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憲胡 梅* 彭曉霞侯 婕忻 平
(1.首都醫科大學校醫院,北京100069;2.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家庭醫學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教研室,北京100069)
首都醫科大學2010年度啟動校長基金課題《教職員工與學生健康檔案構建與健康管理的探索》,其意義在于:可充分利用學校醫療保健資源的優勢,集健康體檢、健康教育[1]、信息網絡和醫療服務為一體,為高校人才建立具有針對性、系統性、周密性的醫療保健服務體系,以保障教職工的身心健康,使他們以旺盛的精力和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教學、科研中去。2010年3月,本研究通過匯總分析2009~2010年教職工體檢資料結合調查問卷,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模式出發,對教職工的各種疾病的疾病譜及患病率,教職工的年齡、性別與6種慢性病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報告如下。
首都醫科大學在職教職工及離退休職工646人。
首都醫科大學校醫院與流行病學教研室彭曉霞老師共同設計了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分三個程度:一維度為基本情況,包括27個條目;二維度為患病情況,包括12個條目;三維度為健康教育,包括3個條目;四維度為健康保健,包括9個條目。本研究采用按年齡段分層抽樣方法,在教職工及離退休職工中發放問卷646例,回收有效問卷574份,有效率88.9%。健康體檢項目分為3大類:一般檢查[包括基本情況、身高、體質量、體質量指數(BMI)];體格檢查(內外婦科和放射檢查,超聲、心電圖檢查。);化驗室檢查[血尿常規檢查,血液生化檢查,防癌檢查: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液基薄層細胞檢測(thinprep cytologictest,TCT)。
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分類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數描述,χ2檢驗或秩和檢驗進行假設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s),兩樣本均數比較用t檢驗,多樣本均數比較用方差分析法進行假設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首都醫科大學教職工特點是學歷較高,本科以上學歷為84.1%;女性職工較多,350例(61.0%)男性職工224例(39.0%),男女比例約為2∶3。教職工的基本情況詳見表1。
574例教職工按患病率的順位排序,所患疾病順位依次為:慢性骨關節病(骨關節炎、骨質增生)227例(39.5%),心血管疾病225例(39.2%),口腔疾病155例(27.1%),眼科疾病134例(23.3%),耳鼻喉科疾病101例(17.6%),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86例(15.0%),血栓及血管性疾病56例(9.8%),神經系統疾病 49例(8.5%),呼吸系統疾病 52例(9.1%),心理疾病24例(4.2%),肝腎疾病16例(2.8%),惡性腫瘤12例(2.0%),詳見表2。
從表2中選出6類慢性病:心血管疾病,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血栓及血管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和惡性腫瘤。6類慢性病不同年齡段的患病率詳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6類疾病的患病率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574例教職工的基本情況Tab.1 The basic status of the teaching staff n(%)

表2 574例教職工的患病情況Tab.2 Diseases that the teaching staff suffer from
在被調查的教職工中,心血管疾病,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男性教職工的患病率高于女性教職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血栓及血管性疾病和惡性腫瘤疾病男女患病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男性教職工患病的順位是,心血管疾病(50.4%),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20.1%),呼吸系統疾病(11.2%),血栓及血管性疾病(10.7%),神經系統疾病(8.0%)和惡性腫瘤(1.8%)。女性教職工患病的順位是,心血管疾病(32.0%),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11.7%),血栓及血管性疾病(9.1%),神經系統疾病(8.9%),呼吸系統疾病(7.7%),和惡性腫瘤(2.3%)。兩者前兩位疾病一致,呼吸系統疾病為男性疾病的第3位,對女性而言為第5位了,這可能與男性吸煙多于女性有關。

表3 574例教職工6類慢性病的年齡分布Tab.3 Age distribution of 6 chronic diseases among the 574 teaching staff members

表4 574例教職工6類慢性病的性別分布Tab.4 Sex distribution of 6 chronic diseases among the 574 teaching staff members
3.1.1 高校教職工正在成為亞健康的高發人群
本研究中的女性教職工人數多于男性教職工,年齡40~60歲以上者的比率為74.3%。調查顯示,教職工中所患疾病排在前6位的依次是:心血管疾病,慢性骨關節病,口腔疾病,眼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首都醫科大學大多數教職工患有不同的疾病,本文列舉的6種疾病發生的高峰期多在40~60歲。模糊醫學認為,45~55歲為疾病的多發期,要引起高度重視。中年時期,機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隨年齡的增長而發生不同的衰退性改變,而中年正是生命之旅中最艱苦的階段,教學、科研任務重,經常熬夜工作,休息時間少,還有家庭、社會等因素造成較大的經濟壓力和身心壓力。河北一項高校人力資源現狀調查[2]顯示高校教師有58%的人感到壓力大。慢性疲勞與失眠是亞健康的重要表現[3]。慢性疲勞,使體內的激素分泌規律發生紊亂,導致機體功能紊亂,免疫功能降低,高校教師正在成為亞健康的高發人群。
3.1.2 自我保健意識差
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癥、糖尿病等都與生活、飲食習慣密不可分。飲酒過量,高脂肪,高蛋白攝入,暴飲暴食,飲食無規律,吸煙等,都屬不良生活習慣。這些不良生活習慣可能增加糖尿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以下簡稱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患病可能性。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現代交通工具代替了步行,電器的普及使家務勞動逐漸減輕,知識分子工作緊張程度大為提高,體力活動減少等,也是導致肥胖癥及心腦血管疾病增加的原因[4-5]。
3.2.1 高校教職工的健康狀況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高等學校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在促進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高等教育辦學水平,保證高等教育質量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高校教師是實現國家科教興國目標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康狀況,將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興衰。因此,高校教師的健康狀況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學校應當將關心教師的健康狀況提到議事日程,致力于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營造寬松和諧的工作氛圍。各高校領導應重視教師的體質健康和體育鍛煉工作,加大資金投入,在校園設計與建設方面,應盡可能多地建設一些方便教職工健身的設施和場地;經常組織豐富多彩的大眾文體活動,使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減緩壓力,自我放松。
3.2.2 有針對性的做好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工作
要充分利用高校教師資源,開辦健康知識講座,開展健康知識教育,舉辦各種健康教育培訓班,提高教師的健康意識和自身鍛煉的能力[6-7]。適宜的體育鍛煉是預防、減緩和治療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現代文明病的積極手段和措施。開展教職工心理咨詢服務,及時疏導與化解心理問題。教職工應做到,堅持運動鍛煉,戒煙戒酒,提倡合理飲食,強調營養平衡,注重勞逸結合,并保持良好的心態,樂觀地面對生活。積極防治原發病,尤其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脂血癥的職工要注意降壓,控制血糖及血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險人群要定期監測血壓、血脂等數據,以便早預防、早治療。針對體檢中發現的疾病,舉行專題講座,對患者講授正確的防治方法,減輕原有病痛,減少合并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充分利用社區健康教育資源舉辦健康講座。使教職工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常識。
校醫院應加強教職工健康管理工作,爭取讓每位教職工每年體檢一次,對教職工體檢結果進行分析整理,按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患病人群,分別建檔管理。健康人群鼓勵其繼續保持并進行健康教育講座交流;對亞健康人群進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8-9],實施防控慢性病措施,通過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提高教職工對健康知識和自我保健的認識水平,為職工提供有效的六位一體的醫療服務保健工作。
[1] 吳永慧,楊洋影.響高校教師生命質量的環境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0):1879-1881.
[2] 李桂芝,崔鳳華,姜桂芬.論高校教師健康狀況與參加體育鍛煉的現狀[J]河北醫學,2002,8(12):119-121.
[3] 楊菊賢.慢性疲勞與失眠是亞健康的重要表現[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3,15(1):48-49.
[4] 張本俊.關于安徽省高校教師健康與體育運動的調查[J].安徽體育科技,2002,23(4):95-96.
[5] 朱云霞.重慶師范大學1274例健康體檢調查分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03,20(3):73-76.
[6] 何偉.高校教職工參與全民健身的調查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0,16(4):92-93.
[7] 李菁,杜雪平,張曉林,等.在社區開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中國全科醫學,2000,3 (4):308-309.
[8] 石瑩.清華大學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校醫雜志,2002,4(16):124-125.
[9] 李萬冬,王濤,王昕.試論開展城市亞健康人群健康狀態的社會預警監測[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09,38 (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