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魯 黎
數字出版時代的大學出版社的角色定位和編輯人才能力的思考
文丨魯 黎
數字出版作為一種時尚、潮流,是出版行業的發展的重點,也是大勢所趨,但是在數字出版的時代,作為傳統出版機構的出版社又處于什么位置,編輯人員又應該提高自身的哪些方面的能力呢?本文就主要從這些方面做相應的探討。
數字出版; 大學出版社; 編輯
近年來,“數字出版”已漸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潮流、一種出版業發展的方向,那么傳統的出版社、編輯的定位和工作職責隨著這種發展就必須進行調整,對編輯的工作能力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
數字化出版以其低成本、信息改版或更新方便、發行快捷等優點,越來越多地受到出版社和讀者的喜愛。特別是今年來的以計算機網絡為平臺的數字出版物(比如發展得如火如荼的網路文學板塊)。
我們可以很方便的運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將各種傳統的聲音、影像、圖片、文檔等信息以數字形式存入信息庫中,(我們姑且可以先將這種保存在數據庫中的單個信息稱之為信息單元),然后根據市場需要在數據庫中篩選所需要的信息單元,然后再通過專業的編輯人員對信息進行篩選、整合等再加工、出版。
早在2006年的“十一五”中,國家就已經提出了我國新聞出版發展的一個重點就是“數字出版”,而在之后至今的幾年,數字出版的發展速度更是基本上達到了每年50%左右的增幅,這個增幅已經遠遠超過全球數字出版的增幅33%,到2011年底我國的數字出版的產值就已經突破了1000億元的大關。
在此大形勢下傳統出版社、雜志社和相關的出版機構都必須調整自己的工作重點和發展方向、定位以適應新的數字出版的需求。
那么在數字出版業迅速發展的現在,我們大學出版社又扮演著什么角色?怎么樣才能夠在傳統出版世界中突圍而出在數字出版的市場中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數字出版”還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不過我們一般將非傳統的(即非紙質出版印刷物)出版稱之為數字出版,如:各大數字圖書館、手持閱讀器包含手機、電子書、多媒體光盤、文學網站、博客等。
那么我們大學出版社要在傳統出版機構中突圍而出,在數字出版的前沿站穩腳跟,我認為須從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高等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各種高級知識分子和高級技能型人才,那么作為高校出版社的我們理所應當的就肩負著傳史誦教弘學之重任。為高校的教學服務,為整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服務。所以,我們大學出版社在進入數字出版領域的時候,也必然高舉“學術化”這一旗幟,這既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也是我們的特色和核心競爭力。只有堅持這一點,在經濟利益和社會使命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發掘自身的優勢,我們才能走出一條有別于地方出版社和其他出版機構的經營之路,讓我們在今后的出版世界中站穩腳跟。
沒有自己的特色、不能樹立自己的品牌,我們就必然難以適應現今飛速發展的出版市場,出版社也就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那么我們怎么樹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呢?
學校是即我們最寶貴的資源。面對異常激烈的競爭,大學出版社必須充分依托自己學校的品牌,利用好自己專業和學科的優勢,樹立自己的品牌優勢,走特色和專業化的道路,樹立自己的專業和學術權威。
從近年來的各種統計數據看,傳統的出版物的市場份額確有相當程度的削減,各種非傳統的數字出版產品越來越多,而且發展的勢頭非常強勁。當然我們也要客觀的認識這一現象,這并非意味著像部分媒體宣揚的“紙質出版物即將消亡”的論調,而是出版行業產品和流程細分:因為新技術的出現、發展和應用而出現的一個新的分支。必須進一步的加強與各個數字圖書館、閱讀器開發商、網絡出版商之間的合作,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利用數字圖書館、閱讀器開發商、網絡出版商的技術和渠道等方面的力量,在數字出版的今天鞏固自己在傳統市場的份額,拓展在數字領域的影響,在別人還在迷茫的時候就建立并鞏固自己的出版帝國的版圖。
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 數字出版的發展需要的是包括編輯、數字技術人才、懂得網絡運營和網絡營銷的發行人員以及按需出版的印刷技術人員來共同推動。因此,為了適應新的形勢的需要,滿足數字出版的需求,我們需要注意一下幾方面。
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學習,成為合格的數字編輯出版人。除了要具備傳統出版、編輯能力外,還必須有敏銳的嗅覺和洞察力、創新的思維模式、熟練的網絡編輯及其信息檢索能力。只有這樣既掌握了豐富的從業經驗和專業知識又具備相當的網絡和媒體技術的編輯才能真正成為出版業的高級人才。
越來越多的人都意識到一個新的問題:出版物數字化衍生后的數字出版物的版權歸屬矛盾日益突出,如果處理不好就必然對出版行業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我們就必須加強學習,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外,對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學習也要加強,必須處理好出版社、作者、數字出版商、甚至閱讀器生產商之間的權屬和利益關系,這樣既避免了各種權益爭斗糾紛,也可以讓出版社能夠有一個正常、健康的發展的空間。
高校作為國家教育、科研的最前沿陣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和學術成果產生,但是這其中也有優劣,那么如何取舍呢?這就需要作為編輯的我們有相當的鑒別能力,從成千上萬的內容種篩選處真正有價值的作品進行出版。也正是因為有了我們的工作,有相當一部分的科研成果得到了推廣和傳播,從而得到了從理論到應用的轉化。
各個出版機構和出版社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從選題策劃、編輯、印刷、發行等各個階段都有著自己的一套相當完善的運作和管理模式,而相應的從業人員也都已經習慣了這些方式。也正是因為如此,如果我們要適應數字出版的發展,就必須改變和突破這些就習慣,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的理論、新的方法、形成新的觀念,以適應發展的需要。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進步,出版行業也因為新技術的出現而出現矛盾:新形勢給我們帶來不斷驚喜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困惑和難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人才的匱乏,特別是熟練掌握數字出版技術的新型編輯人才和管理人才。這就給出版機構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具備掌握數字技術的出版人和管理人員。但新的問題就是,現在多數掌握一定數字技術的人員多數不具備出版編輯的技能,而且培養專業出版人才需要的時間是相當長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對出版社的編輯人員進行培訓,提高編輯人員的數字技術掌握水平。
在數字出版環境下,很多東西都還還處于摸索階段,有待學習,不過不管怎么變化,版權問題都始終是出版、發行的一個重點問題。作為編輯必須加強學習,提高版權保護意識。這就要求我們的應該具有防止各種形式的網絡侵權行為的技術能力。編輯必須妥善地解決好版權問題,數字出版才能更健康有序地發展,傳統出版的結合也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作為大學出版社,我們肩負著傳承文化的重任,那么我們自己也應該在相應的領域內要有所建樹。既要努力學習國外的先進的經驗,又要在摸索中提煉到理論的高度。而目前大多數出版社的編輯人員都是埋頭苦干,而疏于理論方面的學習和研究,這對我國的數字出版的長遠發展非常不利,因此必須加強相關的學習和培訓。
10.19483/j.cnki.11-4653/n.2012.16.080
(重慶大學出版社,重慶 4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