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彭雨蒙
普通電視觀眾在看完一條3分鐘的電視新聞后,基于一種視聽時長的判斷,也許會從直觀感受上認為這已經是一條對應文稿篇幅較長的新聞了。實際上我們可以粗略地計算一下,按照播音員的一般語速1秒5個字來計算,3分鐘的新聞對應180秒,換算成文字稿也僅有900字而已,這相較于紙媒的一篇數千字的深度報道來說已可謂是“惜字如金”。
之所以做這樣一個比較,是為了表明同樣選題的報道,也許在報紙或網絡上可以用大篇幅甚至大版面的文字來支撐,但電視新聞圄于時間和節目形態的限制,往往在組織稿件時力爭刪繁就簡,使得無論是導語、正文還是同期聲都表現出短小精悍的特點。
而從內容上來看,經濟新聞又是一種關乎國計民生,與黎民百姓、千家萬戶的物質文化生活緊密相連的重要而具有一定深度的新聞類別,那么如何才能使經濟新聞在電視的平臺上實現“深入淺出”地傳播?換言之,怎樣才能以淺白而又有效的電視語言來承載電視經濟新聞的最大信息容量,從而使看起來專業、枯燥的經濟新聞在電視上得到生動性和趣味化的呈現呢?
古話說的好,“秧好一半谷,題好一半文”。出彩的標題對于一則新聞來說,就像一本書的封面一樣至關重要:漂亮的封面能夠吸引人們在書架前駐足,翻開封面去領略書中的智慧,而精彩的標題則能夠一下子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并且以高度濃縮的“一句話新聞”的形式提示即將播出的內容。而由于經濟新聞涉及的內容常常是金融、財經、產經、科技、宏觀政策等較為專業的方面,在制作標題時更要注意簡練,擅用修辭,不拘一格,且不能遺失最重要的信息要素。
例如,在今年4月,新紅旗轎車亮相時,央視的一則背景新聞的題目是“獨家揭秘:紅旗轎車的前世今生”,而另一條關于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的背景新聞標題是“‘981’針對南海海況‘量身定做’”,這兩個標題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因此,即使一些經濟新聞的內容是常規甚至枯燥的,但在標題的制作上也可以運用修辭來增添生動和文采。再如,《新聞聯播》的一則典型人物報道名為“‘三高’試驗隊:國產發動機的青春動力”,講述的是山東濰柴集團有一群平均年齡只有27歲的年輕人,他們常年奔波在高溫、高寒和高原地區,進行科研攻關、采集數據,為國產發動機趕超世界先進揮灑青春和熱血。因此,標題中的“青春動力”可謂運用了一語雙關的修辭手法,并且與新聞導語的內容相呼應。另一方面,標題要凝練,如一條介紹中石油的新技術的新聞,這項技術的全名為“煤層氣水平井遠距離穿針鉆井技術”,該記者手頭光是介紹這項技術的背景材料都有三四頁紙,那么經過不斷推敲,最終定稿的標題為“中石油:創新煤層氣開采技術領先國際”,可見題目對于原技術進行了貼切的概括,但是又沒有省略技術的核心,即煤層氣開采,“領先國際”的表述雖然簡單,卻充分表明了該技術在國際上所處的地位,突出了這則新聞的關鍵點。因此,對于這一類信息量較大、內容較生僻的報道的標題,要充分練就提綱挈領、精簡概括的本領,當然,這離不開記者多年的行業積累和知識積淀。
相比社會新聞,大多數觀眾可能會認為經濟新聞干巴巴:要么就是晦澀的專業術語,要么就是同比、環比增長或降低的百分點的數字,常常讓人云里霧里,內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由此可見,經濟新聞如何能讓普通受眾“看得懂”,并且覺得“好看”“樂意看”尤為關鍵。而電視經濟新聞,出于電視媒體在視聽上轉瞬即逝的特點,語言上更應該突出通俗樸實,甚至是“下里巴人”的特點,才能使經濟新聞得以“深入淺出”。
首先,妙用打比方,化艱澀為形象。在前期采訪的時候,就要學會多問幾個“相當于”。因為電視新聞稿件不同于報紙新聞稿件的一個特點是,采訪的內容可能以同期聲、現場聲的形式出現在稿件中。那么同期聲,其實是借受訪人之口來通俗表達的最自然的一個部分。在采訪的時候,有意識地以引導的方式多追問受訪者幾個“相當于”,得到的同期聲就可能是較為生動和具體的。例如,在筆者采訪一家民營能源公司時,該公司董事局主席向我們介紹其硅基薄膜太陽能板的發電能力,他給出了300萬千瓦這么一個概念,那么筆者便會進一步提問,這相當于是給多少戶家庭供電多長時間。因此,在最后成形的采訪中,該董事局受訪的同期聲為“每年生產300萬千瓦的太陽能發電(能力),就是每年可以為一個一千萬人口的城市提供全部的生活用電。”比僅有前半句這樣單一的表達要可知可感的多。同樣地,在寫稿的時候,也要有這種打比方的意識。如一則關于中國國際自行車展的新聞,其中有一句“這款采用納米碳纖維技術的新車,全重只有5公斤,一根手指就能抬起來”,我們知道5公斤確實不重,但是說它一根手指頭就能抬起來不是更加形象且具有畫面感嗎?
其次,橫向作比較,把數字變得更直觀。例如,在有關于電信日的一則介紹4G體驗的新聞中,正文里有一句“筆記本電腦只要插上4G上網卡就可以上網了,4G的最高下載速度可以達到100多兆比特,是3G最高速度的3到4倍。”雖然,這里有具體的100多兆比特這個數值來體現4G下載速度之快,但是抽象的數字畢竟不如用戶的體驗來的真切,因此,與3G這更為人所知的下載情況做橫向比較,一個3到4倍的概念,比單單一個“快”字更有說服力。
總之,無論是打比方還是作比較,思路有很多,但大的方向,無外乎是拿新鮮的和傳統的比,把陌生的和熟知的比。
在電視新聞中,畫面語言是電視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視聽兼備的電視通常更善于用畫面語言表現形象、動態的事物,但對一些抽象的政策理論、統計數據、心理活動等難以拍攝到的畫面缺乏足夠的表現力。而這一特點在電視經濟新聞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我們不僅要用解說詞補充畫面之不足,有時還應該通過動畫,字幕、圖表和照片等形象化的材料去表現。例如,筆者在對一則網購差評風波的新聞進行后期剪輯時,由于采訪到的當事人只能口述過去的事件,沒有對應的表現故事性的拍攝畫面,因此粗編時,整個新聞基本上都用的是與網購、上網有關的空鏡頭,顯得尤為單調和乏味。為了彌補這一不足,筆者找到美工人員制作了一些簡單的動畫,并且在網絡上搜集到了許多相關的漫畫,穿插在新聞里。如此,畫面語言的豐富,大大提升了新聞內容的故事性和生動性,讓人賞心悅目,也達到了重要經濟題材“深入淺出”的電視傳播效果。
總而言之,電視,作為一種聲畫結合的傳統新聞載體,是經濟報道的重要傳播渠道。只有在經濟報道的專業性與電視語言的通俗性之間找到一個最契合的結合點,才能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當然,電視語言的表現藝術不僅僅局限于標題、文稿、畫面等方面,它的運用千變萬化,也絕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加以概括的,在實踐中,我們應該根據所報道的對象,合理靈活協調文字、鏡頭、光影、圖表、特技等元素。老話說,電視新聞是合作的藝術。這不僅是各方面人員之間要默契配合,同時也是強調各類電視元素應有機結合。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武漢 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