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軍
(山西省人民醫院,太原030012)
背肌筋膜炎主要表現為背部酸痛、壓痛、肌肉僵硬板緊、有沉重感。本病多發生于潮濕寒冷環境下野外工作者,其疼痛與天氣變化有關。筆者采用小針刀治療該病40例,獲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80例患者均來源于山西省人民醫院2009~2011年門診及病房,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46.74±7.05歲;平均病程4.99±1.80年。對照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47.20±6.24歲;平均病程4.88±1.69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根據《中華針灸臨床診療規范》[1]確定診斷標準:①癥狀:腰背部、臀部等處的彌漫性疼痛,且以腰部兩側及髂嵴上方最為明顯。疼痛性質以隱痛、酸痛或脹痛為主,同時可伴有酸沉、僵硬、麻木等其他不適感覺。疼痛可隨時間、體位、氣候和勞累程度發生改變。②體征:腰背部、臀部等處有特定的壓痛點,壓痛點??煞派洹S|診檢查時,在腰背部可摸到呈彌漫狀分布的大小不等的結節或條索狀物。③X線檢查:常無特殊。④其他檢查:0.5%普魯卡因做疼痛引發點封閉時,疼痛可消失或緩解。
治療組:①體位:患者取低頭俯臥位,臀部墊枕。②定點:醫者右手按壓背部,從上而下,用力要均勻、適中,尋找明顯壓痛點、結節或條索,每次4~6個,作為治療點。用龍膽紫做一點狀進針標記,術者按西醫外科手術要求常規消毒、鋪巾,醫者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和無菌手套。③操作:選用漢章3號針刀,分別對準治療點,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垂直于皮膚快速進入,先縱行剝離再橫行剝離,然后退針刀,按壓傷口,術后用創可貼覆蓋創口,防止傷口感染。每5天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進行療效總結及分析。
對照組:病人取俯臥位,常規消毒,以夾脊穴、阿是穴為主,取風門、肺俞、曲垣、天宗等,留針30min,取針后在針眼處覆以火罐,留罐15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療效標準[1]:痊愈:頸、肩、背部疼痛及沉重感、緊束感消失,活動自如,恢復工作,患處檢查肌痙攣及條索狀物明顯減輕或消除,6個月內無復發。好轉:頸肩背部疼痛及沉重感、緊束感明顯減輕,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遇勞累或受涼后仍有不適。無效:癥狀無改善。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40例,痊愈36例,好轉4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40例,痊愈20例,好轉10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5%。治療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背部肌筋膜炎是由于外傷、勞損或外感風寒等原因引起人體肩背部組織、筋膜、肌膜、肌腱、韌帶的一種非特異炎癥性病變[2]。臨床以背部酸痛、脹痛、壓痛、肌肉僵硬、有沉重感、活動欠靈活為主。本病屬中醫學“痹證”范疇?!端貑枴け哉摗分赋觯骸氨栽谟诠莿t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闭J為風寒濕熱諸邪合而致病是痹證形成的機制。痹證侵犯人體,多留于肌表,阻于經絡,氣血流動不暢,不通則痛,故見全身肌肉麻困、脹痛、僵硬、沉緊等癥。素體虛弱、筋脈失養、正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是本病內因。勞損外傷及風寒濕邪入侵是本病的主要外因。其病位在筋肉,其病性多為本虛標實。
小針刀將針刺療法的針和手術療法的刀融為一體,把兩種器械的治療作用有機結合在一起,發揮針和刀的雙重治療作用。肌筋膜炎目前比較成熟的理論是“軟組織無菌性炎癥致痛”學說3。小針刀集中刀和針的雙重作用,通過刀的剝離,可以松解局部粘連組織,松解肌肉、神經血管的卡壓,使局部血液循環得以改善,降低致痛物質濃度,消除局部無菌性炎癥反應,使疼痛迅速緩解。小針刀治療肌筋膜炎有良好的鎮痛效果,從軟組織損傷角度來講,肌筋膜炎在發病后,炎性滲出,細胞壞死,軟組織增生粘連,肌肉緊張攣縮,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小針刀療法具有剝離粘連、疏通組織、流暢氣血、刮除疤痕、松解肌肉、解痙鎮痛之功效,從而迅速恢復運動系統、器官組織的動態平衡,與中醫“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理論相吻合。在采用小針刀治療本病時,選好適應證、找準疼痛點是提高療效的關鍵所在。
[1]杜元灝,石學敏.中華針灸臨床診療規范.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57-60.
[2]程愛萍,張波,陳日新.穴位注射治療背肌筋膜炎35例臨床觀察.針灸臨床雜志,2005,21(4):16.
[3]宣蟄人.我對人體軟組織疼痛的探索.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3,9(1):2.