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楊國蓉
主題性新聞是指那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報道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巨大成就,以及反映當前社會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的重要新聞和大型戰役性報道.主題性新聞的形式很多:系列(連續)報道、新聞專題、深度報道、特別報道等都應包括在內。
而縣級廣播電視臺辦好對農節目要明確為農服務的宗旨與要求,找準節目定位,以“三貼近”為原則,抓住有意義、主題深刻的事件進行宣傳報道,發揮電視的媒體優勢,做出好聽好看的節目。
筆者認為,縣級電視臺主題報道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尋求突破。
當前中央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發展農村經濟成為國家建設的重點。在中國經濟建設重心轉移的背景下,縣級電視臺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縣級電視臺以服務農村經濟為主旨,在向廣大農民群眾提供精神文化娛樂產品的同時,也把大量關于農村經濟的信息、知識、技術傳播給了農民。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十二五”規劃、民生八大工程,陜南移民搬遷、新農村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等,都與廣大農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和未來發展密切相關,這就為我們重大主題報道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我們在做這些報道的時候,應該非常注意用百姓的角度和眼光去透視重大的命題,從而使我們的報道舉重若輕,使重大主題報道走進尋常人心中,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比如,近年來,我所在的鎮巴電視臺《鎮巴新聞》就圍繞中省市縣大事要聞主動作為,及時跟進,先后開辦了《小故事、大民生》、《身邊的感動》、《輝煌六十年》、《黨旗在我心中》、《民生2011》、《回眸十二五》等一系列緊跟時代主旋的主題報道,重點報道國家新出臺的民生新政策新舉措以及給眾生活帶來的新變化新氣象,在這些報道中,我們通常會從一個普通人的平凡事切入,集納百姓的建議和心聲,真正做到“訪農家事,講農家話,敘農家情”,由此引出大背景、大主題,找準黨政工作與群眾利益需求的結合點,以群眾的視角來報道黨委中心工作,以群眾觀點唱響黨委工作的主旋律,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主題報道體裁重大,內容深刻,真實決定著它的生命力。而重大主題宣傳報道往往是任務重、人員少、時間緊,因此堅持在新聞策劃上下大力氣,避免“走彎路”。筆得所在的鎮巴電視臺在每一個主題報道開設之前,都組織記者編輯對縣上相關行家里手、部門領導和業務骨干進行走訪,邀請專家給報道組講課,力求對主題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力求報道開掘深入、立意高遠,恰入其分,準確無誤。如《鎮巴新聞》在開辦《小故事、大民生》系列報道時,就對發改、教育、城建、農業、衛生、財政等多條戰繞的專業人士進行走訪,聽取他們對國家政策的解讀、對欄目的意見和建議,并選擇12家單位的專業技術骨干作為采訪對象,以權威的視角展現鎮巴的發展和變化,由于報道之前對各項政策吃深看透,策劃周密,整個報道圍繞中心,寬領域、多視角、立體化地展開,深入淺出地詮釋了“鎮巴民生大發展,人民群眾得實惠”這一主題,群眾反響良好。
一個是表現形式上要“活”。在互聯網時代,傳統電視新聞策劃重大主題報道時,越來越強調由“傳者本位”向“受眾本位”轉移,在重大主題的宣傳報道中,我們遵循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規律,有效設計載體,搭建平臺,與網絡等新媒體聯動,及時廣泛吸引觀眾點題、撰文,多方提出和分析問題,來提升報道的傳播效果。在這方面,鎮巴電視臺在日常新聞欄目、專題節目、大型新聞行動中,通過開通游飛字幕、官方網頁和微博,廣納雅言,博采眾言,一部分新聞線索、觀眾評論通過網臺互動得以實現,在對白血病患者賀德寶的報道中,我們采取與幾個家電公司聯合募捐的方式,把提前制作的主題宣傳片,放在人口聚集的地區滾動播出,吸引了不少群眾參與,隨后,我們跟蹤報道,持續關注他的病情,并在電視上開通互動欄目,擴大了社會影響。這些做法不僅使電視新聞報道與網絡輿情產生良性互動,在展現電視臺開放、包容、現代的形象同時還提升了收視率。
其次,運用電視手段要“活”,這是對主題報道的錦上添花,我們在做《災后一年看變化》主題報道時,為真實反映2010年“7.24”洪災后鎮巴各鎮變化,就主要采用了記者(主持人)出鏡、非編圖表、記者感言,群眾心語等形式,深化了主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報道的權威性和可看度,節目更加突現出厚重感。
“細節決定成敗”,電視新聞亦如此。主題報道雖是大主題,大體裁,但往往細枝末節恰好是新聞中最微小、最生動、最傳神、最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事實,用高爾基的話來說就是“細小而又有代表性的事情”。電視新聞細節是為主題服務的,圍繞主題又能突出表現主題,細節的作用是其他畫面以及任何生動的解說都無法代替的。用好細節,不僅能更好地實現以鏡頭說話,還能大大豐富鏡頭語言,使電視新聞變得更有活力、更有靈氣、更有深度。主題報道細節包含在新聞的各要素中,可以通過畫面、解說、現場同期聲、音響、字幕等因素來表現。我們臺在做鎮巴籍獨臂挑夫何天武在華山掙錢養家的主題報道時,就充分抓住他“拐棍拄地”、“單手抓鏈”、“小腿顫抖”、“額頭大汗”、“表情從容”等許多細節,充分展現了一位身殘志堅、樂觀自信、壓不垮推不倒的鐵錚錚巴山漢子形象,節目播出后不但在社會上引起震撼,而且該報道在當年全省新聞評獎中還獲得了三等獎,這就是細節的魅力和作用。
總之,主題報道是新聞媒體在多元社會意識中發揮主導、引領作用,實現輿論引導的重要手段。經過多年的不懈追求,各大傳統主流媒體的主題報道正在逐漸適應媒介爭奪加劇的大環境,發生許多積極的變化。因主題報道內容涉及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政策性、引導性強。但它同時也面臨著規定動作多、局限性大,持續時間長、主題單一、信息重復等問題,容易造成受眾視覺疲勞。只有不斷創新報道理念和形式,找準薄弱、突破瓶頸,才能保證縣級電視臺主流媒體地位不動搖,輿論引導能力和水平不動搖。
[1] 胡智鋒.創新重大主題報道推進電視新聞改革.《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7).
[2] 劉永霞.論電視主題性報道的多維視角對主流化效果的影響 .《新聞界》.2008(2).
[3] 李桂東.淺談縣級廣播電視臺如何做好對農節目.《大眾文藝》. 2011(16).
[4] 修曉娟.主題性新聞的缺失和對策.《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4).
[5] 張小軍.主題報道創新和改革任重而道遠.《聲屏世界》.2011(12).
(陜西省鎮巴縣廣播電視臺,陜西漢中 723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