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興
蘿卜缺素癥狀和發生原因、預防與補救措施
陳永興
導讀:分析了蘿卜各種缺素癥狀發生原因,并提出一些預防和補救措施。農民在種植過程中應注意不偏施氮磷鉀肥,合理施用各種微肥,不盲目施藥。

在蘿卜生產中為追求高產,許多菜農盲目偏施化肥,重視氮磷鉀肥,忽略農家肥和微肥,導致土壤養分失衡,蘿卜出現缺素癥狀,但菜農卻誤以為是病蟲害而濫用農藥,不但耽誤了生產,還嚴重影響了蘿卜產量和品質。
①癥狀及原因 土壤堿解氮含量低于100 mg/kg,葉片含氮量低于2%為缺氮。植株矮小,地上部生長緩慢,葉小而薄,葉柄窄,葉色發黃,先老葉后新葉逐漸老化,下部老葉黃色,葉脈發紅,中部葉從葉緣開始褪色。肉質根短、細、瘦弱、不膨大,多木質化,辣味增加。紅皮蘿卜其根由鮮紅變白紅色。塊根小,纖維物質多,品質差。沙土地下水多,土壤瘠薄、有機質少,施用有機肥不足或管理粗放,雜草多,過多施用鉀肥。
②預防與補救 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的供氮能力。早施追肥,砂性土壤要少量多次追施氮肥,旺長期注意追施氮肥,搞好排灌。667 m2追尿素7.5~10 kg或用人糞尿200 kg加水300 kg澆灌,或噴0.2%~0.3%的尿素溶液1~2次。
①癥狀及原因 土壤速效磷含量低于10 mg/kg,葉片中磷含量低于0.1%為缺磷。下部老葉開始變黃或變紫色或紅褐色,植株矮小,葉小皺縮,呈暗綠色且無光澤,葉背呈紅色或紫色,上部葉仍保持綠色。地下部肉質塊根不膨大,常呈一條筋,側根發育不良。土壤酸性過強或偏堿性,紅黃壤類水田改菜地,石灰性較強的濱海鹽土,大量施用氮肥或鎂肥不足,低溫等。
②預防與補救 增施有機肥并溝施過磷酸鈣或磷酸二銨作基肥。667 m2用磷酸二氫鉀100~150 g對水50 kg噴施。5~7天1次,共噴2~3次。
①癥狀及原因 土壤速效鉀含量低于50 mg/kg,葉片鉀含量低于0.3%為缺鉀。老葉尖端和葉緣變黃變褐,沿葉脈呈現組織壞死斑點,生長差,葉片中部呈深綠色,葉緣呈淡黃至褐色并卷曲,下部葉片和葉柄呈深黃至青銅色,葉片增厚,肉質根不正常膨大。紅黃壤類土壤黏、酸、瘦,土壤有效鉀含量低,積物母質發育的泥砂土、泥質土類,海沉積母質發育、砂質土壤,有機肥、鉀肥少或施用過量氮肥常易缺鉀。
②預防與補救 667 m2追氯化鉀或硫酸鉀5~8 kg。生長中后期葉面噴0.5%~1%的氯化鉀或硫酸鉀溶液或2%~3%的硝酸鉀或草木灰溶液50 kg。
①癥狀及原因 土壤代換性鈣小于50 mg/kg;葉片鈣含量低于0.2%為缺鈣。新葉的生長發育受阻,葉緣變褐枯死。花崗巖、正長巖和硅質砂巖發育的土壤,鹽基飽和度小于25%,土壤鹽分含量高、干旱,偏施氮肥,老菜園、有機質含量低的土壤易缺鈣。
②預防與補救 酸性土壤應施用含鈣堿性肥料,石灰性土壤施用石膏等調節土壤pH值。氮鉀肥不宜一次過量施用,以防耕層鹽分過高,及時灌溉,保持土壤濕潤。用0.3%~0.5%氯化鈣或硝酸鈣,加萘乙酸 50 mg/kg混勻后噴施,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①癥狀及原因 土壤有效鎂含量小于100 mg/kg;葉片全鎂低于0.2%為缺鎂。從老葉開始,葉裂比較明顯,葉緣開始黃化,接著葉脈間發黃,有多種色彩斑點,斑點逐漸向全葉發展。初發時對光看葉片呈透明狀,進而出現褐斑,但組織不出現壞死,同一片葉前半部較重,有的品種葉裂不明顯,整張葉片均勻褪綠黃化,葉脈綠色,呈現網目狀花葉。含有機質少的砂質土壤,施較多氮、鉀、鎂肥時易缺鎂,一般多在生長中后期發生。
②預防與補救 防止過量施用氮肥和鉀肥,最好少量多次使用氮肥和鉀肥;每667 m2用硫酸鎂等鎂鹽2~4 kg。酸性土壤用鎂石灰50~100 kg,既補鎂,又改良土壤酸性。每667 m2噴施0.1%~0.2%的硫酸鎂或硝酸鎂液30~50 kg。每隔5~7天噴1次,連噴3~5次。
①癥狀及原因 土壤有效硫低于10 mg/kg,植株含硫量低于0.2%為缺硫。與缺氮癥狀類似,而缺氮老葉先出現癥狀。當氮充足時,缺硫癥發生在新葉;氮不足時,缺硫癥狀發生在老葉。幼芽先變黃色,心葉失綠黃化,莖細弱,根細長、暗褐色、白根少。氣溫高,雨水多,有機質少,砂質土易缺硫。
②預防與補救 每667 m2用石膏1~2 kg或硫磺2~3 kg與基肥一起撒施,盡量與土壤混勻。嚴重缺硫時,可葉面噴0.5%~2%硫酸鹽溶液。
①癥狀及原因 土壤有效硼含量小于0.5 mg/kg;葉片硼含量低于10 mg/kg為缺硼。植株低矮,新葉小而畸形,葉色發褐枯死并向內側卷,老葉的葉緣變黃發硬,易折,后葉脈間呈黃白色。肉質根細長,膨大受阻。肉質根頸部扭曲且皮變得粗糙,呈特有的鯊魚皮狀病變。莖尖枯死,葉和葉柄脆弱易斷,生長后期肉質根呈黑褐色壞死,斷面可見中心變褐發黑,并出現空心、黑皮、黑心、爛心、表皮開裂等現象,即“糠心”,俗稱“黑心蘿卜”,煮時不易軟化,口感比較差,味苦。雨量豐富地域的河床地、石礫地、砂質土或紅壤等,施用有機肥少,高溫干旱,過量施用石灰和鉀肥,pH值6.5以上中性至堿性土壤易缺硼。
②預防與補救 合理施肥灌水,避免單純施氮和土壤忽干忽濕,基肥中適當增施1~2 kg硼砂,最好和有機肥一起堆漚后使用。摻黏改良砂質土壤,播后30天左右開始,葉面噴灑0.1%~0.2%硼砂溶液2~3次,每7~10天1次;收獲前5~7天噴1次萘乙酸30~50 mg/L或 2,4-D 25~30 mg/L或防落素50 mg/L。每 667 m2撒施或隨水追施硼砂 0.5~0.8 kg;或在肉質根膨大前期至肉質根膨大中期,每667 m2用硼砂50~100 g,用熱水溶解后對水50 kg葉面噴施,每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①癥狀及原因 土壤有效態鉬含量小于0.15 mg/kg,葉片鉬含量低于0.1 mg/kg為缺鉬。下部老葉的葉脈較快黃化,順序擴展到嫩葉,葉片的葉肉組織不發達,復葉的裂片變小,新葉瘦長、螺旋狀扭曲,脈間組織慢慢失綠黃化,呈淺黃綠至黃色,并逐漸擴大,葉緣向上卷曲,呈杯狀或近似匙狀,嚴重時灼傷焦枯。有時失綠癥狀只發生在葉片基部和葉緣部分,幼齡葉或成葉最終表現為黃化。湖濱沖積土壤,紅壤等酸性土壤等易缺鉬。
②預防與補救 增施有機肥和磷肥,強酸性土壤應施用石灰,防土壤酸化,每667 m2基施鉬肥10~50 g。每667 m2葉面噴施0.02%~0.05%鉬酸銨溶液50 kg,連續2~3次。
①癥狀及原因 土壤有效鋅低于0.6 mg/kg;葉片含鋅量低于10 mg/kg為缺鋅。新葉出現黃斑,小葉叢生,黃斑擴展至全葉,頂芽不枯死。新葉的葉脈間多發生褐色小斑點,以后逐漸枯死。土壤呈弱酸至強酸性;沙質和堿性土壤瘦瘠;有機質缺乏,過量施用氮磷鉀鈣肥,或鎂、銅元素不足。
②預防與補救 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667 m2土壤基施硫酸鋅0.5~1 kg。每667 m2噴0.05%~0.1%硫酸鋅溶液50~75 kg,連續2~3次,噴施濃度切忌過高,以免產生藥害,同時在肥液中加入0.2%的熟石灰水,效果更好。
①癥狀及原因 土壤有效銅含量低于0.2 mg/kg,葉片含銅量低于4 mg/kg為缺銅。與缺鐵癥相似,植株衰弱,新葉發黃,葉尖枯死,葉柄軟弱,柄細葉小,中上部葉脈間褪綠黃化,老葉葉緣黃化枯死;葉色呈現水漬狀,主根生長不良,側根增多,肉質根呈粗短的榔頭形。花崗巖、鈣質砂巖、紅砂巖及石灰巖等母質發育土壤,鹽堿和砂性土壤,石灰性或中性土壤,施磷、氮過多均易缺銅。
②預防與補救 增施有機肥,改良土質,667 m2基施硫酸銅 1~2 kg。每 667 m2葉面噴 0.02%~0.04%硫酸銅溶液50 kg。
①癥狀及原因 土壤中代換性錳含量小于2 mg/kg,易還原態錳含量小于100 mg/kg;葉片含錳量低于20 mg/kg為缺錳。產生失綠癥,葉肉變成黃綠色,葉脈變成淡綠色,部分黃化枯死。pH值過高或施用石灰的土壤。土壤缺鋅、銅、鎂、鐵元素時易缺錳。
②預防與補救 酸性砂質土壤增施廄肥或漚制綠肥等有機肥,提高土壤的貯錳和供錳能力。每667 m2輕質土壤用硫磺1.3~1.5 kg,黏質土用硫磺2 kg中和土壤堿性,每667 m2用硫酸錳1~2 kg均勻撒施或條施,避免發生局部中毒。每667 m2葉面噴0.05%~0.1%的硫酸錳溶液50 kg 2~3次,每隔7~10天噴1次。
①癥狀及原因 土壤有效鐵含量低于5 mg/kg;葉片中鐵含量低于10 mg/kg為缺鐵。易產生失綠癥,頂芽和新葉黃、白化,最初葉片間部分失綠,僅在葉脈殘留網狀綠色,最后全部變黃,但不產生壞死的褐斑。石灰性和鹽堿重的土壤較易缺鐵。
②預防與補救 土壤pH值保持在6~6.5,同時避免施用堿性肥料,增施有機肥、多施農家肥,重視平衡施肥,及時排水,保持土壤濕潤。每667 m2葉面噴施0.1%~0.2%硫酸亞鐵或檸檬酸鐵溶液50 kg 2~3次,每10~15天1次。
陳永興,福建永春縣農業局土壤肥料技術站,362600,電話:18965502059,E-mail:yctfz@tom.com
2012-0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