繼續小幅回落。山東地區玉米小麥價差整體仍然維持在150元/噸以上,飼料企業添加一定數量的小麥,仍然能夠降低成本。12月份,山東地區小麥飼用數量有所下降,但降幅并不明顯。廣東福建地區玉米價格受到飼料企業備貨而小幅攀升,小麥價格平穩偏弱,盡管玉米小麥價差再度拉大到150元/噸左右,但玉米價格走高正反映了飼料企業對玉米的需求量增加,小麥價格偏弱反映了南方地區小麥需求量不足,而制粉企業小麥需求平穩,因而飼料企業小麥需求下降。估計2012年1月份將有10萬噸澳大利亞飼料小麥到港,價格較低。小麥飼用數量較11月份繼續減少,山東地區變化不大,東南沿海地區小麥飼用數量減少較多。
飼用需求方面,添加小麥的飼料企業節前備貨工作也已經進入尾聲,部分地區飼用小麥添加比例正在下降,小麥的飼用需求在1月份或將走軟,不過山東、江蘇等飼料企業較為集中的地區小麥價格仍受到較強支撐。
(一)東北臨儲玉米收購啟動,期現貨市場反應不一 為保護農民利益和生產積極性,國家繼續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自治區實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12月14日,國家糧食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聯合下發《關于2011年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收購等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糧調[2011]207號),安排部署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收儲工作。通知明確,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掛牌收購價格(國標三等質量標準)為:內蒙古、遼寧1.00元/斤,吉林0.99元/斤,黑龍江0.98元/斤,相鄰等級之間差價按每市斤0.02元掌握;收購期限為2011年12月14日至2012年4月30日;收購入庫的玉米為2011年國產新玉米,符合國標等內品質量標準。
自12月9日市場出現臨儲玉米收購傳聞到最終12月19日臨儲收購政策公布以來,大連玉米期貨指數累計上漲48元/噸,吸引部分資金關注,持倉量最高時曾達到83.8萬手。玉米此輪反彈,主要是受到收儲政策的支撐。由于國內形勢不容樂觀,利好影響逐漸被市場消化,大連玉米在多空博弈中重回偏弱格局。
臨時存儲玉米收購對現貨市場的影響不如期貨市場反應快。臨儲玉米收購對現貨市場的影響更多的是體現在信心而非價格上。若按照臨儲標準收購扣水標準為1∶2,而目前吉林省根據本省實際,省政府確定實行超標準玉米水分扣量控制在1∶1.5以內。理論計算,臨儲收購價格仍遠低于當前市場價格,部分地區差價達到200元/噸,即使讓出部分收購費用,也很難在目前價格水平上大規模啟動臨儲收購。臨時存儲玉米收購政策的公布給市場提供了明確的底部空間,且收購價格較去年提高200元/噸。前期市場中彌漫的看跌且不知底部何在的悲觀氣氛一掃而空。因此,企業普遍開始為春節儲備庫存。
(二)產區玉米上市增加,用糧企業春節補庫啟動 12月中旬開始,東北地區、華北黃淮地區普遍天氣晴朗,尤其是河北、山東等地區,結束了近1個月的斷斷續續的陰雨天氣轉晴(11月份阻礙河北、山東等地區玉米上市的主要因素)。臨近春節,農戶賣糧積極性提高,產區迎來季節性售糧高峰。監測顯示,截至11月30日,黑龍江地區農民售糧進度僅在12%左右,吉林地區農民售糧進度僅在10%左右,遼寧地區農民售糧進度在15%左右,而華北黃淮地區農民僅出售不到2成玉米,大量玉米滯留手中。但到12月底,黑龍江地區農民售糧進度已經達到30%左右,吉林地區農民售糧進度達到26%左右,遼寧地區農民售糧進度達到35%~40%(部分交通便利,靠近港口的地區農民售糧進度已經超過50%),華北黃淮地區農民售糧進度也有大幅提高。
農民售糧增加的同時,用糧企業的補庫需求也集中出現。一方面,臨儲政策出臺,給疲軟的市場帶來信心支撐,企業開始有信心準備少量庫存;另一方面,前期普遍保持低庫存的用糧企業面臨春節備貨的局面,因此,12月中旬開始,從廣東等南方地區開始到東北產區再到華北黃淮產區,各地用糧企業陸續展開春節補庫行動。
(三)DDGS市場需求并不旺,企業庫存積壓12月份,國內酒精企業處于價格普遍下跌,其他深加工產品價格也表現低迷,淀粉行業加工虧損持續半年之久,DDGS市場需求并不旺盛,企業庫存積壓。目前山東地區深加工企業生產積極性不足,開工率普遍不高。市場預計,春節之后的消費淡季時間可能較長,關內地區深加工企業開工率低迷可能會維持到2012年5月份。
(四)東北地區玉米價格堅挺,關內地區玉米價格下跌 12月份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同時出現玉米售糧高峰,但玉米價格走勢相異。一方面東北地區玉米價格在港口裝船、加工企業補庫以及臨儲收購的支撐下表現堅挺;另一方面,關內地區供給沖擊的影響則超過了需求的支撐,成為刺激當地市場價格下跌的首要因素。
東北地區玉米價格并未出現太大漲幅,多數地區玉米價格僅上漲20~40元/噸,只有遼寧部分用糧企業較多和靠近港口且交通便利的地區由于售糧進度較快,價格上漲達到80元/噸左右。預計春節之后東北地區玉米市場仍可能存在一定壓力。一方面,東北地區農民進入春節前售糧高峰不僅比去年要晚2周左右,整體售糧進度也要比去年低10%~15%,后期上市壓力較大。另一方面,用糧企業存有看跌預期,補庫較為謹慎。當地用糧企業庫存多在1個月左右,只有極少數企業能達到2個月左右的庫存,相比去年或往年同期水平都顯偏低,深加工企業保持用一天囤一天或一天半的收購量,很少有壓糧的現象。總體看,用糧企業集中備貨結束后,價格可能再次面臨回調,甚至逐漸接近臨儲收購價格標準。
10月份關內玉米上市以來,河北、山東、河南以及安徽等大部分地區一直是陰雨綿綿,玉米上市量一直不大,一直到12月中旬才迎來集中售糧高峰。玉米跨省貿易量也大幅增加,各用糧企業采購貨源充足,山東等關內地區用糧企業玉米掛牌價格普遍下降。截至12月底,濰坊、諸城等地深加工企業玉米掛牌收購價格已經率先下調至2280~2300元/噸,其他地區深加工及飼料養殖企業掛牌價格仍為2350~2360元/噸。關內玉米水分仍然偏高,河北玉米水分普遍為16%~17%,山東玉米水分稍低,總體上不利于企業較長時間的大量存儲,因此用糧企業庫存基本都是為應對春節而確定。關內玉米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大大增加,尤其是春節前后,一旦出現連續雨雪天氣,加工企業上調掛牌收購價格的可能性很大。
(五)12月份美盤玉米價格大幅上漲 美國玉米價格在臨近年關連續走強,截至12月底,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玉米3月合約價格收于646.50美分/蒲式耳,較12月 15日累計上漲63.50美分/蒲式耳,漲幅為10.97%,較11月底上漲38.50美分/蒲式耳。9月份以來農產品期貨價格系統性暴跌,多個農產品價格均現年內低點,市場持續缺少利好消息。南美阿根廷和巴西出現干旱,拉尼娜現象顯現,天氣利好點燃牛市熱情。與往年一樣,炒作阿根廷高溫干燥的天氣并無多大新意,但需要密切關注天氣動向。市場對2012年美國玉米、大豆等農作物耕地爭奪的討論逐漸激烈,美國農場主已經購買種子和化肥以備春播,玉米價格需要更高來促進農民增加種植玉米。截至12月底,CBOT大豆11月期貨合約與玉米12月期貨合約比價下降至2.065,比價仍需繼續降低以擴大玉米面積。玉米價格上漲還受到空頭回補以及年底基金倉位調整的帶動。玉米乙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很可能會保持在燃料乙醇行業的主導地位。美國政府表示由于其他技術仍未符合國會的預期,2012年美國將繼續依賴玉米乙醇來滿足全國再生燃料的需求。美國環境保護局表示,2012年纖維素生物燃料產量預計占再生燃料需求量的比例不足0.1%。因此,即使2011年12月31日美國政府取消45美分/加侖的稅收優惠以及10美分的小型乙醇生產商稅收優惠政策,玉米燃料乙醇對玉米的需求仍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一)2011年我國大豆進口量下降、進口成本大幅提高 海關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2月份我國進口大豆542萬噸,較11月份570萬噸的進口量減少4.9%,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2011年我國大豆進口量為5264萬噸,較上年的5480萬噸減少216萬噸和3.9%,為連續6年增長后首次出現下降。2011年我國大豆進口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國家向市場投放了334萬噸臨時存儲大豆和152萬噸食用植物油,對進口大豆和植物油需求減少;二是2011年前三季度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內外價格持續倒掛,廠商進口大豆積極性降低;三是國內大豆壓榨行業持續11個月虧損,開機率降低,延緩了大豆進口需求和速度。
去年12月份我國進口大豆平均到港價格為531.6美元/噸,折合完稅成本在4000元/噸左右,較11月份到港價格下降了14.24美元/噸,連續第2個月下降。2011年我國進口大豆總額為2983億美元,同比增長18.9%;進口大豆平均到港價格為566.8美元/噸,折合到港完稅成本高達4300元/噸,同比大幅上漲23.7%。匯總數據顯示,2011年1~10月份進口大豆月度到港價格均價維持在550美元/噸以上,直到11月份才跌破該價位。11月份進口大豆到港價格為545.8美元/噸,12月份平均到港價格為531.6美元/噸,折合完稅成本約4000元/噸。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12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將再次出現恢復性增加,預計全年大豆進口量將達到或超過5500萬噸,創歷史最高紀錄。受國際市場大豆價格下跌的影響,2012年我國進口大豆到港成本將明顯下降。
(二)2011年大豆托市收購294萬噸,銷售253萬噸 中儲糧總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儲糧系統在全國26個省區市累計完成政策性糧油收購2487萬噸。其中收購大豆294萬噸、油菜籽337萬噸,收購稻谷654萬噸、玉米1180萬噸、小麥22萬噸。 2011年中儲糧總公司累計競價和定向銷售各類政策性糧食141批次,共3223萬噸,其中稻谷763萬噸、小麥1853萬噸、玉米354萬噸、大豆253萬噸;累計銷售食用油13批次140萬噸。
國家糧食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各類糧食企業收購糧食34730萬噸,同比增加4480萬噸;其中國有糧食企業收購14180萬噸,同比增加830萬噸。全年托市收購糧食380萬噸,托市收購油料340萬噸。2011年采取競家價銷售、定向銷售和邀標銷售等方式,累計銷售成交國家政策性糧食3900萬噸,食用植物油152萬噸。
(三)大豆收購價格整體穩定,收購量有所增加 11月下旬國家糧食局等部門發布通知,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啟動臨時存儲大豆收購,收購價格為國標三等大豆4000元/噸,比去年價格提高200元/噸,收購期限為 2011年 11月 23日至2012年4月30日。監測顯示,國家托市大豆收購政策出臺后,大豆收購價格小幅回升,但農戶惜售心理繼續存在,購銷市場清淡。進入12月份后,中儲糧公司下屬各收購庫點陸續啟動收購工作,大豆收購數量有所增加,尤其是12月中下旬,農戶惜售心理有所減弱,大豆收購量明顯增加。由于油廠按市場價格收購加工大豆繼續處于虧損狀態,收購積極性依然不高。而貿易商收購大豆,銷售給儲備庫,中間利潤也十分微薄。目前東北地區大豆收購主體是中儲糧公司,收購價格整體穩定,黑龍江地區油用大豆收購價格集中于3900~4040元/噸。由于未來幾個月進口到港大豆成本低于4000元/噸,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相比,沒有價格優勢。預計未來一段時期國內油廠及貿易商收購大豆積極性很難改善,臨儲大豆收購庫點將成為國內大豆收購市場的主體,今年東北地區國產大豆可能會再次大量進入國家臨時儲備。
(四)美盤大豆期價震蕩上漲,大豆進口成本提高 12月份美盤大豆期價呈現震蕩上漲走勢。監測顯示,12月1日CBOT 3月合約大豆收盤價為1130.5美分/蒲式耳,到12月30日上漲至1212美分/蒲式耳,全月累計漲幅為7.21%。南美大豆產區天氣干旱,市場預期大豆產量可能低于市場預測是推動大豆期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受美盤大豆期價上漲的影響,12月份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出現上漲。監測顯示,12月30日,1月船期的美國大豆到我國口岸C&F報價為517美元/噸,較11月底的496美元/噸上漲21美元/噸,折合到港完稅成本在3900元/噸左右;4月船期的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對我國的C&F報價分別為520美元/噸和514美元/噸,較11月底分別上漲35美元/噸和30美元/噸,折合到港完稅成本分別為3930元/噸和3880元/噸。目前南美地區陳豆銷售已接近尾聲,我國廠商購買的近月船期進口大豆主要是美國大豆。
隨著南美大豆播種結束,近期市場關注的焦點開始轉向南美地區天氣和大豆生長情況。從目前情況看,12月下旬以來南美地區持續干旱,部分地區大豆生長受到影響,推動國際市場大豆價格上漲。但近日南美地區出現大范圍降雨,旱情得到部分緩解,市場炒作力度有所減弱,美盤大豆期價出現下跌。預計短期內美盤大豆及其產品期價繼續下跌的空間有限,南美地區天氣狀況仍是影響國際市場大豆期、現貨價格走勢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