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梅
(山東省沂水縣人民醫院,276400)
近幾年筆者采用甩針掛鉤法結合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9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本文共170例,采用中西醫診查方法,診斷為周圍性面神經炎。男性90例,女性80例;年齡20~56歲,平均36歲;病程2~28天,平均8天。采用隨機分組法,分成甩針掛鉤療法結合電針治療組(下稱觀察組)90例;傳統刺法結合電針治療組(下稱傳統電針組)45例,單純性傳統針刺組35例。
1.選穴:翳風穴,頰車透地倉,上面癱穴透下面癱穴[2](上面癱穴位于太陽穴外開5分處,下面癱穴位于地倉穴與頰車穴連線中點下5分處),絲竹空透攢竹穴,均取患側,合谷穴取健側穴。
2.方法:①單純性傳統針刺組除合谷、翳風穴直刺外,余穴均用透穴法,頰車透地倉,上面癱穴透下面癱穴,絲竹空穴透攢竹穴,待患者產生酸脹感后留針,每隔5min捻轉1次,30min后起針,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間休息3~5天。②傳統電針組:各穴按傳統針刺組刺法得氣后,在上面癱透穴組與頰車穴透穴組毫針上接G 6805電針儀,調疏密波型,輸出強度以面部肌肉跳動而能忍受為度,余穴每隔5min捻轉1min后起針,每日針1次,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間休息3~5天。③觀察組:合谷、翳風穴,上面癱穴透下面癱穴,絲竹空穴透攢竹穴均按傳統電針組療法。用5寸長針一支,由患側頰車穴進針,進針處稍深,以后漸淺,由頰外可以看見針尖直對口唇角,將到口角。在距針尖處5分左右,以一指按壓皮膚,另一只手捏住針柄向一個方向旋轉幾下,持針的手猛力向外一甩,則面頰皺縮,口唇及顏面漸趨正常。甩針數次,根據患者的耐力、癱瘓的程度酌量使用5~10次。經過5min,被纏繞的面肌漸漸松弛,輕提針,即可拔出。病情嚴重者,在甩10余次后猛將針掣出,針尖上纏有肌肉纖維則效果更好。向外扯甩數次,將針向耳部拉緊,使面容恢復端正,讓患者自己手捏針柄20min,效果更佳。此法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間休息3~5天。
療效標準:痊愈:顏面表情肌運動完全恢復正常,左右對稱。好轉:顏面表情肌運動基本恢復,眼裂能自行閉合,鼓腮時患側口角略有歪斜。無效:經治療無任何變化。
三組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90例,痊愈73例,好轉14例,無效3例;傳統電針組45例,痊愈27例,好轉12例,無效6例;單純性傳統針刺組35例,痊愈12例,好轉13例,無效10例。三組療效經檢驗,組間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治療效果最優,傳統電針組次之,單純傳統針刺組再次之。
患者,女,46歲,2008年4月10日來診。主訴:口眼歪斜8天,8天前因受風寒晨起漱口時發現口角向左歪斜,未曾作任何治療。現見右側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變淺,口角面部牽向健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示齒、鼓氣及吹口哨等動作。診斷為單純性面神經炎。經用甩針掛鉤療法結合電針治療1個療程,諸癥消失,面部肌肉運動功能恢復正常。
周圍性面癱的發生多因絡脈空虛,腠理不固,外衛失職,外邪侵入,以致經脈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肌肉縱緩不收而成。
本觀察資料表明,甩針掛鉤療法結合電針治療本病療效較佳。
根據陳氏[1]“穴樹”學說及“血管神經束”學說,甩針掛鉤療法正是借甩針法感應淺穴樹,掛鉤法感應深穴樹,使針產生強烈針感來激發和推動經氣,加強了經脈氣血的輸布傳導與疏通,起到調和氣血、疏經通絡、壯肌起痿的目的。
電針的應用,使毫針的刺激與脈沖電的生理效應相結合,起到促進代謝、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組織水腫等作用。
[1]陳榮洲 .十二經脈及其腧穴之實質解剖 .上海中醫藥雜志,19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