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亞輝 馬娜敏 于世林 袁梅英
(北京老年醫(yī)院內分泌科,北京100095)
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流行病學調查結果[1]表明,中國居民植物性食物消費量下降,動物性食物消費量上升,高熱量低營養(yǎng)食物消費上漲,導致與營養(yǎng)膳食狀況密切相關的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高血脂、高血壓等的患病率顯著增加。糖尿病前期作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必經階段,有同等的致動脈粥樣硬化、致死、致殘危險,盡早發(fā)現(xiàn)糖代謝異常并積極防治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輕社會和家庭負擔。本文通過對282名健康體檢中青年人連續(xù)3年的血糖、血脂觀察,探討研究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青年人群血糖異常分布特點及危險因素防治。
選取2008年10月至2010年11月連續(xù)3年在北京老年醫(yī)院健康體檢門診體檢的某單位職工共282人,其中男性181人,女性101人,年齡21~36歲之間,平均(26.4±4.7)歲。所有受試對象既往均未進行過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檢測,未診斷過DM、糖調節(jié)受損(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高脂血癥,血液生物化學指標,肝、腎功能正常,血常規(guī)各細胞參數(shù)正常,無明顯急性感染等應激狀態(tài),未進行過飲食控制及降糖降脂藥物治療。
空腹血糖受損(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診斷標準:6.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xiàn)PG)≥7.0 mmol/ L。血脂異常根據(jù)2007年最新頒布的《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1.7 mmol/ L、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5.2 mmol/L。
受試者空腹8~12 h后,抽取肘靜脈血,測定FPG、TC、TG等,全部生物化學指標應用本院檢驗科生化室Beckman LX-20(美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配對t檢驗,血糖和血脂的相關性用Spearman相關系數(shù)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此組人群FPG濃度逐年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G濃度亦逐年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FPG有共同趨勢;TC濃度有增高趨勢,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3年血糖、血脂動態(tài)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 and blood lipid in three years
2008年IGR患病率為7.8%,2009年為9.22%,呈上升趨勢,但2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010年IGR患病率進一步增高達20.21%,與2009年及2008年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2008年高TG血癥患病率為27.3%,與2009年34.4%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010年高TG血癥患病率進一步增高達39.01%,與2008年和2009年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2008年、2009年、2010年高TC血癥患病率分別為36.52%、36.52%、35.27%,3年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2)。
2008、2009、2010年TG均隨FPG增高而增高,2者增高趨勢有相關性;TC與FPG變化無相關性(表3)。

表2 3年IGR、高TG、高TC患病率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the prevalence rate of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hypertriglyceridemia and hypercholesterolemia

表3 3年血糖與血脂間的Spearman相關系數(shù)Tab.3 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glucose and blood lipid in three years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T2DM已成為一種“流行病”,在世界范圍蔓延開來。據(jù)2007年至2008年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研究組”的調查顯示,中國20歲以上人群DM的患病率已達9.7%,DM前期的患病率更是高達15.5%[3],DM前期是DM的必經階段[4],作為DM前期,IFG一方面有很高的DM轉化率,另一方面已存在與DM一樣的代謝異常,采取綜合防治措施,約80%的慢性病是可以預防的,以T2DM為例,詣在對DM高危人群的一級預防,可減少35%~60%的發(fā)病率[5],故及早發(fā)現(xiàn)糖代謝異常狀態(tài)、早期干預已成為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
本研究對北京某單位282名未行飲食、行為控制,未診斷過糖代謝異常、高脂血癥的中青年人群連續(xù)3年的動態(tài)調查結果顯示,該組人群FPG濃度逐年增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IGR(IFG+DM)的患病率隨年份增長而逐漸增高,2010年IFG+DM的患病率高達20.21%,與2008年、2009年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糖代謝異常患者由于血糖升高、胰島素缺乏和/或抵抗,使游離脂肪酸增高,加之脂蛋白酶、卵磷脂膽固醇轉酰酶等活性降低,肝脂酶活性增高,從而出現(xiàn)血脂異常,血脂代謝紊亂對DM胰島β細胞的分泌功能和胰島素抵抗產生重要影響,是損害人體胰島功能和使糖調節(jié)受損惡化的重要因素[6],糾正脂代謝紊亂可能改善DM患者的早期胰島素分泌功能,減緩DM的發(fā)生、發(fā)展[7],糖脂代謝密切相關、相互關聯(lián)、相互加重。
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血糖增高,TG濃度亦明顯增高,隨著糖代謝異常患病率的增加,高TG血癥的患病率亦逐年增長,2者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G濃度與血糖值有相關性,但TC濃度及高TC患病率在3年的監(jiān)測中,無明顯變化,且與血糖濃度及血糖的增值無相關性。這說明糖代謝的異常與TG明顯相關,而與TC關系不大,從TG濃度的增高可間接反映出血糖的情況。這與Haffner S M等[8]報道的DM脂代謝紊亂特點是TG增高相符。同樣,積極控制血脂能減緩DM前期向DM的進展。
總之,血脂水平與血糖高度有相關性,若能及早篩查、積極干預,可以預防并延緩DM前期進展到臨床DM,同時減少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不利因素,對改善DM患病率及大血管并發(fā)癥的預后有著積極作用。
[1] 翟鳳英,王惠君,杜樹發(fā),等.中國八省成人膳食結構變化趨勢分析-中國八省實例研究[J].營養(yǎng)學報,2002,24 (4):342-346.
[2]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定聯(lián)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 (5):390-413.
[3] 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4]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2004,27(Suppl 1):S5-S10.
[5]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2008,88(18):1227-1245.
[6] 許樟榮,王愛紅.糖尿病與血脂異常[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6,25(4):311.
[7] 田景倫,周毛吉,何書經,等.脂代謝紊亂對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島素分泌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8,16(7):391-393.
[8] Haffner S M,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yslipidemia management in adults with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4,27(Suppl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