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澤
(云南省普洱市中醫院,665000)
腰椎椎管狹窄癥是指原發或繼發因素造成椎結構異常管,椎管管腔內變窄,出現以間歇性跛行,主訴多而陽性體征少以及伸腰受限三大臨床體征為主的病癥。臨床最常見的是退行性椎管狹窄,由于椎間盤退變,使黃韌帶及關節囊松弛,導致脊柱不穩定,產生假性滑脫,引起椎管狹窄。此病常見于中老年人。
我科2008年7月~2010年6月共治療本病167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55例;年齡最大者74歲,最小者42歲,平均51歲;病程最長者12年,最短者6個月。
診斷要點:①癥狀:中年以上以慢性腰痛伴肢體遠端癥狀為主者,且有明顯間歇性跛行。本組病人167例均有間歇性跛行病史,最長者行走500m,最短者行走40m,經休息及彎腰癥狀可緩解。②體征:本組病例腰椎生理弧度消失122例,伴脊柱側彎47例,有下肢單(或雙)側放射痛146例,直腿抬高最差者45°,12例雙下肢肌肉輕度萎縮,膝反射減弱者95例。③腰椎X線片、CT等檢查明確為本病者。
1.取穴:骨窗4針,雙側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秩邊、承山、三陰交、昆侖。
2.操作:體針按常規操作,進針得氣。骨窗4針從L4~5、L5~S1間進針,在棘上韌帶兩旁分別向側隱窩方向刺入,刺入黃韌帶后有堅韌感,如再深刺往往有落空感,則應稍稍提起針,使針尖在黃韌帶中;骨窗4針分別橫向通電,連續波,頻率100次/min,留針25min,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休息3天行下1個療程,一般治療1~3個療程。
療效標準:治愈:疼痛解除,間歇性跛行消失,能勝任患病前工作。好轉:癥狀減輕,間歇性跛行間距增大,可進行輕度工作。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改變。
治療結果:治愈62例,好轉90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91%。本組病例平均跟蹤觀察1年。
腰椎椎管狹窄癥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對于本病應首先采用非手術療法。我科采用的針灸療法,盡管治療過程中脊椎椎管內在的生理、病理變化是模糊的,但臨床療效滿意,通過針刺向椎管,進入黃韌帶,通過脈沖電流刺激,使黃韌帶盡可能恢復彈性,產生回縮能力,同時也可使椎管內存在的充血、水腫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以及脊髓神經根的適應性調節。綜合起來,該療法可以使狹窄的椎管對神經、脊髓壓迫造成的臨床癥狀起明顯緩解作用。
針灸進針的路徑也是穿刺麻醉的路徑之一,相比較而言,針灸有著較高的安全系數,易為患者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在治療的同時,指導患者注意合理的勞作姿勢與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