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東求 柴良輝
1.湖北省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2.湖北省浠水縣人民醫院,湖北 浠水 438200
尤存隱,清代喉科醫學專家,江蘇無錫人。生卒年不詳。其醫事活動,大約在清康乾 (1662~1795)年間。
尤存隱世代為醫,其祖父尤仲仁,字依之,為明代醫家,尤以喉科聞名遐邇。據干祖望先生《尤氏喉科·前言》校注本中記述:尤仲仁先祖是御史周清外甥,周清曾“替一位蒙冤獄的人平反,此人在感恩之下,贈以十七張喉科外用秘方給周。周死后,由其外甥尤姓者所得,尤即以此業喉科醫。”后傳至孫尤仲仁。
李經緯主編《中醫人物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第21頁“尤仲仁”條述:“嘗得喉科外用秘方十七張,遂本此業喉科。又承家學,益精其技,曾治愈嚴文靖、范屏麓、孫雪窗等人之疾,三人共出資財,于嘉靖 (1522~1566)年間為尤氏補太醫院吏目,醫名日盛。”
尤氏歷代行醫,尤以喉科遠近聞名,明嘉靖以來,至清康乾年間,其醫名,于無錫、常熟、蘇州等地,患者皆聞而往之。尤氏因世代為醫,且專以喉科為業,其臨證經驗積累豐富,醫術益精,并匯集成書,代代相傳,其書內容,不斷得到充實,傳至尤存隱時,其書漸趨完善,并經尤存隱之手,結合平生臨證經驗,終于整理完稿。今傳《尤氏喉科秘傳》(簡稱《尤氏喉科》)即是。據干祖望先生考證,此書成稿,大約在清康熙三十九年至乾隆十五年(1700—1750年)間。干先生依據是,《尤氏喉科秘傳》書中,數次引用《醫通》 (亦名《張氏醫通》,為綜合類著作)。據陳夢賚《中國歷代名醫傳》(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7年1月第1版)中載: 《醫通》乃清代著名醫學家張璐所著,成書于康熙乙亥 (1695)年。
莊樹藩主編《中華古文獻大辭典·醫藥卷》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3月第一版)所載: 《張氏醫通》,清張璐著。十六卷。因“有感于歷代諸家學說各殊,互相辨詰,恒不能一,乃將古今各家之論中不能相一者,皆薈萃折衷,參以己見,并仿照王肯堂《證治準繩》體例編撰,成書于康熙三十四年 (1695)。主要論述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證治。”《醫通》采集歷代著述六十余家,參考醫籍百余種。故此書頗為后世所重。尤氏引用轉述,自在情理之中。再者,陳夢賚與莊樹藩所載《醫通》成書年代一致。由此可見干先生考證,可謂有據可查,因而堪以為信。
尤存隱于尤氏喉科臨證技術之繼承與發展,作了艱辛努力;且于喉科理論亦歷盡辛苦,完成了《尤氏喉科秘傳》整理與完稿。他貢獻于尤氏喉科,其所起作用極其重要。惜因尤存隱無子,其贅婿或族人,將此書稿重價出售他人。其中有當時名醫沈金鰲和陳石泉二位醫家。沈金鰲著《沈氏尊生書》,轉載了尤氏喉科秘傳。陳石泉傳其子陳耕道,陳耕道著《疫痧草》(1801年),書中亦有記載。沈、陳二著,對于尤氏喉科秘傳的保存及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亦使尤氏喉科秘傳,尚可得以查證。尤氏喉科秘傳,未能湮于醫史,幸得沈、陳二著保存之功。而尤存隱對于《尤氏喉科》所費心血,亦未付東流。
由于尤氏喉科為世所重,故秘本一經傳出,諸醫爭相轉抄,后世付梓版本亦多。建國后,1957年上海衛生出版社曾整理出版;1983年5月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采用清·同治六年 (1867年)手抄本為底本,并與1957年上海衛生出版社《尤氏喉科秘本》相互校勘,適當取舍。校注者是當代著名中醫藥學家、南京中醫學院教授干祖望先生。此前干先生,對尤氏喉科曾作專題考證,并撰《尤氏喉科》論文,刊于《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1年第三期,為《尤氏喉科秘傳》的考證、臨床價值的肯定其及其學術思想的發掘,作了大量工作。
本書分為總論、辨證、治法、吹藥、煎劑、制藥秘法、良方、喉癥圖與增補內經拾遺等九章。原書中有“喉癥圖”35幀,因古人制圖較為粗略,干先生校注時因而刪去,故干校本只存八章。其中總論一章,概括了尤氏對喉癥輕重安危的認識。辨證一章,是將喉痹、乳蛾等30多種咽喉病(亦包括口腔病),用各論形式加以闡述。治法一章,主要介紹內治、外治等各種處理方法。吹藥一章,為尤氏家傳秘方。煎劑一章,介紹尤氏所常用內服藥方。制藥秘法一章介紹尤氏多種方藥的制作方法、過程與要求。良方一章,搜集他人若干效方。最后增補內經拾遺一章,是引自與咽喉科有關的古代文獻。全書理、法、方、藥皆備,闡述完整,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語言較之諸醫書,亦有其獨家特點,正如干祖望先生所說:“沒有空泛的理論,內容切合實用。”
尤存隱生平事跡,雖然史料少載,但其于《尤氏喉科秘傳》一書的整理與完稿,為豐富祖國醫學喉科臨證經驗,增添了閃光的一頁,故為后世重之。作為醫家,存濟世救危之心,以著述傳術顯之,則更令人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