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康 劉紅艷
(廣東省人民醫院中醫科,廣東 廣州 510080)
緩慢型心律失常,包括竇性心動過緩、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房室傳導阻滯等。目前,西藥對此類心律失常尚無滿意療效,而用中醫藥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有較好的療效。本文觀察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療效。
1.1 研究對象 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緩慢型心律失常病人60例,均符合《實用內科學》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30例,50~79(平均60.2)歲;男22例,女8例。病程1~18(平均7.6)年;對照組30例,47~78(平均59.5)歲;男21例,女9例。病程10個月~18年,平均7.8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無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阿托品0.3 g,每天3次口服,并根據病情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用藥的基礎上加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基本方藥:炙麻黃10 g,炙附子15 g,細辛6 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治療15 d為1療程。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心率、心律變化、臨床癥狀及心電圖改善情況。
1.4 療效標準 參照1979年9月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修訂的《常見心律失常病因嚴重程度及療效制定標準》〔2〕。顯效:心動過緩、病竇竇房阻滯、房室傳導阻滯,心率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有效:心動過緩心率增快20%以上,竇房阻滯發作頻率較原有減少50%以上或減輕Ⅰ度,房室傳導阻滯減輕,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無效:用藥后臨床癥狀、心率及竇房傳導致阻滯、房室傳導阻滯無變化。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
1.6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86.67%,顯效19例,有效16例,無效4例)明顯高于對照組(66.67%,顯效8例,有效12例,無效10例)(P<0.05)。
緩慢型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臟自律性異常或激動傳導障礙引起的病癥,常見于竇性心動過緩,或合并不同程度的房室傳導阻滯及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緩慢型心律失常屬于中醫胸痹、心悸及遲澀結代脈的范疇,皆因心陽不振,氣虛血瘀所致〔3〕,而且大多數伴有脾腎陽虛的證候,故用溫脾腎、助心陽、溫經散寒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有效。麻黃附子細辛湯中麻黃在外發越陽氣,附子在里振奮陽氣,細辛辛溫香竄鼓動腎中真陽之氣,三者共用相得益彰。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麻黃堿可興奮中樞神經系統,提高竇房結功能〔4〕;附子的有效成分是去甲烏藥堿,該藥可能是β受體部分激動劑,主要作用于慢通道而發揮其抗緩慢型心律失常的作用,同時可改善竇房結的自律性,改善竇房、房室的傳導,明顯縮短A-H間期,可使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患者的竇房結恢復時間、竇房結校正恢復時間、竇房傳導時間縮短,竇房結固有心率加速,細辛亦可興奮β受體,提高心率,從根本上改變了心臟的病理狀態,從而使心律恢復正常〔5〕。阿托品主要阻斷M-膽堿受體,能解除迷走神經對心臟的抑制,改善竇房和房室傳導,使心率加快。本研究結果顯示:兩藥聯用,可明顯提高緩慢型心律失常的心率,且安全方便,是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69-71.
2 陳貴廷.最新國內外疾病診療標準〔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1:215-6.
3 封會珍,劉秋英,谷彥紅.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律失常30例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3):85.
4 齊建興.中醫藥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進展〔J〕.河北中醫,2001;23(9):718-20.
5 程曉昱,胡業彬,吳 和,等.心復康對緩慢型心律失常大鼠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6;12(10):7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