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艷麗 蘇秀文 (長春市中醫院,吉林 長春 13002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主要表現為周圍神經癥狀,以對稱性損壞多見,下肢較上肢重,肢端感覺異常,表現為手套、襪筒式感覺障礙,并伴疼痛、麻木、發涼、無力和肌萎縮等。該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四肢感覺和運動功能,且隨病程延長而加重,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1〕。本文觀察甲鈷胺注射液聯合普通針刺法及口服補陽還五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
1.1 對象 所有入選患者均為符合《中西醫結合內分泌疾病診斷與治療》〔2〕的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治療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齡52~76〔平均(66.2±13.9)〕歲,糖尿病病程3~20年。對照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齡55~72〔平均(60.1±4.9)〕歲,糖尿病病程2~22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感覺神經、運動神經病變表現:肢體麻木,燒灼感,蟻走感,刺痛,隱痛和撕裂樣痛等。查體可有不同程度的淺、深感覺障礙,跟腱反射、膝腱反射明顯減退或消失。同時排除其他原因引發的周圍神經病:如藥物、酒精中毒、腦血管變、過敏及感染等〔3〕。
1.2 方法
1.2.1 基礎治療 兩組患者均給予糖尿病常規治療: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合理選用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控制血糖,保證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
1.2.2 特色治療 (1)治療組:①在基礎治療的同時,予普通針刺法治療,每日一次,連用3 w,留針30 min。取穴:上肢穴位:極泉、曲池、外關透內關、八風透勞宮;下肢穴位:委中、三陰交、陽陵泉透陰陵泉、八邪透涌泉。針刺操作方法:極泉:針刺在原穴沿經下移2寸的心經上取穴,避開腋毛,施針者用手固定患側肘關節使其外展,直刺進針0.5~0.8寸,用提插瀉法,使患者有麻脹并抽動傳導至指端的感覺為度。委中:抬起患肢取穴,施針者用左手握住患肢踝關節,以施針者肘部頂住患肢膝關節刺入穴位后,針尖向外15°進針1.0~1.5寸,用提插瀉法,使患者有麻脹并抽動傳導至趾端的感覺為度。余穴位采用平補平瀉法。②同時加服補陽還五湯。藥物組成:黃芪25 g,赤芍 15 g,當歸15 g,川芎15 g,地龍 15 g,桃仁10 g,紅花 10 g。病位在上者,加桑枝20 g;病位在下者,加牛膝15 g。每日一劑,兩煎取汁300 ml,分早晚溫服,連服3 w。③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加甲鈷胺注射液1 000 μg,1次/d靜點,連用3 w。
(2)對照組:在基礎治療的同時,予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加甲鈷胺注射液1 000 μg,1次/d靜點,連用3 w。
1.2.3 療效標準 顯效:自覺癥狀消失,淺、深感覺及腱反射完全恢復正常;有效:自覺癥狀明顯減輕,淺、深感覺及腱反射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1.3 統計學分析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1.4 結果 治療組顯效38例,有效4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顯效5例,有效12例,無效23例,總有效率42.5%。兩組療效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中醫痹癥、血痹、痿躄等范疇。消渴日久,氣陰兩虛,氣虛血瘀,絡脈不暢,四肢筋脈肌肉失于濡養,陰損及陽,陽不達四末,便會出現指端麻木、疼痛及舌呈暗淡瘀點,舌下青筋紫暗怒張等癥狀。現代醫學普遍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建立在糖代謝紊亂基礎上的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表現為微血管及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導致神經組織血液供應減少和神經內膜缺氧;蛋白質非酶糖基化作用產生的終末產物干擾和損害蛋白質的正常結構和功能。而甲鈷胺是蛋氨酸合成的輔酶,可促進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4〕,故可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癥狀。現代研究證明,本病患者血流緩慢,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全血黏度增高,表現為微循環障礙〔5〕,充分說明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與中醫學“瘀血”關系密切。根據其麻木無力、怕冷、疼痛等癥狀特點,其病機特點當以氣虛血瘀為主。故以益氣活血名方補陽還五湯為主方。現代藥理研究表明〔6〕:黃芪有降糖作用,還能改善周圍血液循環,增加機體抗缺氧能力;川芎、赤芍、當歸、地龍、桃仁、紅花、丹參等藥物能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促進纖溶活性,改善微循環,故使局部血供改善,利于周圍神經的恢復和生長。同時配以普通針刺治療。董彥敏等〔7〕發現,針刺可使大鼠的坐骨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增加,同時明顯增加坐骨神經血流量,從而延緩或減輕由糖尿病所致的大鼠周圍神經病變,而且,針刺治療本身具有舒經活血,通絡化瘀之效,所選穴位均為治療四肢痹痛,麻木不利之穴〔8〕。而選擇外關透內關,八風透勞宮,陽陵泉透陰陵泉,八邪透涌泉等透刺治療的方法,可以使陽氣及陰,陰陽調和,經氣順暢,從而達到陰陽氣血平衡的作用。綜上所述,通過臨床觀察,運用中醫特色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顯著。
1 朱禧星.現代糖尿病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333-9.
2 曲竹秋.中西醫結合內分泌疾病診斷與治療〔M〕.北京:中國醫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21-2.
3 許曼音.糖尿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439-48.
4 寧 光,羅幫堯.甲鈷胺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97;13(4):197-200.
5 熊曼琪.內分泌科專病與風濕病中醫臨床診治〔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4.
6 梅全喜,畢煥新.現代中藥藥理手冊〔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428-531,165-6,466-7,309-10,489-90,577-9.
7 董彥敏,李惠林,倪 青,等.針刺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作用的實驗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6;13(2):7-10.
8 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36,50,51,54,69,75,83,86,97,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