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丹 譚 雯 (解放軍第202醫院護理部,遼寧 沈陽 110812)
失血性休克是創傷性肝破裂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常危及生命,適時的液體復蘇是治療的關鍵。傳統觀點認為,創傷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早期應立即大量補液,維持血壓在正常范圍,直到出血得以控制。曾有學者提出“限制性液體復蘇”的概念,建議在有效控制出血前,用少量液體維持血壓在“可允許”的低水平范圍內,對此類患者可能更為有益〔1〕。本文對我院收治的創傷性肝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不同的早期液體復蘇方式的療效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5例創傷性肝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男64例,女21例;年齡14~69〔平均(38.2±23.6)〕歲。開放性肝損傷9例,閉合性肝損傷76例;單純性肝外傷31例,合并其他組織器官的多發傷54例。所有病例休克的診斷依據第5版《外科學》診斷標準,肝臟損傷程度按美國外科創傷協會(AAST)分級標準。
1.2 分組與復蘇 (1)限制性液體復蘇組(n=40),男31例,女9例,平均年齡37歲;傷后就診時間10 min~2 h,平均25 min。休克程度≥中度者34例;肝損傷程度≥Ⅲ級者31例。在有效控制出血前,快速建立靜脈通道,用平衡液維持血壓在可允許的低水平范圍內,一般收縮壓(72±14)mmHg。(2)即刻液體復蘇組(n=45),男33例,女12例,平均年齡39.1歲;傷后就診時間15 min~1.5 h,平均32 min。休克程度≥中度者39例;肝損傷程度≥Ⅲ級者34例。入院后立即給予大量晶體和(或)膠體液,收縮壓(88±16)mmHg。(3)密切觀察各項生命指標變化,全面評估患者的傷情,采取休克體位,注意輸液加溫以調整身體溫度等〔2〕,視病情給予必要的心理護理,針對不良情緒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
1.3 檢測項目 檢測兩組患者的血細胞比容、血清乳酸、剩余堿(BE)、輸液量和病死率,比較不同的液體復蘇方式對創傷性肝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
兩組患者術前的血細胞比容〔(28.60±2.22)vs(20.42±2.46),P<0.05〕、血清乳酸〔(1.84±0.34)vs(2.48±0.68),P<0.05〕、BE〔(-4.60±1.26)vs(-6.82±1.14)mmol/L,P<0.05〕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限制性液體復蘇組和即刻液體復蘇組術前輸液量〔(1 686±542)vs(3 810±418)ml〕比較差異顯著(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病死率限制性液體復蘇組為12.5%,即刻液體復蘇組為24.4%,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既往搶救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方法是盡早大量液體復蘇,以迅速恢復有效循環血量,保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近年來隨著對休克病理生理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有學者提出了早期限制性液體復蘇概念,主張對有活動性出血的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在到達手術室止血前只給予少量平衡鹽液維持機體基本需要,待徹底止血后再積極復蘇,這較即刻大量液體復蘇更有利于改善預后,降低病死率。本文兩組病例不同液體復蘇方式結果的比較支持上述觀點,限制性液體復蘇組死亡率明顯低于即刻液體復蘇組,一些血清學指標也具有統計學差異。
在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治療中,早期限制性液體復蘇機制是可以在活動性出血沒有徹底止血的狀況下,避免大量液體復蘇可能引起的血液黏稠度降低、凝血因子稀釋、血流加快、保護性血管痙攣解除等弊病,從而在維持重要器官基本血供的前提下,減少對機體代償機制和內環境的干擾,對于改善預后有益〔3〕。
1 張 宏,陳明利,林 俊,等.創傷失血性休克早期液體復蘇的研究進展〔J〕.南方護理學報,2003;10(6):18-9.
2 Yamazaki Y,Salto A,Hascgawa K,et al.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s as predictors of outcome in serious hemorrhagic shock patients〔J〕.Masui,2006;55(6):699-703.
3 袁向東,吳 粵,葉 珩.不同液體復蘇方式治療創傷失血性休克的療效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7;16(7):7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