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乃志,才振國,杜春波,陳磊,何強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嫩江縣中醫醫院,黑龍江 嫩江 160400)
室性早搏(簡稱室性期前收縮)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頻率和節律以及激動傳導等任意一項異常[1-2]。據統計,大約60%的成年男性在24h動態心電圖監測中有室性期前收縮出現[3-4]。正常人與各種心臟病患者均可發生,正常人發生室性早搏的機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病理性室性早搏經常見于高血壓、冠心病、心肌病以及風濕性心臟病等,還可由于電解質紊亂(如低鉀、低鎂),以及某些藥物如洋地黃、奎尼丁、三環類抗抑郁藥中毒而發生[5]。臨床上部分室性早搏的基礎心律為竇性心動過緩,甚至還有一些患者患有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因此,治療早搏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如美西律、β受體阻滯劑、胺碘酮、心律平等因有降低心律的副作用而不能用于此類患者。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采用自擬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頻發室性期前收縮合并竇性心動過緩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門診就診的頻發室性期前收縮合并竇性心動過緩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其中治療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為(53.07±8.87)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3年,平均為(4.63±4.21)年;對照組男15例,女16例,平均年齡(52.67±8.99)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14年,平均為(4.66±4.1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納入標準 西醫標準:1)動態心電圖顯示室性早搏分級為≤LownII級患者;2)24h平均心率<60次/min或有明顯心悸癥狀患者。中醫標準:符合心陽不振標準:主癥:心悸不安,形寒肢冷;次癥:畏寒喜溫、體倦懶言;舌脈:舌質淡、苔白、脈虛弱或沉細無力。
1.3 排除標準 妊娠及哺乳期婦女、III度AVB已安裝起搏器患者;有嚴重心功能障礙及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反復暈厥、黑曚、心絞痛發作、嚴重心律失常并且頻發阿-斯發作綜合征患者;由于電解質紊亂、藥物誘發室性早搏合并竇性心動過緩患者。
1.4 療效判定標準[6]
1)主要標準:24h室性期前收縮總次數:治療后較治療前減少90%為顯效;減少50% ~90%為有效;減少小于50%為無效;2)24h平均心率:治療后增加≥10
作者簡介:耿乃志(1966-),男,博士,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研究工作。
通訊作者:何強(1962-),男,主任醫師,主要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腦血管病、肝膽病。
收稿日期:2012-03-04
修回日期:2012-04-12
次/min為顯效;增加5~10次/min為有效;平均心率增加<5次/min或下降為無效。3)臨床癥狀表現:自覺胸悶、心悸癥狀有所減輕為有效,臨床癥狀不變或加重為無效。
1.5 觀察項目
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查24小時動態心電圖,分析患者心率變化及早搏數量變化,以及臨床癥狀(包括心悸、失眠、胸悶、乏力)變化,及心動過緩改善情況。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進行統計學處理。劑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給予步長穩心顆粒(山東步長制藥有限公司)口服,每次9g,溫開水沖服,每日3次。
治療組:給予自擬湯劑:附子5g,麻黃10g,細辛10g,炮姜 15g,干姜 10g,桂枝 15g,當歸 10g,黃連 10g,黨參 10g,鱉甲 10g,麥門冬 10g,甘松 10g,剪取 150ml,每日1劑早晚分服。服藥期間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以及影響心率藥物。4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治療前后患者各項指標見表1~3。

表1 兩組24h動態心電圖室性期前收縮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心動過緩改善癥狀[n(%)]

表3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n(%)]
室性期前收縮伴竇性心動過緩是臨床中常見癥狀,常見于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由于竇房結功能低下不能規律產生沖動導致的心動過緩,此時由于心臟的保護機制使心室內自律細胞代替竇房結產生沖動,引起心室除極從而引起室性期前收縮;觸發是引起室性早搏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還可見于迷走神經張力過高而導致的竇性心動過緩,使位于心室的異位起搏點發出沖動或心室產生室性期前收縮,有一部分患者心電圖可表現為室性并行心律。
室性期前收縮在中醫學中屬于“心悸”范疇,《內經》雖無“心悸”之病名,但已有相關記載如“心澹澹打動、心下鼓”都是關于心悸的論述;《素問·三部九候論》曰:“參伍不調者病”最早記載脈律不齊表現;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以驚悸、心動悸為病名;宋代《濟生方·驚悸怔忡健忘門》率先提出怔忡病名,認為驚悸乃“心虛膽怯之所致”;后世醫家對心悸的認識又進一步加深[7]。本方所治療的心悸屬于心陽不振型,多由于久病體虛,損傷心陽,心失溫養則心悸不安。方中附子辛、甘、大熱,歸心經,回陽救逆、溫里散寒、補火助陽,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在方中為君藥;臣以麻黃、細辛、干姜、桂枝、炮姜、當歸、黨參。麻黃溫經升陽,在外發越陽氣;麻黃附子二者相配伍通血脈、溫心陽;細辛雄烈,溫通散寒,鼓動腎中陽氣,協助麻黃提高心率,三者共用則補陽效果明顯。干姜、桂枝性味辛溫,具有通陽復脈之功,以助君藥溫補心陽;炮姜、當歸、黨參三藥合用補血,補氣,久病之人體質多虛,方中三藥達到氣血同補的目的;鱉甲、麥門冬兩藥滋陰清熱,以防辛溫太過;甘松行氣寬中,條暢周身上下氣機。三者合用,使氣血陰陽調和,為佐藥。黃連引諸藥入心經,為使藥。諸藥合用補血補氣,補陽不傷陰,滋陰不留邪。
本方能夠有效的治療室性期前收縮合并竇性心動過緩心律失常,既降低了室早的發生率又對患者心率無不良影響,充分體現了中醫治療心律失常的優勢。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349.
[2]陳灝珠.內科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147.
[3]司勝林,張敏.王付教授運用四逆湯辨治雜病三則[J].中醫藥學報,2010,38(3):137.
[4]宋丹,丁碧云.酸棗仁湯加減治療室性早搏的療效觀察[J].西部中醫藥,2012,25(3):60 -61.
[5]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04.
[6]中華心血管雜志編委會.心血管藥物對策專題組心血管藥物臨床試驗評價方法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8,26(16):405-413.
[7]田德祿.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