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澤 王璐
湖北省蔬菜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包玉澤 王璐
特約欄目主持:李崇光
男,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與崗位科學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湖北省跨世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教育部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獲得者。主持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軟科學、農業部軟科學及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出版《農產品比較優勢與對外貿易整合》專著及國家規劃教材《農產品營銷學》等多部;發表論文70多篇。先后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導讀:湖北省蔬菜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但也存在不少問題,諸如發展速度落后于先進省份,基礎設施差、抵御災害能力弱,產業化程度和產業內涵發展不足,大中城市自給能力不足,產品安全、質量水平有待提高等。建議優化布局,保持總產量適度增長;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深化產業化經營,提高市場競爭力;貫徹落實菜籃子相關政策,提高大中城市自給能力;完善標準化體系和質量保障體系,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蔬菜產業總體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態勢,已經從昔日的“家庭菜園”逐步發展成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保供、增收、促就業和平衡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地位日益突出。近年來,國家高度關注蔬菜產業的發展,2010年國家啟動了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工作,開始啟動實施新的《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全國蔬菜產業將會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蔬菜產業的發展,2010年9月1日,在全國率先召開的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會議上,提出要將湖北建成全國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和菜園子。之后,湖北省先后出臺了《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鄂政發[2010] 57號)、《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安全有效供給的通知》(鄂政發 [2010]68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分解全省菜地最低保有量的通知》(鄂政辦函[2010]137號)和省人民政府令第146號等,全力支持做大做強湖北蔬菜產業。面對全國蔬菜產業發展的歷史機遇,要把湖北打造成為全國優質蔬菜生產基地,形成北有山東、南有海南、中有湖北的全國蔬菜生產流通大格局,就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更有力的舉措,審視、思考、研究、謀劃蔬菜產業的各項工作,努力開拓新的工作局面,全面推進湖北蔬菜產業的發展。
湖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水、氣資源豐富,地形地貌多樣,海拔高度懸殊,是理想的蔬菜生產基地;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水陸交通便捷,是全國南來北往、承東接西的蔬菜集散地。適宜的自然條件、便利的流通環境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推動湖北蔬菜產業的穩步發展。據統計,湖北省蔬菜播種面積從1990年的37.3萬hm2增長到2010年的109.6萬hm2,增長了193.8%,蔬菜產量從976萬t增長到2010年的3 067萬t,增長了215.2%。蔬菜產業已成為湖北農業的支柱產業,在湖北種植業的優化調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增加就業、滿足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全國蔬菜產業的競爭格局中,湖北充分發揮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優勢,經過多輪的市場選擇和技術積淀已逐步形成自身優勢,形成基本合理的區域布局,并在國內蔬菜市場競爭中具有特色鮮明的競爭優勢。發揮本地秋冬氣候涼爽優勢,喜冷涼露地越冬菜種植規模逐年擴大;利用鄂西山區夏秋高山天然冷涼氣候發展高山蔬菜方興未艾;基于夏季水熱資源優勢的水生蔬菜發展在全國獨樹一幟;不與糧爭地的食用菌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目前,已基本形成結構合理、品種多樣、特色突出、帶動性強的六大特色生產基地,即以武漢為中心的武漢城市圈城郊蔬菜生產基地,以長陽、利川為代表的鄂西北高山蔬菜基地,以蔡甸、漢川、洪湖為代表的水生蔬菜基地,以潛江、蔡甸、石首為代表的西甜瓜生產基地,以隨州、房縣、遠安為代表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和以恩施、建始為代表的魔芋生產基地。
湖北蔬菜產業在發展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優化品種布局、發展規模種植,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第一,發展出一批蔬菜龍頭企業,依靠其龍頭帶動作用,將生產、加工和銷售有機結合,實現了一體化經營,推動了蔬菜產業的發展。如嘉魚縣重點依托嘉魚山綠、咸寧國美、韓國世天、嘉臺雙美等蔬菜加工龍頭企業,以綠色蔬菜為賣點,打造66.7萬hm2無公害蔬菜基地,迅速擴大蔬菜生產規模。
第二,種植大戶、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菜農單家獨戶的分散經營與大市場的矛盾。如嘉魚縣富德蔬菜專業合作社成立以后,帶動當地農民主栽苦瓜,統一采購種子、農藥、肥料,統一收購、銷售,為入社農民提供信息技術服務,免除了菜農的后顧之憂。2011年嘉魚主產的大白菜、甘藍等價格大跌,而該合作社選種的苦瓜幫助農民成功規避了市場風險。
第三,蔬菜品牌建設初見成效。打造“武當紅”品牌,帶動十堰市發展蔬菜加工原料基地;打造“大山鼎”品牌,通過項目實施,使蔬菜生產規模迅速擴大,蔬菜生產、加工、出口取得了較好的綜合效益;打造“仙洪”水生蔬菜品牌,建設3.3萬hm2水生蔬菜基地。既向市場展示了湖北蔬菜的形象,又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加快蔬菜產業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步伐。
第四,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湖北全省蔬菜“一村一品”、“一鄉一品”越來越多,如新洲的豇豆村、漢川的黃瓜村、云夢的藜蒿村、小板的番茄村以及天門張港鎮的花菜特色鎮、荊門的胡集大白菜、拾橋空心菜、李市藜蒿、錢場西瓜特色村鎮等,專業化程度不斷深入。
第五,產業鏈不斷延伸,提高了蔬菜產業綜合效益。湖北省將培植和發展龍頭企業作為產業發展重點,形成了企業帶基地,企業連市場的良好發展態勢,通過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道路,推動龍頭企業與基地互動性發展,延長和拓寬了蔬菜產業鏈,提高了產業綜合效益。
武漢皇經堂、舵落口、白沙洲,鄂州蟠龍,宜昌金橋,黃石天橋等批發市場占地規模大,年交易量都在100萬t以上,成為湖北省蔬菜外銷的窗口。全省已初步形成蔬菜批發、集市貿易、個體運銷、直銷配送、網上交易等多層次的蔬菜市場體系。
湖北以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為重點,加大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不斷完善蔬菜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已建立健全蔬菜生產投入品監管和安全使用制度,加大蔬菜質量安全檢測力度,確保了市場銷售蔬菜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蔬菜檢測合格率逐年穩步提升,2010年平均達到95%以上,比2005年提高3~4個百分點。云夢縣被評為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先進縣,嘉魚縣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達標縣、被國家標準委列為全國農業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示范區。
近年來,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迅速,重要省份和毗鄰地區的蔬菜基地都有了快速增長,相對而言,湖北的基地規模發展速度慢于先進省份與部分毗鄰地區。據統計,2000-2010年,湖北蔬菜播種面積的增幅為5.4%,低于海南的44.1%、河南的43.3%、湖南的57.3%、安徽的43.5%、重慶的85.5%,也低于全國平均的24.7%;湖北蔬菜總產量的增幅為15.2%,低于海南的65.6%、河南的66.4%、湖南的75.5%、安徽的47.5%、重慶的63.3%,也低于全國平均的53.5%。
經過多年的建設,湖北蔬菜產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裝備已有明顯改善,但仍有一些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排灌設施不健全,材質良莠不齊,極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由于蔬菜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水平的滯后,湖北蔬菜產品的季節性、結構性價格波動幅度趨大。在全國35個省會及副省級以上城市中,武漢市蔬菜總產量僅次于山東省濟南市,居第2位,但該市蔬菜設施栽培仍以竹架中小棚為主,鋼架大棚所占比例尚不及5%,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設施化水平和抗災減災能力,已成為當前武漢市蔬菜基地建設的首要任務。
第一,蔬菜種苗發展滯后,不能滿足產業需求。湖北省蔬菜年播種面積120萬hm2左右,年需近3萬t蔬菜良種,但本省自給率不足30%,缺口大。另外,湖北蔬菜主產區集約化育苗設施數量少,水平低,運行成本高,蔬菜生產育苗仍以千家萬戶分散育苗為主,棚室內溫度低,菜苗長勢弱,易遭受災害影響,新品種推廣應用速度慢,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湖北蔬菜產業的良性發展。
第二,龍頭企業與合作社數量不多、實力不強、帶動作用有限。湖北省規模大且帶動力強的蔬菜龍頭企業不多,蔬菜合作組織少而小,蔬菜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產業鏈不長。
第三,流通體系不夠健全,物暢其流問題亟待解決。湖北蔬菜產業體系不夠完善,缺乏蔬菜產地批發市場,蔬菜貯運冷鏈建設缺少投入,流通中間環節多,運輸途中蔬菜損耗達20%以上,造成賣菜難和買菜難的現象并存。
第四,出口份額小。擴大蔬菜出口可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增加國家外匯收入,并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湖北省雖為蔬菜生產大省,但出口蔬菜量僅為1.4萬t,是山東省(55萬t)的1/40,位居全國第15位。
近年來,工業和城市用地劇增,菜地面積不斷減少,加之生產成本的上升,湖北大中城市蔬菜的供給從以農區為輔變為以農區為主,近郊蔬菜播種面積持續下降。蔬菜生產從“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封閉格局轉變為“一地生產、全國銷售”的開放式格局,有利于發揮各產地的比較優勢,提高了專業化生產水平,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但高度集中生產不利于風險的分散,局部的嚴重自然災害、病蟲害等會重創集中生產的蔬菜產區,進而影響大中城市蔬菜供應,加大蔬菜價格的波動幅度。
在蔬菜安全生產方面,湖北尤其是武漢市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大力推行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市場上存在優質難優價現象,無公害蔬菜的經濟效益優勢難以顯現;同時,在病蟲害防治方面,多數菜農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及生物防治的觀念淡薄,違禁農藥在一些菜區大量使用,造成蔬菜田一次污染,而一些灌溉條件較差的菜區,用污水灌溉,污水洗菜等又造成蔬菜的二次污染。
目前,雖然全國蔬菜產業的生產總量較大,但未來仍可能在2個方面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一是種植面積的增長,應該以大中城市郊區蔬菜生產面積增長、非耕地發展蔬菜生產的面積增長為主,穩定主要農區蔬菜生產面積;二是單產水平和品質的增長,要提高蔬菜生產中的機械化水平、降低人工投入及成本,進一步推進蔬菜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和蔬菜商品化處理、品牌化經營,走集約型發展道路,提高蔬菜生產效益。對于湖北省來說,要充分利用各地自然優勢,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建設一批高標準的高山蔬菜、水生蔬菜、露地越冬蔬菜、食用菌規模化生產基地,突破性新增和發展設施蔬菜,每年適度增大基地規模,提高蔬菜產能,應對菜地征占的剛性減少和居民消費的剛性增加。
當前,我國蔬菜產業發生了深刻變化,各省也都紛紛出臺政策,加大對蔬菜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山東省2010年提出了蔬菜產業未來5年的振興規劃,提出2015年國內市場占有率要穩定在20%左右,并新增蔬菜產業扶持資金5 000萬元;重慶市財政2011年要整合落實蔬菜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億元,支持蔬菜產業發展;河北、北京、上海、天津、寧夏、廣東等省市也紛紛安排資金、出臺扶持政策,支持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湖北蔬菜產業經過近些年來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激烈的區域競爭,湖北要在認識上高度重視蔬菜產業的發展,通過更大政策扶持力度來推動蔬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要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菜田的基礎設施條件,應完善重點蔬菜基地的水、電、路、溝渠、產地批發市場、集約化育苗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大棚設施、滴灌噴灌等設施的建設,提高基地綜合生產能力和應對災害的能力。同時,要加強組織領導,理順管理體制,健全工作機構,協調和指導產業健康發展。在蔬菜主產區,要把產業發展列入當地政府績效考核內容。另外,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制定支持產業加快發展的措施和辦法,加強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動產業進一步發展。
遴選一批蔬菜產業化龍頭企業并將其重點培育,著力打造一批加工能力強、生產工藝先進的農業龍頭企業,提高企業科技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以帶動全省蔬菜標準化生產、品牌化創建和產業化經營;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專業合作組織加快發展,因地制宜地推廣 “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運作模式,鼓勵農民參加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協會,提高農民社會化組織程度;加快現有批發市場升級改造步伐,完善配套設施,規范市場管理,增強服務功能;強化產銷銜接,鼓勵農貿市場、連鎖超市與蔬菜加工、流通企業和生產基地實行對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運營成本;充分運用先進的信息手段,搭建市場信息平臺,搞好信息服務;加快品牌創建步伐,提高市場競爭能力,鞏固老品牌,創建新品牌,打造知名品牌。鼓勵蔬菜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進行品牌的申請認證。
要制定和貫徹執行對蔬菜生產基地嚴格的保護制度,保持菜田的相對穩定。嚴格執行“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的征收制度,建立菜田占補平衡和生產能力保護機制,保護大中城市市郊常年設施菜田有完善的基礎條件、先進的設施裝備、較強的抗災能力和標準化的生產水平。
要從全省蔬菜產業發展的高度完善大中城市“菜籃子”工程的跨區域規劃。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將農區納入大中城市“菜籃子”建設規劃。在完善農區菜籃子建設的同時,重點加強對大中城市近郊、遠郊蔬菜基地的建設,特別是大中城市周邊設施建設,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抗災能力和均衡供應能力。大中城市周邊應重點發展不宜長距離運輸的葉菜等速生菜,充分發揮設施蔬菜提早和延遲供應市場的功能,提高蔬菜種植收益,適當發展部分茄果類蔬菜;遠郊和農區則主要種植適宜長距離運輸的茄果類蔬菜,通過調運滿足城市消費需求。
在抓好國家級標準園建設的同時,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蔬菜標準示范園,生態、優質、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基地;健全質量監測體系,加強產品質量監測機構和檢測點的建設;健全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加大對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農藥殘留、重金屬和違禁添加劑的監測力度,實行全程質量監控并及時發布信息;建立健全質量監管體系,加強監管隊伍、制度和條件建設,不斷提高監管能力。
[1]李崇光,包玉澤.我國蔬菜產業發展面臨的新問題與對策[J].中國蔬菜,2010(15):1-5.
[2]陳學玲,何建軍,關健,等.湖北省蔬菜產業現狀與加工業發展建議[J].食品與機械,2011(9):190-192.
[3]萬福祥,袁尚勇.湖北省高山蔬菜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對策[J].長江蔬菜,2010(17):1-4.
[4]牛艷紅.對提升湖北蔬菜產業發展水平的思考[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10(9):33-36.
[5]邱正明,萬福祥.湖北外向型蔬菜產業發展區位優勢分析[J].長江蔬菜,2010(4):65-69.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2010.
[7]湖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湖北調查部隊.湖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201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1YJC790002)
包玉澤,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430070
王璐,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2012-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